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的感冒糖漿
2007/08/11 00:42:15瀏覽2008|回應3|推薦18


心的感冒糖漿

簡錦標教授談「精神官能症」的團體治療

精神官能症,就像是精神科中的感冒,只要以藥物平復心情,再透過傾聽與分享來進行心理治療,就能慢慢鬆解心中鬱結,邁向康復的坦途。


文/邱麗文


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總會隨著年齡、環境的轉變,產生多重對應的心情。平時,面對身體或心靈上的病痛或衝擊,都能從容度越短暫的失衡,再回歸正常;但仍有人無法承受這些生命中難免的病痛或衝擊,而出現「精神官能症」的症狀。


外國人看精神科,不但不是禁忌,反而是種風尚



近年來,國人的心理健康似乎有持續惡化的趨勢;每逢連續陰雨或發生重大社會事件,精神疾病的患者就會暴增。從921大地震所引發的「創傷後症候群」,到日前總統大選激情後的自殺、失序,都能窺見國人面對精神性疾病的無助與無知。


據統計,國內潛在的精神官能症患者已高達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見社會上苦於心靈受傷而等待幫助的人,為數有多可觀。由於罹患精神官能症的患者,往往會將該症誤判為身體上的疾病,所以極容易身陷無法對症治療的處境,不但浪費醫療資源,更讓心靈飽受找不出病源的恐懼。

身體的疾病自有來源,心理的疾病卻難解,治療心理疾病的醫師,總需透過長時間的傾聽、觀察,才能抽絲剝繭地為患者理出發病的關鍵。前市立療養院院長簡錦標是位敏感度與技巧性都相當強的精神科醫師,多年來的臨床治療經歷,讓他深感,「只有具備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的健康,才算是全方位的健康人。」

在國人偏差的觀念中,看精神科的人,就等同是「瘋子、神經病」,不但會引來有色眼光,更不見容於親族團體。簡錦標回憶:「當年在精神科門診,連醫科同學都避免和我走在一起,只怕被誤認為是精神病患。」多年在美國執業,簡教授發現外國人看精神科,或與心理醫師會談,不但不是禁忌,反而是種風尚;除代表著積極追求全面健康的態度,更是中產階級(付得起診療費)的象徵。


四分之一的哈佛學生,看過精神科



多數的腦力工作者,普遍都有因工時長、壓力大而產生的焦慮、失眠、疲勞等症狀。他們會透過精神科醫師來傾訴生活困惑,進而維持情緒穩定,以面對高壓力的生活。曾以「精神醫師與算命師」為講題演說的簡教授表示,「哈佛有四分之一的學生看過精神科,麻省理工學院也有七分之一。」比較國內不受景氣影響的算命風潮,及乏人問津的精神科門診,他不禁感慨國人對精神治療的偏見與漠視。


一九九0年,簡錦標結束旅美二十六年的行醫生涯,回國擔任「市立療養院」院長,並在台大醫學院任教。他相信,「以藥物平復心情,再透過傾聽與分享來進行心理治療,才是完整的精神醫療。」可是國內各科門診的診療給付,是採取「以量計酬」的單一費率,讓必須花長時間診療的精神科門診難以配合,所以病人在門診處通常只能對醫師簡短訴說症狀,就取藥回家,實在難以收到真正的成效。

由於門診的成效不彰,漸漸因喪失心理治療的功能,而淪為開藥的窗口。眼見國人對心靈健康的渴求愈來愈強烈,坊間的民俗療法與心靈成長團體就此大大盛行,專業的心理醫師也提供一對一的面談服務,每小時收費二千五到五千不等。

「精神官能症」發病的原因,常與潛在個性有關,許多童年時期的痛苦、束縛或扭曲,都可能造成易發病的體質。成長過程中,當潛在的隱痛碰到外來的刺激,如被拋棄、被貶抑、被攻擊、失親、失戀、失財等等,都可能導致官能症的發作。門診常見的「精神官能症」,主要為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及焦慮症。近年來,隨社會的快速轉變與多元,官能症發病的症狀,常是幾種病症同時併發的。


常見的「精神官能症」:



恐慌症:妄想出來的痛苦


「無病呻吟」經常是恐慌症患者給家屬的感受。他們常易在人多、封閉的地方發作,表現出來的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暈眩、冒冷汗或其他「妄想」出來的痛苦,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當恐慌症患者到一般門診就醫,通常都因查不出病因,而被告知「沒病」。當病患得不到確定的病情,常會想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被邪靈附身……,於是開始求神通、求靈藥,導致病情日益惡化。

國內目前仍有二分之一的恐慌症病,患未曾接受過專業的診斷與治療。當他們反覆發病卻總被說成「沒病」,常會造成家人的不諒解,甚至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最後常因日漸自我封閉而併發憂鬱症,成為沮喪又畏病的驚弓之鳥。

憂鬱症:世紀最大殺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球約有一億人罹患憂鬱症,專家強調,「憂鬱症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最大殺手。」十年前,簡錦標曾引進抗憂鬱新藥──「百憂解(prozac)」,隨即進行該藥的臨床研究。還記得當初引進此藥,市療同仁對他說:「台灣沒有憂鬱症」,真讓他覺得不可思議。待了解國內匆促看診的方式後,簡教授才了解,「求診病患多半只會陳述自己疲勞、沒精神等病狀,加上醫師沒時間深入探詢病狀的根源,所以自然無法診斷出風行全球的『憂鬱症』。」事實上,門診中患有憂鬱症的病患已高達五分之二。

曾經,憂鬱症幾乎等於「老人病」,只發生在身體漸漸退化的老人身上;近年來,憂鬱症發病的年齡已日趨年輕化,甚至漫延到青少年、兒童,難怪要引起國人普遍重視。罹患憂鬱症的病人無法靠自己的意志力恢復,必須依賴藥物或是心理治療才可能恢復健康。一旦延誤治療時機,就會愈難治療,最危險的會導致自殺。

當情緒陷入沮喪、鬱悶,如沒能及時抒解,就易掉入憂鬱的深淵……,漸漸形成憂鬱症。除了遺傳、環境的影響,病患多有過度追求完美的傾向,所有的認知都朝負面思考發展,變得消極、厭世。在憂鬱症發病前,常會產生警告性的症狀,如果你心情低落超過兩個星期,並對所有事情感到乏味,你可能已得了憂鬱症。

強迫症、焦慮症:壓力惹的禍

強迫症病患常會陷入某種無意義、令人沮喪的重覆想法或行為中,雖自知反常卻無法加以控制與擺脫,病患必須將每件事反覆檢查,直到「完全放心」才會停止。 如果是輕度強迫症(如不斷想像水龍頭沒關好而重複檢查),常被旁人評為「神經質」;如果強迫行為已有過度病態的傾向(如不斷想像頭會掉下來而撐住頭),那就一定要到精神科治療了。

焦慮症多半起因於生活中的各方壓力,當患者必須應對關於人、事、物的問題,情緒上就會產失莫名的焦慮、恐懼,嚴重的還會產生坐立不安、頭痛、發抖、出汗、呼吸困難等症狀。強迫症與焦慮症都是與壓力息息相關的常見病症,通常只要透過適當的心理治療或平定情緒的藥物,就能獲得有效控制。


為期十二周的「精神官能症」團體治療



有見於國內潛在的「精神官能症」人數眾多,簡錦標回國便創辦了「恐慌症特別門診」,並採取團體心理治療與合併藥物的方法進行,成為當年精神科門診的創舉。基於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精神科門診主持團療的多年經驗,讓他對推廣國內精神科團療充滿信心,從一九九0年七月開始,團療不但有效提供了患者長期治療的空間,彌補了精神科門診無暇顧及病患的缺乏,更在不需額外負擔的情況下,治癒了幾千名病友,幫助無數家庭重拾快樂與希望的生活。


十年來,簡錦標所推廣的團療,已遍及台北(市療、馬階、中興)、台中(中山)及高雄(長庚)等醫院。療程為期十二周,每周九十分鐘,人數控制在十五人左右,原只開辦恐慌症的治療,近幾年更擴大到其他精神官能症的合併治療。

來到位於市立療養院的「精神官能症」團療現場,看著等待就診的病患,都安靜地坐著,有的雙眼緊閉,有的低頭沉思,他們雖團團圍坐卻彼此不交談,似乎不想和外界直接互動。待簡錦標教授入座,病患的眼神開始流露出興奮的神采,看來他們對教授的信任感已充分建立。這十幾位參加團療的病患,有些已經過多周的治療,顯得正常而平靜,有些則是初來乍到,顯得畏懼而寡言。


當你背向陽光時,只會看見自己的陰影



團療採開放的「談話會」方式進行,不依順序自由發言。多數病人都能清楚陳述自己的病症,和我們印象中的「神智不清」頗有出入。最後一次來參加團療的A小姐,不但看起來明豔動人,更神態歡愉地向工作人員宣佈了婚期,從她自信滿滿的說話聲調與形象,實在無法和官能症的病患聯想在一起。


據說,A小姐初來參加團療的時候,不但蓬頭垢面還穿著睡衣、拖鞋,當時她正因失戀而罹患憂鬱症,臉上全無表情,說話也輕聲細氣,對身邊的事物完全事不關己、沒有反應。聽著現場諸多「見證人」的陳述,A小姐還不時加以補充,可見她已完全揮別了憂鬱症的陰影。

待A小姐分享自身患病的心得後,還到台前寫下對病友的祝福:「當你背向陽光時,只會看見自己的陰影。」看著她擺脫心病,簡教授接著表示:「精神官能症就像是精神科中的感冒,只要經過不斷地溝通、調整,慢慢將內在的鬱結鬆解開,就會邁向康復的坦途。」診間的白牆上,到處都掛有「畢業」病友留下的心得,看牆上掛著「人生舞台有苦樂,苦樂角色各自選」,就能感受病友們掙出病圍的開闊與積極,如果能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低潮,自然不易罹患精神疾病。


病患因「同病相憐」而不再寂寞



除了已痊癒的病友,現場也有初次參與的新同學。當簡教授問他第一次來市療的感想,回答竟是:「這裡的人,看起來都比較憂鬱」,馬上引起現場連串的笑聲。新同學是因長期服藥而產生憂鬱症的現象,不但不敢自己開車,也怕家人買不到食物,更擔心孩子會學壞……,聽他充滿憂慮地陳述,還有身邊志願全程陪伴醫療的太太,再看著A小姐充滿自信的模樣,不禁對新同學的病情感到樂觀。


簡教授說:「許多人怕面對精神科的治療,總怕被貼上:『我到市療看病,就是瘋子』的標籤,其實院中的大多數病人,病情都在可控制的精神官能症範圍,只有病情嚴重的精神病,才因難醫治而需要住院。」精神官能症就像「假性」精神病,只要透過適當的藥物與心理重建,自然就能痊癒;如果輕忽這段過渡期,讓假性轉變成真,就可能一輩子被精神病纏身。

在團體課程中,許多病患紛紛表示:「別人的狀況似乎比自己更慘。」透過病友們的經驗交流,不但加強了對病情治癒的信心,更因「同病相憐」而不再寂寞。當座談進行了一半,願意發言的人突然間多了起來,他們開始輪番訴說自己的心得:有人因在職場中漸漸失去主導的地位,慢慢累積成憂鬱症;有人曾經是憂鬱症的患者,又在孩子長大後發病;有人每天都將牙刷拿出去曬太陽,才敢放心刷牙;還有人將喝醉酒,誤當成恐慌症發作……,絡繹不絕的發表,讓現場的笑聲不斷,也讓簡教授感到欣慰,因為病人已陸續打開了心門。


接受、面對,病就會跑掉



健保卡已用到F卡的某先生,原不知自己是恐慌症患者,被病纏了五年多,他一直擔心自己得了找不出病因的絕症,因此變得消極、畏懼。直到他來到精神科門診,得知自己患的是恐慌症,並聽醫生說:「全世界沒有人因此病而死」,症狀立即就獲得改善。看來,心病還是需賴心藥醫。


的確,精神科對病患的治療,也是基於「藥物治標、心理治本」的原則。簡教授在座談中,不斷提及「與病共存」的觀念,他希望病患能在發病時轉移注意力,直到病狀慢慢消失,不希望病患懷著與疾病纏鬥或逃避的態度,如此一來,症狀愈難擺脫。他說:「接受、面對,病就會跑掉;不管、不想,病自然就不再發生。」

在高度文明、極度競爭的社會中,精神官能症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但是許多患者卻苦於資訊閉鎖、傳統社會錯誤的心態與歧視,無法得到正確的指引及治療,延誤病情也為家人帶來困擾。「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是由一群已康復的病友,因感於同病而相知相惜,共同組成的互助組織。從民國八十二年成立至今,已協助超過兩千人接受治療,更讓許多仍在疾病邊緣摸索的人,找到最適切的歸所。

為幫助國人更了解精神官能症的發病、治療及癒後情形,「愛心會」特別邀請簡錦標將部分診斷的個案出版成冊,希望能幫助大家釐清對精神官能症的誤解,並提供患者治療上的協助。這本以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及焦慮症為主題的《心樂園》,除詳述十二則真實案例,更加入患者的心路分享及簡醫師的診療說明,閱讀書中的個案,除能了解精神官能症的由來,更可產生積極預防的功效。


精神官能症就像是慢性感冒



對身體病痛,大部份人都會找醫師治療,但對精神上的苦,卻害怕被當成精神病人而不敢就醫。事實上,精神官能症和普通疾病一樣,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自能重拾健康。長期為病患進行團療,簡教授認為病友間的分享扶持及相濡以沫,是最好的「心靈拐杖」,可以增強病患迎向健康的信心。


壓抑,一向是精神疾病最大的病源;而自身個性對心理垃圾的處理能力薄弱,還有遺傳基因,也都是發病的可能原因。生活在充滿精神暴力的社會中,其實多數人都已有潛伏著精神病源,如能透過自我激勵與調適來增強情緒智商(EQ),並在生活產生衝擊時,主動求助精神科門診,相信精神自會鬆綁。

聽簡錦標教授一路暢談對精神治療的心得與看法,當他隨說話的聲調而揮動雙手,竟不慎打翻桌上的紙杯,頓時茶水四溢,現場手忙腳亂。就當我們忙著擦桌面的時刻,簡教授竟輕鬆地說:「看吧!我也有危險因子。」回程一直想起那幕情景,不禁大大降低對精神疾病的恐懼,誰能保證自己都不會「感冒」呢? (2000,張老師月刊)



後記:(2007,七月)

還記得當時寫關於「精神官能症」的文章,例如: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發表的當時,在月刊並沒有特別的迴響,甚至還有人質疑,真有這麼多潛在的患者嗎?「精神醫師的筆記」專欄,共寫了十三期,內容隨著精神醫師的專精範圍而有所差異,包括戒毒癮、強暴犯、藝術治療、創傷後症候群等等,卻都沒有太多的迴響。彷彿,這些文章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差距太遠。

而這幾年,總不時接到要求轉載「精神官能症」相關文章的電話,甚至,今年四月,還有南部的大學打電話來,要求轉載早年這些關於憂鬱症的報導。看來,這些文章在現在,比較有機會引起共鳴。七年的期間,我們透過傳媒,獲知了多少憂鬱症引發的悲劇?獲知了多少因為精神疾病而闖出的大禍?這些病人,絕對不會突然發生,只是我們相關的常識太缺乏,忽略了身邊的親友,可能正被憂鬱纏身而不自知。


如今,應該不會再有人說,真有這麼多潛在的患者嗎?


我們都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長時間出現沮喪且食慾減退、無法熟睡或失眠的症狀,不妨去請教精神醫師。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1150837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16:42 【udn】 比價後還有更低價!瘋子 第一 解析 疾病比價

 回應文章

山居的隱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燁子心
2009/01/02 21:27

燁子菩薩心

文書慈智勤

隱士合十頂禮

燁子(win82892) 於 2009-01-19 19:48 回覆:
文有知音~~感恩~~

紫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的感冒糖漿
2007/11/01 10:31

隨時留意自己及親朋好友的精神狀況

必要時要看醫生      接受治療

愛自己愛他人     由心做起

燁子(win82892) 於 2007-11-12 16:36 回覆:
真的要多注意!

有事要說,或寫出來,壓在心裡,會積壓成傷的。

祝福,總是細心回應的紫衣

燁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當你背向陽光時,只會看見自己的陰影
2007/08/11 01:16
身體的疾病自有來源,心理的疾病卻難解,
治療心理疾病的醫師,總需透過長時間的傾聽、觀察,
才能抽絲剝繭地為患者理出發病的關鍵。
擁有這樣的專業的醫師,實在值得我們尊敬。

希望,今天在新聞中,因為餵食遊民躁鬱症藥物,取得藥商高額回饋,詐領上億健保費而被判刑30年的精神科醫師陳明哲,只是極少數的害群之馬。否則,面對日漸難解的心理疾病,還能夠仰賴誰的幫助!!!


http://blog.udn.com/win8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