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2 17:13:34瀏覽303|回應0|推薦5 | |
番薯 鄰居劉老師將朋友相贈不多的番薯與我分享,讓我把延宕多時,關於番薯的資料,終於可以有具體的呈現。 多年前,莎朗在一次醫事人員特考入闈場期間結識室友也是中醫的命題老師,清晰記得入闈最後一天晚上,室友們都圍著老師請她把脈看診,那特殊的看診把脈一直讓我稱奇與佩服。 而最記得他當時特別告訴我們,要多吃番薯,就舉一例,台灣是番薯的盛產地,讓我們細細思量,在台灣早期農村生活不富裕,飲食中,番薯變成主食,米飯中加入番薯,點心也是地瓜湯,最後地瓜葉可炒可煮湯,而這麼艱困下,仍然是子嗣綿延,反觀中國內陸,就常有求子不力。 有這小插曲讓我對番薯有了重新的界定!
根據維基百科所載: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 又名蕃薯、紅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製糖和釀酒、製酒精。 野生種起源於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藷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藷傳至菲律賓。在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藷故也。」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 當前,番薯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栽種。1995年美國生物學家發現,甘藷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乳腺癌。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