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5 23:58:39瀏覽268|回應0|推薦11 | |
《叫不出口》 / 心受 基於身上流著百份之百中國血統、受五千年中國文化影響的我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對於初次見面的人就可以無比親切地叫出“叔叔”“伯伯”“阿姨”“嬸嬸”,甚至親吻、擁抱? 有一次,有個小女孩對我說:「如果我用肥皂去洗沒有沾油漬的碗盤,阿芬會罵我。」我問她:「阿芬是誰?」她笑笑地回答:「是我媽。」 我沒有問她為什麼不叫自己的媽媽“媽媽”而直接叫名字。因為我知道有些人是這樣的,基於某種原因、基於某種理由,他們必須或選擇這樣做。 我媽從不叫姨媽“姐姐”,而是直接叫名字,她說因為從小外婆都沒教她、也沒要求她要叫“姐姐”,所以叫名字叫慣了,長大後知道是姐姐、該叫“姐姐”,但是已經改不了口、也不想改了。 媽媽也從不叫姨丈“姐夫”,姨丈大姨媽一輪,同屬狗的,姨丈也曾是姨媽和媽媽的老師,媽媽叫慣了姨丈“老師”,所以當姨丈與姨媽結婚後,媽媽也叫不出“姐夫”這兩個字,只叫姨丈的姓──“林”。 我爸從沒有叫過外婆“媽”,每次媽媽說他,他都說沒機會,也沒場合叫,我看其實是不好意思叫吧! 我弟弟和妹妹都不肯叫我姐的丈夫“姐夫”,所以姐夫因此對他沒好感,認為那是不尊敬。他們也不願意叫我先生“姐夫”,但外子覺得無所謂,因為他本身也是這樣的“一種人”。 是的,就是有這樣的一種人,像我們這樣的一種人,對於一些該說的說不出口,該叫的叫不出口。 我十一歲在機場見到我爸,活了十一年才知道原來我有個親人叫“爸爸”。 我叫不出“爸爸”,因為我總覺得像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這樣的稱呼應該是從小就開始學叫,或是自然而然就會叫出口的。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叫聲,一種自然的叫喚。 第一聲爸爸是如何叫出口、是在什麼情況下叫出口?我已經忘記了。但是記憶中,清清楚潔地記載著,那是媽媽用“藤條焛豬肉”,三番幾次逼“叫”,如果不叫就誓要趕我出家門後不知又過了多久才叫出口的。但是哪一聲“爸爸”,哪第一次叫出口的“爸爸”,的的確碓是發自我內心,沒人強迫的。 叫出了第一聲“爸爸”後,接下來的第二聲、第三聲、第N聲“爸爸”就會很自然地脫口而出。就像有一塊小石頭在停車的狀態下咔住了車輪,這時任憑你把油門踩得多用力,車子只是在原地打轉,動彈不得,要是一旦開動了車子才撞上了小石頭,車子絲毫不會受到影響。 結婚的時候,叔叔做主為我們找了好幾對誼父誼母,對於“誼父”“誼母”這樣的稱呼,我到現在都叫不出口。 不叫的話,人家說你沒禮貌,叫了,自己又覺得好虛偽,好不自然。 對不起,我並不是說那些把陌生人叫得很親切的人就都是虛偽的人,這純粹只是我個人的習慣與感覺而已,我的個性如此,因此我才會感覺如此。 其實,叫得出口也不一定就是尊敬,反之叫不出口也不一定就是討厭對方。 我有個朋友,一個女性朋友,她每次見面都會跟我說:「我愛你」,每次分手都要抱我、親我,再多加一句:「我會想你的」。寫一封信,都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墨水在“我愛你”“我想你”上。剛開始,我覺得很惡心,同是女性,幹嘛愛來愛去的?所以我總是對她說:「拜託,我又不是同志(同性戀)。」但她覺得很平常,女生當然也可以愛女生,男生也一樣可以愛男生,但那不一定是愛情。她還常常要我回敬她一句“我也愛你”。說這樣才有禮貌。我雖然沒有對她說過“我愛你”,但是聽著聽著也就習慣了。 原來很多東西、很多事情,只要習慣了就好,習慣了就會覺得自然。 2007/9/3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