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張圖 揭露台灣金融未爆彈
2016/01/23 18:39:37瀏覽664|回應0|推薦0

本篇文章摘自:第 1470 期《商業周刊》

作者:張舒婷

一月四日,即將轉戰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最後一次以主委身分主持新春記者會。他在會中指出,金控二○一四年整體獲利創新高,達到五千四百二十八億元,二○一五年全年預估可達五千四百五十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儘管金控獲利亮眼,但金融類股指數的走勢卻背道而馳。二○一五年十一月以來一路走跌,一月十一日更失守九百點大關,跌到二○○九年十月金融海嘯期間水準。

股市,是基本面的先行指標,台灣金控股獲利迭創新高之際,股價卻來到相對低點,暗示了一件事:金融業可能還有更多你未曾想過,卻是一觸即發的未爆彈,讓投資人卻步,背後最大的隱憂就是來自人民幣貶值風暴。

未爆彈1》
衍生商品虧損,銀行OBU今年獲利估跌雙位數


金融股的震央,就是來自與人民幣匯率息息相關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相關業務。

二○一五年八月,人民幣出現一波暴跌,國內銀行為了TRF違約風險提高,替客戶代墊、擬上繳給上手銀行的「存出準備金」增加逾一千九百億元,約等同當年度銀行獲利(二千九百七十二億元)的六四%。雖然銀行局對外強調,近期國銀真正為了TRF等複雜高風險商品相關而提列的準備金已降至一千億元以下。但,這風險恐怕是低估了。

惠譽信評曾在二○一五年底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若人民幣重貶一○%,銷售TRF的銀行損失將達七百九十億元。換算後,約占二○一五年全體銀行獲利近三成。

惠譽發布此報告時,人民幣匯價約為一美元兌六‧四元,以此計算,人民幣若重貶一○%、跌到一美元兌七元,整體銀行損失可能超乎預期。

一月十一日,台灣第二大消費金融銀行台新金,股價大跌五%,因為二○一五年十二月出現稅後四億六千萬元虧損。台新金控財務長林維俊坦言,由於人民幣貶勢超乎預期,有鑑於客戶操作TRF失利的風險升溫,公司增提十五億元準備金,才會侵蝕當月獲利。但台新金因為此商品而虧損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

曾銘宗指出,國銀銷售TRF商品的對象,不少是人在國外的海外分行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客戶,銀行追繳不易。更糟的是,部分國銀承作該商品,未要求客戶擔保品,一旦客戶違約,銀行連可拍賣的資產都沒有。

某些銀行的做法則是,變相把客戶的虧損轉變成借貸。比方說,倘若客戶因為TRF已虧損一千萬元,無力負荷,銀行告知客戶,可轉換為一筆一千萬元的借款,後續逐漸償還。

但不管何種方式,對銀行來說都可能釀成像過去連動債風波悲劇,留下沉重呆帳。開發金控副總經理張立人觀察,由於金管會針對TRF祭出多項緊縮措施,加上不少客戶蒙受虧損,對其心生反感,某些銀行已決定少做,甚至不做,這將成為二○一六年銀行業獲利注定比二○一五年下滑的關鍵原因之一。

由於購買TRF的客戶以中小企業台商居多,為了調度便利資金,多數國銀將帳目掛在OBU,讓OBU對銀行的獲利貢獻直線上升,二○一五年已占近三成,故人民幣貶值而重創TRF業務,勢必拖累OBU獲利銳減。

據統計,OBU二○一五年前三季稅前盈餘年減一三‧二%,十一月又減少七‧八%。業界預估,今年整年度可能出現雙位數跌幅,主要因為中國頻降息,國銀大陸分行利差空間縮減,以及衍生性商品業務持續縮水的雙重打擊。

未爆彈2》
銀行對中國曝險,占全體金融業七成


過去,中國企業金融市場曾是國內銀行業的新藍海,但現在卻可能成了銀行業的新惡夢。

近年來,中國企業經營不善,湧現違約、倒閉潮的新聞屢見不鮮,隨著中國景氣疑慮重重,人民幣貶值趨勢轉強,也拖累眾多舉辦陸企聯貸案的台資銀行,壞帳風險迅速升溫。

從二○一四年上半年,中國旭光高新企業倒帳,九家台資銀行共借出一億一千萬美元;同年下半年爆出福建索力倒帳,包括六家國銀在內的金融機構共借款六千萬美元。

二○一五年,七家國銀辦理八千二百萬美元聯貸案的中國漢能集團傳出營運危機後,在香港掛牌的中國忠旺,十五家國銀參與其聯貸案,總金額合計逾二億六千七百萬美元,遠高於先前任何一家倒帳的陸企,也讓銀行圈戒慎恐懼。

根據主辦銀行說法,雖然這些聯貸案某些目前仍繳息正常,但多數都已打入呆帳。至今中國經濟遲遲不見曙光,新一波的陸企倒帳危機恐怕還會持續引爆,也代表國銀的打呆壓力將只增不減。

其實,對中國放款及資金拆借等業務只是冰山一角,國銀對中國的整體曝險額度,才是最大的深水炸彈。

按規定,本國銀行對中國的曝險金額,不得超過淨值的一倍(即一○○%)。二○一五年第三季,銀行對中國曝險雖占淨值比重為六二%,看似與第二季持平,但絕對金額卻節節高升,目前已高達一兆九千七百億元(含本國銀行的寶島債),占金融三業(銀行、保險和投信)在中國總曝險金額的七成以上。

其次,在三十九家銀行中,有多達六成、共二十五家對中國曝險占淨值比重提高,而且有三家的曝險比重多達八○%以上。

以授信業務而言,在台灣早就被殺成一片紅海,平均利率在二%以下。反觀中國,前幾年,倘若談得好,三%到四%不成問題,利差相對誘人,也使國內銀行將中國視為不可不去的新綠洲。

如今風向反轉,中國多次降息,不僅壓縮利差空間,更讓主管機關和業者繃緊神經的是,提供聯貸的中國企業倒閉頻傳,「高曝險」反成大地雷,而且殺傷力還會擴大至何種程度,難以估算。

金管會數據顯示,二○一四年國銀的中國地區分行獲利共新台幣五十二億元,二○一五年前十一月則約二十五億元。但光是中國忠旺一案,一旦真的發生危機,還款困難,十五家參貸的台資銀行必須賠付約九十億元,等於前年加去年全體國銀在中國賺到的錢悉數吐出後還不夠,更何況未來不知還有多少陸企會讓這個黑洞再度擴大。

未爆彈3》
保險業淨值大縮水,海外投資不透明成隱憂


如果你以為,台灣金融產業的壽險股不賣人民幣商品、不對中國企業放款就沒事,那可就錯了。

新光人壽就是人民幣貶值蝴蝶效應下的受害者。

由於中國經濟趨緩、導致原物料價格大跌,讓原物料大國巴西出口衰退,新光人壽投資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目前未實現虧損達到五十億元。

壽險業投資布局全球,但按規定,淨利不需計入投資部位的未實現虧損,反而成了台灣金融產業裡的隱形炸彈。

最令人吃驚的,就是台灣的金控獲利王富邦金。

富邦金二○一五年全年稅後淨利超過六百三十六億元,每股盈餘達六‧二二元,雙創歷史新高,但股價卻從二○一五年五月最高點的六十八元,一路走跌至一六年一月的三十九元,幾乎半年內市值蒸發逾二千七百億元。

問題,就藏在富邦人壽的財報中。二○一五年前三季,富邦人壽淨利多達五百八十一億元,每股盈餘為五‧六八元,看似亮麗,但卻因為備供出售金融資產(編按:長期持有、可供未來出售的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等)出現四百多億元未實現虧損,使其淨值已縮水逾五百億元。

國泰人壽狀況也相去不遠,淨值看似微增,但帳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虧損,也害淨值下滑逾兩百億元。這就是為何兩大壽險金控看似獲利頻創新高,股價卻一蹶不振。

保險業對中國的曝險額度超過六千億元是一大隱憂外,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表示,全球經濟情勢詭譎難測,對金融業而言,才是最大的黑天鵝。

事實上,由於中國經濟問題演變為慢性的全球危機,海外投資部位越大或操作越積極的壽險,越可能受傷,再加上不會揭露在稅後獲利上,反而最容易成為未爆彈。

「今年市場的波動,不會比去年小,」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昭廷坦言,今年的操作策略將持續謹慎保守,除了尋覓價格被錯殺的優質標的外,也力求在動盪中持盈保泰。

統一投顧更提出警告:對外,股、債、匯市詭譎多變,對內則有總統大選的干擾,再加上壽險公司帳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部位普遍呈現未實現損失,預期二○一六年投資收益將不如二○一五年,恐拖累整體壽險業獲利衰退一一%。

透視三顆金融業的未爆彈後,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金融產業會成為人民幣大貶值、中國經濟走緩下的台灣第一波受災戶了。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derwhy&aid=445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