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9 16:35:30瀏覽2519|回應7|推薦15 | |
2000年為了達成韓國金大中總統與朝鮮金正日國防委員會委員長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簽署「6·15共同宣言」,韓方決定在朝鮮開城工業園區建立第一座工廠,工業園區的總面積為65.7平方公里,投資總額為2.2億美元,遠景規劃容納2000家企業,計畫分三期開發。第一期開發面積約為330萬平方米,期限為2002年至2007年,主要吸引韓國的中小企業,以生產服裝、鞋類、化妝品等為主。二期工程開發面積為830萬平方米,期限為2006年至2009年,其中工業園區為490萬平方米。二期工業園區為技術集約型,主要生產機械、電器和電子產品。三期工程開發面積為1815萬平方米,期限為2008年至2012年。工業園區將發展成為以資訊通信等尖端產業為主的高科技園區。將配套建設商業區、生活區、旅遊區、物流中心,甚至還要建設3個高爾夫球場和4個主題公園,最終使整個開城地區成為一個地區經濟中心。到那時,進駐的企業將達到兩千多家潮方工人將達到17萬名,年產值將達到兩百億美元從而為北南共同發展和民族統一奠定堅實基礎。 事實上關於園區的建立和發展南北雙方曾經討價還價。一方面朝鮮擔心韓國的企業一旦來朝雖然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效應,但有可能也會帶來和朝鮮政治政體格格不入的東西,朝鮮一直擔心開城的建設很容易讓朝鮮像中國那樣演變成「改革開放」。朝鮮當局明確表示過絕對不會學習中國的「改革開放」。但是迫于嚴峻的經濟壓力和金大中的關係,金正日最終決定允許開城建設,但為了防止被「統戰」。在每一家韓國企業內都有朝鮮方面委派的所謂監督主任,說的直白點如果把開城的韓方企業當成一支部隊,韓國人就是這個部隊的司令,監督主任就是政委。 開城園區的建立是十分倉促甚至是有點盲目的,他的經濟利益遠小於政治利益。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韓國是一個出口國家,其國內內需市場的拓展遠不如其他發展國家,而在開城內的企業大多都生產防止日用品,這些東西生產出來一方面無法銷售內需市場,而要出口又競爭不過中國與越南,尤其是紡織品,高昂的關稅和製作成本使韓國的紡織產品在海外無法與中國相抗爭,但若打上朝鮮的標籤又無法拓展銷路,韓方企業可謂兩難。 除此之外企業的發展和運營自有一套方法,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員工和生產,比如在某些產品的淡季一定的減少一些員工,或者調整生產方法精簡人員,但根據朝韓雙方當初簽訂的協議,在開城內的朝鮮工人的辭退必須要由朝方批准,韓國企業不得無故裁減員工,也不允許不讓工人上工,也就是說在開城內的朝鮮工人只進不出,這個企業有200個員工,那麼每個工作日這200號人就要天天上工,工錢也照拿,生不生產則是韓方的事,如此生產出大量的積壓品空耗了成本。 當然更重要一點就是生產效率,我曾有幸和一名在開城工作過的韓國人交談,他對我說在開城,朝鮮工人的工作效率十分的低,他形象的說,如果說首爾的效率是100,廣州的效率是80那麼開城的效率恐怕只有30。之所以會如此並非朝鮮工人偷懶,而是不合理的營運方法,上面說到由於不可以無故停工,所有的工人都要上班,而為了不消耗原材料,這些人多是進行些打掃衛生的無意義工作,而等到要開工了則又人手不夠,因為每一個到韓方企業工作的朝鮮員工都要經過朝鮮當局的審核,以防止他們在工作時「通敵」。更糟糕的深受意識形態操作的朝鮮,員工們每天早上還要聽廣播,學習文件和最新最高指示,往往在工作中朝鮮方面有政工人員要求停工,宣佈金正日的最新指示。無聊的政治宣傳成為影響工廠的最大障礙。 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工人與雇主的尖銳的矛盾,10個韓國人有9個都討厭朝鮮和金正日,到開城來開工廠的大多數都是奉總統之命要麼就是本身意識形態也有點傾左的,但到了當地才發現大不同,嚴格的政治管束使向來喜歡自由的韓國人很不適應,無聊的政治喇叭也讓韓國人厭煩透頂,更重要的是朝方的管理人員經常和韓國管理人員爆發矛盾口角,許多韓國人都對朝鮮政治體制和金家王朝滿腔怨恨,但卻不能說。說了輕則吵架,重則關門押人。如此尖銳的矛盾如何不影響生產,而朝鮮的員工凡是能進到開城來的都是「根正苗紅」。他們早就接受過關於「南朝鮮偽政權」的思想教育,在那裏如果韓國老闆敢罵朝鮮員工,員工就要反擊。雖然我給你做工,但在心裏面依然把韓國人當成是敵人甚至是仇人。韓國人呢當然也是如此,尤其到了李明博政府上臺後更甚。 如此的雇傭關係如何能使開城園區產生價值呢?經濟應該是獨立的,一旦過分的摻雜進政治就會變味。而朝韓的開城工業園區本身就是政治產物而非經濟產物,那麼他的末日在他建立的時候便就已經註定。因為他的存亡不是以經濟為指向而是以時局。 而駐在那裏的韓商除了每天享受這空乏無味的生活,甚至還要擔驚受怕。說不定那一天因言獲罪,更不要談什麼擴大規模發展新企業,能不賠錢已經是哦彌陀佛了。如今在開城的韓商已經是焦頭爛額,留也不是去也不是,留一天便就損失一天,但去了無疑等於這麼些年的虧損徹底打水瓢。回韓國開廠開不起,到中國和越南又是一大筆開銷。錢,哪里來怎麼多錢。可見在朝鮮的韓商才是真正的「走投無路」。 今天上午又和一個韓國人交談,當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對我說「南北韓是以政治引導經濟,這樣做風險太大,因為政治是捉摸不定的喜怒無常的。他的轉變直接影響到經濟,而兩岸則反其道而行以經濟引導政治,比如陳水扁執政八年兩岸政治夠對立夠緊張,但卻並沒有對經濟有過分的影響。台商依然能在大陸很好的經營。 聽完,我只能欣慰的對他頻頻點頭。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