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9 09:01:13瀏覽119|回應0|推薦0 | |
第三章 人為的環境致癌殺手 只要健康不要毒~~ ~~談蔬果如何吃得安心 原作者:翁愫慎 農業藥物試驗所 殘毒管制系主任 ——本文轉載自「聲洋防癌之聲」八十五年九月秋季號
★安全用藥才是正本清源之策 台北市是個消費的城市,農民比例少,眾所關心的吃食問題不外蔬果的隱憂,尤其現今大家趨向天然食物,不吃加工食品,蔬菜、水果吃得很多,農藥殘留問題特別引起關切。 台灣省農業藥物試驗所(亦即前植物保護中心)唯一的系別——殘毒管制系,致力於農藥殘留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但並未引起很大的注意。 民眾對農藥的關心幾乎是來自報章雜誌消息。民國七十一年,該所所長李國清提出農藥殘留對生活有所影響,是最早披露於報上的相關報告。台灣自民國三十八年起開始使用農藥,當時多數的農藥未定有安全標準,只有十種訂有安全標準,李所長希冀能喚起民眾覺醒,藉以訂定農藥安全標準。 民國七十四年本人應中央研究院之邀演講,即已提出蔬果如何清洗,才能吃得安心,似乎未引起民眾很大的迴響,倒是農業上級單位認為,我提及但報紙誤載的「台灣每年農藥用量達五十萬噸」聳人聽聞,而發了公文警告。 其實蔬果清洗,民眾能做的有限,如何幫助農民安全用藥,才是正本清源之策。事隔十一年,鹽水對清洗蔬果是否有效,再度引起爭議。 ★蔬果篩檢報告引起民眾恐慌 農藥殘留每隔幾年就引起軒然大波,消費者的風暴就是農民的風暴。例如前些年青皮柳丁遭人棄食,因其含有砷的去酸劑,砷就被引申為砒霜,砒霜就聯想古代帝王賜嬪妃的毒藥。當年本所一天要化驗二千多件柳丁檢品,合格者再發給證明,此為柳丁事件。中南部也曾發生過西瓜事件,西瓜含有地蜜引起民眾恐慌。往往,在蔬果農藥殘留事件爆發時,政府官員都以親嘗來換取民眾的安心。 在蔬果的殘留管制與發生上,不應該造成那麼大的恐慌,為什麼會如此?值得我們探討一番。 前兩年,葡萄也發生過含有四氯丹殘留事件,不僅台灣葡萄如此,加州進口的葡萄亦然,當時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即因四氯丹是該年才被禁用的農藥。 即使連醫生也發生過農藥中毒,肇因於吃了有農肥之稱的野生蔬菜所致,所以「路邊的野菜不要吃」絕對是金科玉律,因為他們所接觸過的物質,我們完全不知。 國外十分重視農藥問題,以日本為例,對美國進口的柳丁、葡萄、蘋果採完全不信任的態度。美國曾發生過亞拉事件,即蘋果上噴灑對人體有害的亞拉農藥,美國小孩從幼兒期開始就與蘋果結下不解之緣。有一小鎮的小孩普遍有發育不良甚至畸形兒現象,究其原因是該鎮在空中噴灑農藥所致。 不僅是突發農藥事件會造成民眾恐慌,例行的檢驗報告一上報,照樣變成頭條新聞。例如中國時報頭版曾報導的農藥殘留問題,所引起的即為去年瑠公基金會年報裡的資料。 今年三月十五日消基會曾公佈有三成的蔬菜不合格,並訂六月為掃毒月,大量篩揀蔬菜農藥殘留,這樣做法是否值得商榷,容後探討。 民眾對農藥的疑慮不外乎四個問題:①農藥是不是很毒?②食物是否殘留農藥?③農藥會不會影響健康?④農藥可否去除?套用李秀媛的一支廣告片台詞:『有的是,有的不是;有的會,有的不會;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這種有回答又等於沒回答的答案令人疑惑,但反過來說,這樣的回答最接近真實。 全世界有六百多種農藥,由數萬種化學物合成,用來殺蟲、殺草等。殺蟲殺的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族群—昆蟲。益蟲、害蟲的分別耐人尋味。吃錯食物的是害蟲,例如素食的昆蟲吃了田裡的作物,就被歸為害蟲;反之,若葷食的昆蟲吃了害蟲,他就是天敵,成了益蟲。 農藥是用來控制居家生活及農作物病、蟲、草的化學品,可以殺田裡的蟲,也可殺家裡的蟲。當民眾在屋內噴灑殺蟲劑,撲滅蚊子、蟑螂、跳蚤等害蟲,也令人擔心。 ★台灣完全禁用極劇毒農藥 農藥依毒性分為:極劇毒、劇毒、中等毒、輕毒四級,又可依接觸部位分為:口服毒、呼吸毒、皮膚毒。 極劇毒的農藥在台灣禁用,劇毒的農藥限制使用。與消費者關係密切者不是這兩種,而是慢性毒的問題,亦即少量但長期接觸的農藥。 農藥之所以被禁用,就是擔心它的慢毒性對人體的影響。農藥被禁用的原因,首先視其會不會污染環境,例如民國六十一年時即開始禁用有機氯烴劑(即DDT),DDT在農業上貢獻卓著,在環境衛生上更是居功厥偉。台灣早年之所以從瘧疾疫區變為非疫區,即因連續三年在環境衛生用藥使用DDT。DDT因有其時代使命,但其藥性殘留也最久,對生態危害極鉅,例如使鳥類蛋殼變薄,故予以禁用。 民國六十二年全面禁用有機氯烴劑後,至民國七十八年,本所殘毒管制系做了一項全省母乳有機氯烴劑殘留的調查,至各婦產科採樣二百多件,每件十C˙C的母乳。檢驗後發現百分之百都含有DDT的代謝物DDE,即連最年輕的取樣,年僅十六歲的媽媽,其母乳都含DDE,在她三歲時早已全面禁用DDT,何以體內仍殘餘其代謝物?DDT的後遺症不可謂不大。 此外,尚有三十餘種農藥遭到禁用,例如性屬極劇毒的地蜜也包含在內。其禁用理由如孕婦在田間工作影響胎兒、男性的精蟲數減少、致癌等。 ★環境用藥也屬農藥一環 為什麼非用農藥不可? 為了撲殺田裡的害蟲,如蚜蟲;人工清除田裡的雜草太費時費事,有除草劑可以代勞;植物也會生病,為了治病蟲害;家裡的蟑螂、蒼蠅、跳蚤、蚊子也有賴農藥予以撲滅。近年喧囂一時的登革熱疫情,也是一例證,北部登革熱以白線斑蚊為媒介傳染,南部則與埃及斑蚊有關。注重居家環境的清理十分重要,但疫情蔓延時就不得不藉助農藥來控制了。 居家所使用的蚊香或電蚊香,都含有農藥,經由呼吸、皮膚的接觸,傳入人體,與食物的管道吃進農藥,其實一樣。由此,我們不得不承認農藥殘留無所不在。 不妨給「殘留」(residue)下一個明確定義:只要使用,必定會有殘留。例如化妝品專櫃最常強調是否有殘留這個字眼,只要洗臉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殘留,只是影響程度的深淺不同。值得一提的,殘留不等於殘毒,不一定有害,但一般卻將兩者劃上等號。 農藥工廠員工及農民,農藥大多經由呼吸及皮膚接觸進入人體;消費者則多吃進肚子。 吃的歷史可分為四部曲: ㈠、吃飽:非洲飯都沒得吃的難民,不會去考慮農藥殘留的問題,台灣在四十年前也是只考慮如何使農業增產。 ㈡、衛生:如我們到大陸、東南亞旅遊時,在飲食方面,特別注重的就是衛生。 ㈢、品味:飽食衛生考慮之後,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味,如品茗、喝咖啡、吸煙,其中也有危害身體者。 ㈣、養生:在滿足前三項需求後,養生的意識開始抬頭,冬有熱補,夏有涼補,新素時主張風行,吃新鮮蔬果,農藥的問題才引起關注。 ★非志願性承擔風險故令人不安心 對身體影響至鉅的飲食因素,依序為①、高脂肪食物攝取太多。②、食物不新鮮。③、菸酒。④、食品添加物及農藥。食品添加物及農藥敬陪末座,與大眾的認知恰好相反(國內外民眾看法皆然),此與個人意願(我要、我不要)即個人是否可控制有關,因為看不到,所以不放心。 根據保險公司的調查,死於意外、吸煙、喝酒引起的疾病的人比比皆是,但未聞死於農藥殘留者。但也不能因此認為農藥殘留是無辜的,因為也沒有證據顯示其對健康無害,它通常無法單一顯現它造成的影響,在動物實驗和病理調查都沒有找到證明。 而農藥殘留確實是可以減少的,農藥殘留是在非志願性承擔下的風險,民眾有權要求政府制訂政策(政府也一直在做),規範農藥的安全標準,才不會有官方、民間檢驗不一的結果。 ★農藥的安全標準有指標可循 農藥是明確的化學品,其物理性、化學性,吃入到何時排泄都很清楚,在食品衛生管理法上佔有一篇章。台灣目前使用的農藥有四百種,大約有三百種訂有安全標準,生物性藥劑及無機鹽類則不在規範之中。 農藥的安全標準有三指標: ㈠、毒性:此只慢性毒性。長期作小白鼠實驗,餵以農藥,待成長至成鼠,再解剝視其器官組織的變化。人類的敏感度為白鼠十倍,人與人間的差異性再訂為十倍,藉以訂出無毒害藥量,此標準為世界一致的。 ㈡、方法與防治對象:與農藥使用量多少有關。每一個國家的標準互異。 ㈢、食物取向:每個國家食物取向不同,如我國以米食為主,美國馬鈴薯、小麥吃得多。食物取向多的,安全標準就要訂得低些,所以各國的農藥安全標準也不一。 台灣不引用聯合國的農藥安全標準,一為政治考量,一為國內已有很好的標準,何假以求?不論是進口或國產的農產品,皆適用這個標準。 國內殘毒檢驗有兩個體系,一為農政單位在全省社有十五個殘毒監測站,針對未上市的農產品作檢驗。另為藥物食品檢驗局,檢驗上市農產品。 ★食前處理可以減少農藥殘留 天下雜誌曾在「環境台灣」主題中指出~台灣是亞洲農藥使用量最多的國家,相較於美國、日本,確實有不得不然的因素存在。台灣一年四季如春農地幾乎沒有休耕的時候,單位面積不大,病蟲害容易孳生;反觀美日,冬季下雪是天然控制病蟲害的良因,加上大面積栽培,農藥種類自然少得多。 有人將農藥使用量除以全台灣的人口,得出每人吃進的農藥量,這是錯誤的,因為90%的農藥是使用在環境上,殘留在作物上很少,加上隔一段時日再採收,又可揮發一些劑量。不同農藥有不同的殘留情形,所以使用何種農藥,隔多久採收,是農民在選擇農藥時要考慮的。 農作物從栽植到被消費者採買,期間會經過許多自然因素減低農藥殘留的情形,而剝皮、去外葉、清洗、榨汁、磨粉、加工等食前處理,都會減少農藥殘留。 至於鹽水是否可清洗蔬果上的農藥?台鹽曾找過本單位作實驗。如果是以水泡一桶農藥,將蔬菜浸泡三~五分鐘,幾乎都可以清洗,而且視藥性而定,如果是水溶性農藥,清洗程度愈高。但這樣的實驗與市場上購回的蔬菜農藥殘留不同,意義不大,因為系統性的農藥,可以直接浸到植株內,根本洗不掉。 另一則實驗是模仿田裡栽作情形來清洗,如果是早上噴藥,下午清洗,80%可以洗淨;若噴過三、四天後再清洗,約有30%的殘留,可以洗淨的約有40%;若經過七天再清洗,能洗掉的很少,到了洗不洗即無所謂的地步。 ★鹽水清洗效果未必優於清水 若是殘留在作物表面的農藥,水洗即可。最好是以清水浸泡一下,使農藥與菜的吸附力鬆動,再用水沖掉。鹽水應可視為一種清潔劑,與其他的清潔劑比較起來,用來清洗蔬果較為安全。本人不認為鹽水比清水效果更好。 農民為了台鹽公司鼓勵民眾用鹽水清洗蔬果,集體向農林廳請願,要求停播這支廣告,理由如下:㈠、蔬果一定殘留農藥,所以要用鹽巴來洗。㈡、農藥殘留沒有關係,用鹽就可以洗淨。這反而可能造成農民濫用農藥。 台鹽公司為此舉行記者會,提出鹽水清洗有效的實驗說明。台鹽委託本所實驗,我們曾去文表示效果不顯著。他們另請其他單位實驗,得到滿意結果。 只要是可以減少農藥殘留,有助於民生的實驗證明,相信是大眾所樂於接受的。但是有些誇大其詞的說法,則要持保留態度,例如標榜可以清洗農藥的清潔劑,藉以提高售價,或是一台動輒數萬元可以去除農藥殘留的機器,在本人看來,都是浪費。 ★購回的蔬菜久置無益 有人以為長時間浸泡可以去除農藥殘留,其實不然,恰好造成養分流失,而唯一泡不出來的就是農藥;也有人將買來的菜置放一星期再吃,以為可以減少農藥殘留。而實情是離開植株的蔬菜,農藥的代謝能力已經降低,如此只是吃到鮮度、養分不足但農藥殘留仍在的菜而已。 不加蓋快火炒菜可以分解部分農藥,因為農藥屬於有機化合物,高溫高壓會造成其分解;菜煮得愈久,農藥分解也愈多;另外,有一項試驗發現,烹煮過的菜餚,農藥殘留不在葉上,卻溶到湯裡了。 有些食前處理,如鹽漬、殺菁看似增加農藥殘留,這是因為農藥殘留是以輕重來計算,經過脫水程序後,重量減少了,殘留量值自然會增加,其實殘留量未增。 確有部分不肖農民,沒有符合農藥使用的安全標準,如果台灣的農藥管理得好,要維持目前的生產量,至少可以再減少五分之一的農藥用量。 目前台灣約有二千個農業從事人員,只有二十人在做農藥殘留管制,其他的人多致力於研發如何減少農藥使用的方法。 農藥檢驗實已到了品管階段,只是說明農藥殘留情形,對農藥使用增加、減少並無幫助。所以非農藥的防治還有許多工作待作,例如利用天敵的生物防治法;此外,田裡常見豎立的「假美人」是利用雌性的性費落蒙來吸引雄性,也是生物防治法的一種。物理防治則如田裡的蟲若喜歡黃色,就用黃色面板吸引牠們群聚在捕捉等。家裡最好也採用物理防治,我一向鼓勵打蚊子,而不是噴滅蚊殺蟲劑。蟑螂屋誘劑也屬於物理防治法。 正常耕作下,只要做好植物保護工作,農藥用量自然會減少。植物的自然農法與人的自然療法接近,亦即把自己養得健康,避免吃化學藥物來維持生命。自然農法須在適時、適地、適性的條件下才能達成理想。可惜的是,台灣已經找不到一塊淨土,可以實施自然農法。 ★健康蔬菜不單種法,植株也要健康 市面上販售的健康蔬菜,常常可見是一身的病、蟲,一味強調種法健康,殊不知植物也會生病,生病不吃藥時,會產生很多物質來抵禦外來的入侵,這樣的菜已經不健康了。 本人定義的健康蔬菜,是植物本身要健健康康的。培植一些抗病品種,或所謂交互抗菌的防治法,都是刺激植物產生自然抵抗的物質,作用和農藥一樣,也具有毒性,只是不像農藥的結構那麼明確的知道毒性何在。 當植物生病時,本身就帶有毒性,所以對蔬菜不應該是見死不救,除了避免使用農藥外,用任何方法來讓它健康,所以有機農法、有機產品於焉產生。台灣的有機農法由日本引進,詳細的規範尚未出來,常可見一些標榜有機肥料的成分完全不清楚,或以為肥料不過是土壤的食物,只要農作物長得好,有何好管?鑑諸美國的經驗,其實不然,美國的有機農田是統一由政府發給農地Mark,申請後會派員測量土壤的養分是否足夠,附近的灌溉水源是否遭到污染等,發照歷時三年,亦即從申請到使用要三年時間,在這三年內不准使用任何化學肥料,生產品也只能稱為準有機農產品,利用這一段緩衝期來排除環境的可能污染,如此才能生產真正有機的健康農產品。 ★農藥並不等於毒藥 最後澄清民眾對農藥四個疑點: ㈠、農藥不等於毒藥:劇毒性的農藥約有三十種,有的農藥的毒性甚至比口紅還低。 ㈡、使用量不能與食用量劃上等號:農藥的使用量是施於作物上,與吃進肚內的殘留量不同。 ㈢、不合格率與不安全率,是有差距的:所謂的不合格率是指農藥使用量超過安全標準,或根本未給安全標準,即使是殘留量很低,也被列入不合格之列,而這樣的件數很多,這是屬於違規用藥的範疇,意味未做好對植物保護的宣導工作,與不安全之兼有一段距離。 ㈣、風險不等同死亡:吃進有農藥殘留的作物,代表著有健康上的風險,至於在死亡上有多少的比率,無法拿活人作研究,只是一般流行病學的調查,與實際有差距。農藥中毒的案例也有聽聞,例如服農藥自殺、農民使用農藥不慎、室內噴灑劑量太多造成濃度偏高等。 碰上農藥中毒,該怎麼辦?若是屋內農藥濃度太高,儘快移到戶外;卸掉身上沾有農藥的衣物外,唯有送醫急救,別無他法。記得赴醫時,必須將喝剩的農藥瓶罐攜去,因為不同農藥的解毒方法各異。如果無法知道喝了何種農藥,不妨電詢榮總毒物諮詢中心,二十四小時全日為民眾及醫師服務。電話:(02)28757525。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