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保健文章分享) 護胃有方,腸保安康
2009/11/11 02:19:13瀏覽847|回應0|推薦4

台灣每四個成人就有一人長期忍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苦,「功能性胃腸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這病是現代社會許多人的夢魘。它雖不像癌症令人聞之色變,或像愛滋病讓人驚懼,卻是已開發國家最普遍的腸胃道文明病。普遍到有60%的美國人都曾因各種腸胃不適就醫,門診病人數僅次於感冒,並且是消化科醫師處理最多的問題。

台灣也類似。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吳明賢指出,目前腸胃科門診有三分之一到半數病人是屬於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大腸激躁症等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

功能性腸胃疾病的特徵,在於它是一群慢性、會反覆發作、卻無法找出解剖學病變和生化學異常來解釋的腸胃症候。反應在上腸胃道 (食道、胃、小腸) 常見的是功能性 (也稱非潰瘍性) 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在下腸胃道 (大腸) 的就是大腸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根據王德宏消化醫學基金會在 1999 年做的調查發現,台灣每 4 個成人就有 1 人長期忍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苦,並推估台灣全年因消化不良花費的健保費用約 90 億元,相當於台灣去年一整年天災人禍的總損失金額。

《康健雜誌》在 2000 年的「科技人健康大調查」發現,新竹科學園區有 27% 的人有胃病,居常犯的身體不適之首,和國內健檢機構對科技業中、高階主管的調查結果相同。

大腸激躁症患者也日漸增多。西方社會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大腸激躁症患者約占總人口數 15%,其中只有 20% 會去尋求治療。台灣的發生率約在 10 ~ 20%,且隨著台灣趨向已開發國家之林,未來這類病人只會有增無減,吳明賢醫師表示。

壓力是催化劑
目前醫界對於功能性消化不良,大腸激躁症的病因都沒有明確共識,但情緒與壓力是這兩種病發作和轉惡的催化劑,是大多數的研究和臨床醫師同意的解釋。

古人說「胃為心之窗」,不管是家庭、人際關係、工作、甚至是失業所造成的壓力,如果漠視不理,胃腸就會提出抗議。

《康健雜誌》的調查發現,科學園區人會因工作而經常 (26%) 或偶爾 (70%) 焦慮,有些人會用大吃一頓來解決焦慮,這更加重胃的負擔,常常鬧胃痛,胃藥不離身。

景氣好,有人腸胃不舒服;景氣不好,同樣也會波及腸胃。

任職於高雄某家醫學中心的一位胃腸肝膽科醫師指出,最近因為胃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的患者比過去增加。問病人為什麼拖這麼久才來看?病人回應他,以前胃不舒服都沒空來看,最近失業,症狀好像更嚴重,趁這時間來檢查和治療。

由於肝膽腸胃等消化系統的病變或癌症,初期症狀也會有腹脹、噁心、或是腹瀉、便秘等症狀,和消化不良或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很像,所以對醫生來說,功能性胃腸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是一大考驗。

首先,醫生要詳細問診並安排相關檢查,確實排除病人有器官上異常的可能性,才能下這樣的診斷。並且必須要和病人充分溝通,否則病人會因為不知自己得什麼病,以及療效不明顯而四處逛醫院,形成醫療浪費,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林錫泉表示。

診斷和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幾個判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

●上腹部疼痛或不適

●腹脹

●噁心

●嗝氣

●嘔酸水

●進食後容易有飽脹感

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主任張扶陽指出,上述症狀在一年內持續或斷續發生超過三個月,經X光、腸胃道或肝膽等上腸胃道攝影、腹部超音波、胃鏡檢查等也查不出明顯器質性病變、潰瘍、出血或腫瘤等問題,才能定義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物治療
由於功能性消化不良成因至今沒有確定答案,所以治療是以緩解病人症狀為主。

有些病人消化不良症狀持續多年,對日常生活影響也不大,經過檢查和醫師解釋沒有器官上問題時,不用藥物病人也能接受。有的病人是因為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物 (NASID) 所導致的腸胃不舒服,停藥後症狀就消失。

若需藥物治療,醫師針對主要症狀給藥。譬如常常胃痛的病人,就給予胃酸分泌抑制劑、制酸劑和輕型的鎮靜劑;若是常常腹脹、一吃東西就有飽脹感,則使用胃腸蠕動促進藥物,改善腸胃運動功能,張扶陽醫師解釋。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
醫生會先問診,加上檢查,例如糞便潛血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大腸鏡或大腸攝影等,排除掉癌症或其他器質性疾病,生化、感染或是精神上問題 (例如憂鬱症) ,加上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有3個月連續或是反覆發作的下列症狀:

●腹痛或肚子脹氣,在如廁後改善

●排便次數改變,便秘或腹瀉 (每天3次以上或每週少於3次)

●大便形狀改變 (硬塊或是稀軟便、水便)

●排便感覺改變 (要用力解、急迫,或覺得解不乾淨)

●糞便帶有黏液

大腸激躁症的藥物治療
對於大腸激躁症的治療,由於病因不明,因此目前沒有特效藥,臨床上是針對不同症狀給藥,譬如以腹瀉為主的病人,給予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和抗憂鬱症藥物來減少解便次數和急迫性,並增加糞便的硬度;對便秘為主的患者,就給予鎂鹽、乙二醇藥物和增加食物纖維來減少排便困難;對疼痛為主的大腸激躁症,則用肌肉鬆弛劑抑制腸道蠕動等,減輕病人的不舒服和增進生活品質。

該找醫生的警示症狀
由於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大腸激躁症的一些症狀很普遍,許多人胃不舒服或拉肚子,常常是到藥房買胃腸藥解決了事。胃腸科醫師提醒,當這些症狀出現時,要多注意一下身體還沒有其他異狀,譬如體重減輕、吞嚥困難、出血、腹部腫塊、反覆嘔吐、或者年紀大於45歲,以及原本自行服用胃藥有效,現在卻無效的狀況,都應該去就醫找出病因。

找醫師檢查的好處是因為許多胃腸疾病的症狀都很像,要靠醫師的專業,才能判定有沒有器官病變。若是消化性潰瘍,經過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治癒率幾乎在90%以上,若有癌症,可以早發現早治療。一位家庭主婦因為胃悶將近一星期,吃胃腸藥沒有效,到林錫泉醫師的門診求醫,檢查之後發現是胃癌,立刻手術,「不要忽略癌症的潛在危險」他提醒。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症狀超過一星期或 10 天以上,或者出現其他大腸激躁症症狀,最好去讓醫師檢查一下,排除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 (Crohn's disease) 等慢性腸道發炎或是癌症的可能性。

「腸」在心裡口難開
不管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是大腸激躁症,一旦確立診斷,醫師的告知常讓病人喜憂參半。高興的是這兩種病都是良性疾病,可以控制;鬱卒的是它們都是慢性長期的病,目前醫學上沒有辦法治癒。腸胃專科醫師的共同建議是,要控制症狀,還是要回歸基本面,從壓力管理、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做起,練習與其和平共處。

唯有當事人才知與疾病共處的箇中滋味。一位39歲的銷售經理就花了14年練習和大腸激躁症共舞。剛發病時,他常為找廁所抓狂。曾經急得走不到50公尺外的廁所,在值班室裡用垃圾桶解決腸子危機。「說痛就痛,想拉就拉,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出狀況,而且愈擔心,發作次數反而愈會增加,」他搖頭。

家庭醫師建議他與其把大腸激躁症當成不治之症,倒不如將它視為生活裡不愉快的事情之一,練習與它和平共存。

他只好接受這事實。外出第一件事先找離目的地最近的洗手間位置,一旦發作就能馬上找到「解放」的場所。

去戲院或表演廳,他會要求走道旁的位置;外出旅遊,選擇徒步旅行,並且在背包裡放著衛生紙和剪好的空肥皂瓶;非搭交通工具不可時,就先吃止瀉藥。

他也戒了咖啡、巧克力、乳製品等曾經使他腸子暴動的嫌疑食物。儘管如此,一星期總會發作個三、四次。

作業務的一個月跑數百公里是家常便飯,有好幾次他不得不找個天然屏障就地方便。最糟糕的日子是一大早出門趕開會,擠公車,肯定會引起焦慮,「只能盡量早出門,不行的話就中途下車吧,」他苦笑。

如果已有功能性胃腸疾病,試試下面的方法,應該對疾病控制有幫助,偶爾有腸胃抗議症狀的人,更應該愛惜、呵護能讓自己享盡美食、滿足口腹之慾的腸胃道。

如何護「胃」有方,「腸」保安康?

●放鬆心情 大多數研究都顯示壓力是引發功能性腸胃疾病的主因,這類病人通常是自我要求比較高,容易緊張、追求完美的人。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利用運動、瑜伽、按摩、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解 除緊繃的情緒,或者每天至少給自己20分鐘去聽聽音樂、閱讀、甚至泡個澡來放鬆心情。

●飲食有節 對消化不良或大腸激躁症病人來說,有時只要調整某些飲食習慣或內容,不舒服症狀就能減輕。

●定時用餐 胃自然會形成一個節奏,每到用餐就準備接收食物。夜間睡覺時也會分泌少量胃液,到了早晨就分泌得更多,若不吃早餐,胃液會直接和胃黏膜接觸,再加上精神緊張,容易形成糜爛和潰瘍。

●吃慢點,細嚼慢咽是不變真理 當你看到美食或肚子咕嚕叫時,光想到食物,便足以刺激唾液分泌,唾液含有分解碳水化合物的A。仔細咀嚼每一口食物,不但有助於消化碳水化合物,也使食物容易通過食道進入胃部。

●少去讓你吃到飽的場合,尤其是晚上 因為大量或深夜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甚至使大腸激躁症惡化。

●胃腸最適合溫和食物,太冰、刺激、辛辣或過於熱燙食物都不適合。

●避免太油膩,油炸脂肪多的食物 通過胃部最快的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蛋白質,最後才是脂肪。脂肪攝取過多,會減緩胃的排空,進而對吸收不良、腹脹以及拉肚子都有影響。

●用餐後不要馬上躺下來,睡前不要吃東西 以免胃酸逆流,造成胃灼熱和疼痛。

●避免吃到自己知道會引起胃腸不舒服的食物 有的人吃炒米粉不消化,有人吃糯米會腹脹,這因人而異。最常見的包括酒、巧克力、咖啡、茶、生洋蔥、青椒、小黃瓜、豆類和辛辣食物等等。

●不要一肚子氣,吃得太快、邊吃飯邊聊天、嚼口香糖、喝碳酸飲料,會吞入太多空氣而不舒服。

●做記錄 包括症狀發作過程,狀況、處理方法和持續時間,幫助醫師瞭解狀況。

●優酪乳、纖維質的好處多 對於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病人,長庚護專營養學講師蕭千佑建議多喝優酪乳,既能幫助腸道好菌增長,乳糖過敏的人也可以喝。

其次,選擇高纖維質食物,譬如牛蒡的纖維質就比青江菜多 4 倍,木耳、竹筍等都是纖維的好來源。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p0106&aid=348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