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16 15:04:24瀏覽1514|回應1|推薦2 | |
成大電機系教授張凌昇長期進行電子藥的開發,他表示曾經靠青黴素的頻率抑制大腸桿菌。 如果藥物本身發射的電磁波可以改變受體,那麼未來藥物可以不用吞進身體裡面,形成了非侵入式的治療。這是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張凌昇提出的理論,他還真的找出青黴素的頻率,藉由電磁圈,讓一杯水有了青黴素的能力,「這是我提出的電子藥概念,也許有一天,能改變人類的生活。」 張凌昇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取得工學博士,專長是生醫微流體晶片系統、奈米生醫科技、微機電系統(MEMS),他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學成回到台灣後,因為參加心靈成長營而意外發現自己的B型肝炎帶原情況消失了,因此感到非常的訝異,張凌昇在TED演講時說「當下我決定成立一個能量研究團隊,將這股親身經歷過的能量把它研究出來。」 對他來說,一個發表過30篇以上SCI論文的教授身分,著手從「頻率」開始研究起,提出的理論是,細胞的外圍有2千多根蛋白質的受體(Receptor),若藥物的脂質(Ligand)以目前藥學理論是服下藥物後,脂質必須接觸受體才能產生影響,他認為若靠藥物發射的電磁波,與細胞產生共振,一樣會有作用。 若能靠藥物的頻率治病,就不用真的吞下去了 「我們團隊假設萬事萬物都會發射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脂質會像電台一樣發出例如ICRT的FM100 .7 MHz,而細胞接受器像是天線一樣,只要你調到100 .7 就能產生共振,接受到這個訊號,產生一連串的生化反應。」張凌昇說。 一個杯子清水,一個杯子放青黴素,將青黴素的杯子繞了線圈纏繞到水杯,然後找到一個條件可以激發青黴素的訊息波、把它放大,耦合到水裡面去,他在TED演講說「各位猜猜看這杯水有沒有青黴素的療效,」他不等現場回答就說「有阿,沒有的話我不會現在跟大家說。」 實驗結果受到激勵,這時成大生科所的教授建議張凌昇進行是否能抑制大腸桿菌的實驗,來證明這杯水有青黴素的藥效,實驗結果讓他感到滿意,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明顯受到抑制(顯著水準p小於0.001),「這杯水有著青黴素的藥效,卻不含化學藥品成分。」 接著,他花兩年的時間尋找量測出青黴素特徵頻率的方式,張凌昇研究發現青黴素有598個特徵頻率,轉進那杯水裡面,然後研究團隊模擬那598個青黴素的頻率,繞著線圈傳送到一杯水,「果然那杯水還是可以抑制大腸桿菌。」 在TED演講後有掌聲,也有聽眾投訴偽科學 後來他的研究團隊還發現維他命C有屬於自己的379個特徵頻率,張凌昇大膽提出一個假說,「改天你出門忘記帶維他命C,你打個電話給我,我就傳訊息到你的手機,手機對著你發射,就可以接受到這樣子一個訊息。」這樣的研究方向,被他稱為「電子藥」。 然而,這場TED的演講讓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他也收到了5封投訴,張凌昇被投訴「偽科學」,讓他稍微感到挫折。 但張凌昇沒有因此放棄,「那只是還沒看到的真相」,他認為每一種疾病有它的頻率,若及早發現一個人的頻率傾向那一類疾病,例如父親的糖尿病,就可以及早治療。他擴大研究範圍,曾用低頻電磁場促進黃豆發芽率,再以生物波為主題發表論文,「結果農委會找上我們。」 也曾經為了證明好的音樂對水的結晶有影響,而到喜馬拉雅山上去把山上的水背回台灣,拍出充滿正向磁性的「完美結晶」,引起公共電視「流言終結者」節目另外找了南台科技大學許藝菊教授,進行240組樣本測試。 外界對他的研究不全都贊同,時有被指責的聲音,但這位澎湖長大的教授不以為意,繼續研究低頻電磁場對癌症細胞之影響,他認為,即使是重新扮演像以前台大校長李嗣涔那樣的角色,而被視為異類,不會太在意,因為這世界上很多的事實,是一種「看不見的真實」罷了。 張教授所謂電子藥物其實都還在能量階段,不過就科學的領域而言已邁進一大步。用能量頻率角度去取得藥物的頻率波治病,雖是可行卻花費太多功夫。量子儀器已可跳過能量直取藥物訊息,既簡單迅速又實惠,目前的瓶頸只在於如何實証罷了。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