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1 12:05:52瀏覽4666|回應4|推薦8 | |
卡玫基重創台灣中南部,馬英九和劉兆玄雙雙下鄉勘災,效果似乎還不錯。今早股市開盤大漲,似乎也讓股民建立起一點信心。 馬政府上任以來,情況是開高走低,一路下挫,讓支持者不但很沮喪,更質疑「九萬兆」到底有無治國能力?國民黨過去的「舊官僚」到底行不行? 或許民進黨執政八年造成不少問題;或許國際情勢不利的衝擊,一連串不利因素都會影響政府施政的效能,但對民眾而言,這些都不能成為藉口,民眾要的是成果,只有拿出成果,才能讓民眾真正感受到治國有方的能力,也才會讓人知道馬政府真的「準備好了」。 南方朔今天的大作可供參考。馬英九還要出訪中南美嗎?不要學陳水扁的好大喜功,交給外交部或蕭萬長吧!(如果馬英九可以不划龍舟,更不應該去中南美出訪。) 墨客 馬政府的功課:用救災來證明自己 過去兩個月,或許是馬總統本人及馬政府主要成員,這一生裡最尷尬難過的日子。無論街談巷議,媒體評論或名嘴臧否,都求全責備多過正面肯定。而這似乎也成了社會的共同見解,於是馬本人及馬政府的民意支持度遂一路下滑。就職滿二月,已到了相當危險的百分之卅關卡。設若這種趨勢未被及時扭轉而固定化,這個弱支持度的政府難免跌跌撞撞,捉襟現肘,諸事難成到四年,最後成為政治史上使人慨歎的一個教材。 馬及馬政府的支持度一路下跌,它的原因確實是個謎。但正因是謎,遂格外值得警惕。這個政府並不貪腐濫權也戒慎恐懼不敢有所逾越,而且確實也做了很多事,但人們在對它做綜合評價打支持度分數時,卻就是對它不滿意,甚至還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由的怒氣。一個並未犯下致命大錯的政府,居然會支持度低到如此水準,其中必有許多更深刻的原因。 而由過去兩個月的表現,敏感的人或許早已警覺到,這個政府從它組成到行事,似乎都充滿了畏懼。從它用人開始,就因這樣那樣的情結,而刻意要討好某種人。為了一個莊國榮案,儘管說辭漂亮,但所反映出來的其實反而是因為畏懼而造成的刻意討好。畏懼主導之下,儘管特別費案是「歷史共業」,但有的人假借送禮給老師之名而中飽,有人則情節並不那麼嚴重,顯示「共業」裡還是有「大業」「小業」之分,自應有所區別而決定辦或不辦。自不宜用和稀泥的態度而將其中的是非分際一筆抹平。而國務機要費案在「釋憲」「降密」間畏首畏尾,則又人所共見。當畏懼「藍綠對決」已到了事事都企圖和稀泥,不再講究分際與是非對錯的程度,難怪會招致「除弊無膽」之譏了。 由因為畏懼而不敢在是非對錯上說出自己的堅持,寧願曲意討好或閃避。就讓人想到國際談判專家,哈佛大學教授尤瑞(William Ury)在近著《說出積極的不的力量》裡所提出的警告。他說在人際交往裡,面對自己不能同意的見解時,有三分之二的人全因為畏懼得罪人而曲意的附和,該說「不」時卻硬是和稀泥的說「是」,當無膽識、怕事、無主見這些特質在領導者的身上顯露,他該說「不」卻說「是」,它就變成了「毀滅性的是」,它和躲躲閃閃一樣,都會失去人民的尊敬而遭到政治上毀滅性的輕視。因而尤瑞教授遂說道:「積極的說不,是技巧而智慧去說不,明確的說出目標,顯示自己的信念價值,從而能打動人心,造成重大的改變。」 馬政府在重大價值與是非問題上畏首畏尾,這和過去長期以來只要一聽到「藍綠對決」就手軟腳冷的行為模式如出一轍。要求馬政府「除弊有膽」,絕不意謂鼓勵對決互鬥,而是要堂堂正正的釐清是非對錯之辨,而讓台灣社會得以激濁揚清,重建規範。這才是馬政府重新找回已失去的被尊敬的唯一途徑。 除了因為畏懼而附和,失去了本身的是非堅持而不受尊敬外,人們由馬政府最近的表現,亦當發現到一個自信滿滿,自以為是的政府形成後聲望直跌,遂使得這個政府更加介意支持度的變化,而在短線話題上企圖扭轉和拚政績,最近的「救股市」作為和抱怨,以及不知所云的爐邊閒話;蘇花的「高」與「替」的夾纏,以及種種失言風波,皆顯示其方寸之亂。這就讓人想到另外一個所謂「華連達因素」(Wallenda factor)的道理了。華連達是近代著名的高空鋼索演員。他一向走鋼索自如,一陣子忽然想到可能摔下來,於是每天都在介意此事,反而把好好走鋼索忘了,果然不久後就真的從鋼索上摔了下來。當心中受制於支持度,最後就真的支持度愈掉愈多! 也正因此,在馬政府滿兩個月,支持度也創新低的此刻的確已到了馬政府以這個新低點為基礎線,從新出發的時候了。 而就在此刻,台灣中南部豪雨成災。這次水災災情慘重,新政府的「九萬兆」的確已有了驚覺,不再自我設限於「一線」「二線」,而能同心協力分走災區勘災,這至少已是一個新的開始。就客觀的災情而論,這次中南部水災嚴重的程度,早已超過了縣市級所能負荷的範圍,而必須由最高當局負起統籌全局之責,針對中南部甚至全台的排水防洪,水土破壞做出整體的改善:而對廣大的災民則做出救濟和協助復建。這將是件超級工程,它可能涉及將擴大內需的經費挪用;也必須對軍民以及政府各方的資源加以靈活調度。 近年來台灣百廢待舉,已有待馬政府用救災來證明它的能力,以及苦民之苦,與民共苦的態度。只有不憚辛勞,毅然承擔起救災工作,馬政府或許才會因此而成熟!中國大陸由為川震的救難動員而重塑形象及提振能力,台灣的水災雖不能相比,但就台灣的規模而言,這次水災對道路、橋樑、山林以及平民身家所造成的傷害之大,的確極為少見。台灣也需要透過救災及善後動員,讓我們早已荒廢掉的動員能力得以恢復。 馬政府必須義無反顧的擔起責任,其實還有另一層深意。馬本人及馬政府本質上可能學養不差,但他們這些人卻都缺乏台灣庶民,特別是鄉野庶民的經驗。他們可以猜想但必不能理解這些同胞的生活,也不可能理解他們的痛苦煩惱,倘若能擔起救災重責,而且不斷與民接觸,聽到最基層的心聲和建立最基層的患難友誼,則他們過去長期以來因為不知而出現的畏懼感即會消失,在未來制定政策及治理時,也才可能更接近人民的脈動。這都不是所謂「下鄉長住」之類的活動所能學到的。 事有輕重緩急,由於水災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預期,或許預計八月的拉丁美洲出訪已可取消,改以外交部長率領特使團代勞,而總統則負起救災善後之責,這不是做秀,而是真正與民共苦的實踐,以及新政府風格的出現。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