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早投資 受到嚴重傷害
陸客來台觀光協商路途,忽明忽暗,屢遭停擺,非但不利經濟提振,對個體產業而言,一些想搶占此商機,如旅館進行門面改裝,新設星級飯店,購物中心增設大陸部門,針對大陸籍人士研發新產品或設專門賣場,包括飯店、餐飲、禮品、旅遊、遊覽車等業者,皆因滿懷預期、投資太早而受到嚴重的傷害。
其實,台灣開放大陸客來台觀光已行之有年,只是一直採取「畏懼」的保守政策。1991年開始,台灣政府就開放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參訪,包括學術、體育、宗教、經貿等交流活動;我就曾2次大規模隆重舉辦「海峽兩岸財金趨勢研討會」,也常赴大陸參與學術會議及講演,雙方在學術等專業交流,已相當頻繁。政府為促進兩岸關係良性互動及活絡國內旅遊市場,自2002年1月1日起即逐步開放赴國外留學或旅居國外取得當地永久居留權之大陸地區人民(第3類)及赴國外旅遊或商務考察轉來台灣地區觀光之大陸地區人民(第2類)的觀光開放政策;唯不須經第3地,可經由香港、澳門來台灣觀光之(第1類)大陸地區人民之「普民」觀光政策遲遲未開,而此類觀光人士才將是帶動台灣經濟再起飛的重要動力之一。
若真能開放目前每日大陸人士1000人來台觀光計畫,則相當於1年36.5萬人次,假設以每人平均停留8日,每日平均消費200美元來計算,每年將可創造高達約6億美元的觀光收入;若考慮台灣長期約4倍的消費乘數,將間接創造國內生產毛額(GDP)24億美元,如此,對經濟成長貢獻將達0.78%;更甚者,若全面解除來台限制,大陸來台觀光將預估達到300萬人次,對台灣經濟貢獻將更有倍數的成長效果。
創造「柏拉圖」理想觀光園區
總體經濟學強調成長(growth)與穩定(stable),開放大陸客來台觀光雖能提振經濟成長,但亦有其負面效應,除可能造成通膨現象外,此不定期消費群的消費行為,亦可能產生突發性的衝擊,加大景氣波動,失去穩定機制,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從非經濟面因素來看,加強兩岸觀光互動,無形中雙方文化交流得以加深,在相互往來接觸下,對生活習性能夠更加了解;然而,目前為止,大陸人民生活水準尚較台灣人民低,因此環境品質的配套導引措施必須重視。另外,為避免跳機、跳船事件,造成社會問題,應嚴正規範旅行業者的團員掌控機制。
總而言之,政府放寬大陸人士來台觀光應該是利多於弊,在開放與否與意識型態的拿捏上,應善用智慧,慎重考量。在台灣經濟沉淪多年,目前當以「拚經濟」為前提的民生議題上,執政當局正確的施政方針,為引領國家走向興盛之路的重要明燈。在開放兩岸觀光的議題上,應有宏觀思維,以人民福祉為主要依歸,訂定智慧決策,善用人生3C哲學中,當兩岸主體意識型態「衝突」(Conflict)在所難免時,雙方皆應以「妥協」(Compromise)態勢進行談判,以達成「柏拉圖」的理想「合作」(Corporate)模式。例如:台灣與大陸爭執不下的「國內旅遊」或是「國際旅遊」名稱衝突問題,可考慮以中性的「兩岸旅遊」雙方妥協為名,讓台灣與大陸雙方人民自行解讀,以達到合作模式的「柏拉圖」理想觀光園區。
2位總統參選人馬英九、謝長廷都體認到放寬大陸人士來台觀光之重要性,在競選議題上,都曾打過兩岸觀光政策牌,然而「程度」及「誠度」有異。馬英九說一上任全面開放小三通,謝長廷不敢提;2人都認為要增加節日包機,再增加每週包機,馬英九認為幾個月內就能辦到,謝長廷沒有時程表;至於來台觀光人數,馬英九說要增加到每天3000人,謝長廷表示初期仍維持每天1000人。攸關未來觀光商機,能實現多少,大家都在看,3月22日以後產生的新領導人,可展現魄力,帶給台灣新契機,做出明智的抉擇。(採訪整理.陳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