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25 05:29:36瀏覽1285|回應0|推薦11 | |
幸福感來自心靈滿足( 原發表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618期) 據報載,中部學校吹起炫富風氣,國中小學生比名牌服飾、手機;比誰家有名轎車、住豪宅;對岸大陸,有錢人鋪張浪費,驕奢淫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揭閱史冊,炫富非始於今日,社會繁華後,必會出現浮華矜誇風氣,富人競相炫財,小孩耳濡目染亦模仿效尤。 只是物質的炫富驕奢,最後都是悲慘的結局;石崇有位寵妓名叫綠珠,姿色豔麗絕倫,孫秀愛慕暗戀,命人求石崇相送,石崇拒絕。孫秀懷恨在心,捏造是非,讒毀石崇,勸誘趙王倫偽託聖旨殺石崇。臨刑前,石崇已知內情,嘆道: 「無恥奴才,貪圖我家財貨,竟然使出卑鄙手段。」拘捕官兵卻說:「既知是因財富受害,何不早將財產施捨,多做福國利民事業?」最後石崇全家大小皆被殺害。 西元1988年4月,哲學家霍華德‧金森,博士論文的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派發問卷,收回5200多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他為121人做調查分析,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事業成功的人士,另外71人只是普通家庭主婦,賣菜農民,公司小職員等,職業多元、性格殊異,共同點是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總結,世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功成名就的人士;另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 二十年後,霍華德‧金森教授好奇追蹤,當年那121名非常幸福的人,其中71名平凡百姓,經歷人事悲歡離合,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而另50名事業成功者的人,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覺非常幸福;其餘的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非常痛苦。 他修正當年結論,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只有心靈的淡定,身心的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無常多變化,陰晴圓缺本自然,誰能預知明天與死亡何者先到呢?權有喪時,財有盡時,誰人保證富貴功名常相左右呢?不能保證給孩子一輩子優渥的生活,有甚麼理由養成炫富驕奢習慣呢?炫富習慣養成,就難回勤樸簡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物質慾望是無底洞,無法滿足時,心靈永遠是貧窮蒼白的。 替孩子購買名牌衣服、時尚手機,不如將這些錢用於捐助公益,照顧弱勢,調整孩子價值觀與人生觀,認知到心靈豐富產生的快樂,才是長遠的幸福。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