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致虛極,守靜篤」釋義
2009/09/05 10:33:20瀏覽5919|回應0|推薦10

《老子‧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何以老子要讓心靈達到虛靜的極致,未有一物、一絲渣滓存於心中?蓋心在虛極之中,不受欲望、習氣牽引,所觀萬物盡能如實地觀見萬物,所觀事理盡能如實地觀見原始本末,所觀世界生死流轉盡能如實地觀見其中循環反覆。

達到此種狀況並不難,其要卻是能「守」。人在平日生活中,偶爾也會靈光一閃,清明理性於斯見矣,世間人事剎那間莫不明瞭於心,但能「守」為難。守不是強自作靜,強自作虛;人雖能於某時某地,瞬間達到至虛至靜之境,心中空明,思緒透徹,然煩惱塵想,往往隨之而作,才虛其心,外憂內擾即生。

此等情況,乃源自人天生的欲望與身體習性,五官百體,皆有其欲,眼好美物,鼻好美味,口好美食,耳好美聲,為人之天性;但若無止盡一再追求各種身體享受而無法自拔,則終生將為欲望羈絆,此之謂「天刑」,此時心靈陷於困苦徬徨而不能出。

「天刑」造成「人的困境」,「困境」所指為心靈的困境,當遭遇各種事物,各種發展無法意料,自我反應無法控制,因而憂思恐懼、徬徨懊悔,此種處境謂之困境。要令事物發展能在意料之中、能在自我控制之下,由「虛靜」觀世界,是明見理序,安定心靈的不二法門。

「致虛極,守靜篤」的最終義蘊,便是達到一疵不存,萬理盡明,日常之間,本心瑩然,隨心所欲,莫非至理的人生境界。

不過「致虛」不是偶爾達到至虛至極之地,便已完成,而是要時時「致虛」;時時「致虛」,則是能「守」。守此虛極,在虛靜之中,一心不亂,心靈常保空明之境,寧靜淡然,欲望、身體習性等物質干擾逐漸消失,透徹的智慧亦由閃爍而全體朗現。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dinsky&aid=3289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