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9 07:29:28瀏覽51|回應0|推薦0 | |
◆原作者:許英昌 醫師 本文由台灣醫界聯盟提供~~出自「醫望雜誌」
這些屢屢獨占鰲頭的年度風雲「分子生物」都是醫界世紀末不耐的等待
基因療法自六年前獲得許可,開始臨床研究以治療遺傳性疾病、心臟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愛滋病及癌症等,頗令醫界十分興奮。目前在美國已經有六百個病人接受此破天荒的療法,而且其中半數以上的療法是最近半年才獲得FDA許可實行。但基因療法真的如科學家所期望的那麼神奇嗎?在一片期望聲中,卻沒有一篇文章報導基因療法而完全治癒的完整病例。今年六月,史丹福大學 伯格(Paul Berg)博士,一九八0年因在基因重組上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曾大聲呼籲,臨床研究者及大眾媒體冷靜點,莫言過其實,他希望有較具體證據後,再來判定此療法的可行性。基因療法真的能成為明日之星嗎?真的能改變現有的傳統醫療方式嗎? ★基因聖戰的打法 何謂基因療法呢?乃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例如:對遺傳疾病患者~科學家利用對人體無害的腺病毒(adenovirus)、逆轉錄脢病毒(retrovirus)或微脂粒(liposome)等,在體內或體外,將正確的基因,送入含錯誤基因的細胞內,使此細胞恢復正常的功能。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利用此法,將能導致細胞主動死(apoptosis)的基因,例如將P53送入癌細胞內,並配合化療或放療使癌細胞死亡,來治療癌症患者。或者將能阻止愛滋病毒製造的基因,送入T淋巴球內,阻止病毒的複製,來治療愛滋病。過去六年來,臨床實驗如火如荼,科學家紛紛擠入這原已擁擠不堪的園地,嘗試用各種方法改變基因,以達治療效果,然而結果是否如預期的吻合呢? 一九九0年,基因療法的鼻祖,國家衛生院安德生(W.French Anderson)、布里茲(Michael R. Blaese)及庫佛(Kenneth W.Culver)醫師,首先利用此法,治療缺乏腺甘去胺脢(adenosine deaminase,簡稱ADA)的兒童。缺乏ADA將使T細胞遭受破壞,而使人體免疫系統失靈,患者若不接受人工合成脢(PEG-ADA),通常出生一年內便會死亡。研究人員將患者的白血球取出後,在實驗室中,藉著「無害」的病毒將ADA的基因送入細胞內,再將此矯正後的細胞,送回體內。治療後的細胞,壽命有一定的限度,所以患者在一定的時間後,尚得重複此基因療法。基於道德上的因素,患者治療後仍得繼續服用PEG-ADA,所以無法將此成果,「完全」歸諸於基因療法。但患者由過去除非必要,足不出戶,到今天過著向正常小孩的生活。由此可見,基因療法雖然無法根治ADA,然而配合藥物,也的確能將病情改善。 研究人員承認,此療法只能暫時性地改善病情,被改正過的細胞,終究會死亡,這也是為甚麼病人得繼續此療法及服用PEG-ADA的原因。為了讓此效果持久,最近科學家則利用血液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幹細胞存在成人的骨髓、嬰兒的臍帶及肝臟中,而且能分化成為各式各樣的血液細胞,可以稱為血液細胞之母。幹細胞的壽命長,只要有三~五個幹細胞含有正常基因,經過增生及分化後,就可以擁有足夠的細胞,使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如何分離血液幹細胞?如何在體外培養幹細胞,供基因療法使用?則是目前最熱門的話題。 ★匍匐前進崎嶇路 第一次以基因療法治療患者的結果,雖尚有待爭議,然而對其他疾病治療研究上,結果又如何呢?在美國衛生院所允許的臨床實驗中,事實上只有百分之二十專注於遺傳性疾病上的治療。例如ADA、囊腫纖維病變(Cystic Fibrosis)及高歇氏症(Caucher's disease)等,結果也尚未明瞭。另外有百分之五十的臨床實驗,則專注於癌症的治療上。例如在體外,將細胞介素二號(interleukin 2,簡稱IL-2)的基因,送入淋巴細胞內,再送回體內,藉著分泌IL-2,以刺激免疫系統,破壞癌細胞。或是將特定基因,送入細胞內,使腫瘤細胞對某特定藥物敏感而死亡。然而臨床的實驗結果如何呢?仍然未知。這也是為什麼柏氏呼籲科學界冷靜點,重新評估基因療法的可行性。 基因療法會有任何副作用嗎?醫學上任何重大發明,必得考慮兩個重要因素~安全及效率。利用基因療法,是否有明顯或潛藏的危機呢?安氏的臨床實驗證明,此法雖不會引起短期的危險,然而卻也無法保證將來一切無恙。例如:致癌因子被活化或腫瘤抑制基因被破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呢?研究人員尚不清楚,哪種方法能既安全又有效的將基因送入細胞內。例如:以逆轉錄脢病毒當媒介物,優點在於將基因送進細胞內的效率較高,而且較好準備。缺點呢?送進細胞內基因的大小將受限,易隨意崁入染色體內,而且唯有細胞分裂時,病毒才有機會將新或正確的基因崁入染色體上,因此適合較易生長分裂的細胞,例如T淋巴細胞等。反觀大部分的腦細胞或中樞神經細胞,由於不太分裂,所以並不適用此法。以腺病毒為媒介物時,並不崁入染色體內,優點在於即使細胞不分裂,也能將此基因表達。缺點呢?當細胞分裂後,效果便會逐漸降低,只能維持短時效,而且易引起免疫反應,而使前功盡棄。因此如何找到適切的媒介物,而且能一勞永逸,實在是研究人員所夢寐以求的。為了找尋將基因送入正確而有效的位置的最佳方法,基因療法大師~賓州大學威爾森醫師(James Wilson),兩年前不得不忍痛將基因療法治療囊腫纖維病變(Cystic Fibrosis)的臨床實驗暫時停下,重新回到實驗室,找尋更理想的方式,將基因送入細胞內,短期內即可恢復臨床實驗。 傳統的治療方法會比基因療法差嗎?基因療法是一根本上的改革,能將細胞本身的缺陷改正,和用藥物及外科手術比較起來,確有其獨特之處。一九九一年(美)國家衛生院庫佛(Kenneth W. Culver)及布里茲(Michael R. Blaese)利用此法治療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的病人。神經膠母細胞瘤約佔腦瘤病例的百分之五十五。一般而言,病人在診斷後一年內即死亡,外科或放療皆無法有效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庫氏治療了十四位病人,有的有反應,有的則無。但其中一位患者經二年半後還活著,當被問及這項臨床實驗是否成功時,庫氏保守地表示,這方法對人體並不產生毒性,雖然確有證據支持其臨床上治療的效果,但腦瘤患者採取傳統式治療方式而存活過二年半也並非沒聽說,所以無法完全肯定基因療法治療腦瘤,勝於傳統療法的實效。 ★不耐等待的治療新紀元 基因療法可說是目前醫學研究人員的最愛,當然也帶動了沈蟄已久的生物科技工業,約百分之六十有關基因療法的計畫,仍靠工業界的輔助;在相當不景氣下,若沒有工業界的支持,實在很難維持高水準的科學研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工業界為了籌款,也大言不慚的吹噓基因療法的功能,使一般民眾過於相信此法,而產生過份依賴及盲從。渥太華漢彌爾頓癌症中心拉賓醫師(Mark Levine)表示,基因療法是仍在研究發展中高科技的產物,但往往病人的央求和需要,加上媒體的過份渲染,及臨床研究者為了提高聲譽爭搶第一,一哄而上,使得許多臨床實驗,並沒經過正確的審思後便執行。研究人員為了結果,採取了「快就是好」的速食文化,忽略了收集有意義結果的重要性,最後受害者將不僅是病人本身,同時也會波及醫生和社會大眾。 無可否認的,基因療法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在技術層次上雖非康莊大道,但也並非困難重重。諾貝爾獎得主,國家衛生院總監法母思博士(Harold Varmus)表示,基因療法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一切只是時間上的早晚而已,目前科學家所考慮的,應該是如何找尋更安全又正確的方法,以克服目前的瓶頸。總而言之,基因療法的應用,也為將來的醫療體系開闢了一個完全新的領域。同時媲美曼哈頓及阿波羅計畫的人類基因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也預定於公元二00六年,將人類細胞內十萬個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及排列順序,完全解碼。屆時,哪個基因壞了,有需要修補時,即可藉此而治癒。基因療法能否取代傳統的醫療方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後記: 本文並無註明撰寫日期,文內提及「幾年後」,該已是過往。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