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6/18 00:41:37瀏覽36|回應0|推薦0 | |
近年來,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成為顯學,再加上《巴黎協定》喊出二○五○年淨零排放目標,「碳權投資」相關題材逐漸蔚為風尚,追蹤碳權相關指數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便乘勢而起。
自一九年以來,全球已有六檔碳權題材的ETF陸續問世,其中交易最熱絡的是KRBN(KraneShares全球碳策略ETF),二○年掛牌以來的報酬率已飆漲超過一三○%。
今年二月,歐盟碳權價格首次站上每公噸一百歐元(約為一○六美元)大關;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估計,全世界若要在五○年達成淨零排放的境界,碳價必須在三○年來到每噸一四七美元,以此來看,碳權價格確實具有想像空間。
它追蹤期貨 跟0050大不同
但如果只是因此就介入所謂的碳權ETF,沒有事先搞清楚其中風險,極有可能連怎麼賠錢都不知道。尤其,在沒有釐清碳權市場的交易邏輯以及相關ETF屬性前,更不宜貿然投入。
目前碳權交易市場分為兩種,一是由政府建立與管理的「強制性碳權市場」,二是由民間自發性交易的「自願性碳權市場」,其中,前者是當前主流,也是各檔碳權ETF追蹤的主要市場。
簡單來說,強制性碳權市場的遊戲規則是,主管機關為了達到排碳的減量目標,設立了總量管制排放的機制,並允許受管制的企業將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來交易,這種籌碼即為「碳權」。
許多業者因為轉型不夠快,暫時無法擺脫高碳排的型態,就會直接在交易平台上向減碳有成、經認證後取得大量碳權的公司購買碳權配額,以示對自己製造的二氧化碳負責。
大發「碳財」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過於碳排放量遠低於一般車廠的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公司在獲得大量碳權後,再轉售給其他車廠,成為特斯拉的「最強副業」。
雖說在淨零排放的大勢所趨下,碳權交易的話題性強,整體成長動能也令人期待,但目前相關ETF仍屬於小眾的市場,以吸金力道最強的KRBN為例,目前整體資金規模(AUM)也僅不到十億美元,在此之下,投資人在介入前,首先必須顧慮到的就是流動性問題。
還有一點務必要知道的是,目前市面上的碳權交易ETF看似都是連結特定指數,但這些指數的追蹤標的皆為歐、美國家強制性市場碳權配額的「碳期貨」,像KRBN追蹤的是IHS Markit Global Carbon指數,是以三個強制性市場的碳權期貨交易量及成交價編製而成,包括歐盟碳權配額(EUA)、美國加州碳權配額(CCA),以及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也就是說,這些碳權ETF,屬於「期信ETF」。
既然是「期信ETF」,本質上就與一般投資者熟悉的○○五○、○○八七八這些ETF有所不同,相較於○○五○等單純追蹤一籃子股票現貨之指數的「原型ETF」,碳權ETF持有的,都是未到期的碳排放權期貨,因此與現貨之間存在價差,也未必會直接反映現貨的漲跌。
再者,不同標的到期時間點也不盡相同,即使投資人看對方向,但因為到期而必須轉倉,屆時又漲幅不如預期的話,扣掉手續費等成本後,最後很可能賠錢收場。
台灣ETF投資學院創辦人李柏鋒建議,想買進碳權ETF的投資人,至少要先搞懂期貨的contango(正價差)、backwardation(逆價差)這些專有名詞,而且這種ETF的屬性不宜長期持有,買進前最好先設定好停利或停損點。
政治風險高、受景氣影響大
另外,因為這些ETF追蹤的是政府管制的強制性碳權市場期貨商品,線上基金交易平台「鉅亨買基金」總經理張榮仁提醒,要是當地主管機關的減碳決心堅強的話,碳權價格自然會上揚,但政府機關也隨時可能因為其他層面的利益考量而改變遊戲規則,進而影響碳權價格。換言之,碳權ETF的交易必須承受的政治風險過於複雜,價格波動相對大,未必適合一般投資人。
除了政治風險外,碳權價格也深受基本面的供需所影響,一旦經濟活動降溫,碳排放的需求下滑,碳權價格失去支撐,會拖累相關ETF的表現,像是去年以來,全球景氣衰退,KRBN的績效也數度一落千丈。因此,千萬別以為碳權價格長期看漲,抱著碳權ETF不放就能穩賺不賠。
總之,碳權相關ETF是相對新的產品,距離普及化還有一段路要走。張榮仁建議,一般人若想切入淨零排放商機,透過全球型的ESG相關基金布局,是最合適且穩健的選項;若自認是進階型的投資人,再考慮碳權相關ETF較為適宜。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