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26回[紐西蘭。奧克蘭] Devonport 德文港
2020/08/17 22:49:19瀏覽692|回應0|推薦3
旅行日期:109.02.17 
關鍵字:德文港、The Michael King Writer’s Centre、維多利亞山、奧克蘭渡輪碼頭

“Even as recently as 10,000 years ago humankind had spread to and over every habitable continent on Earth, including New Zealand’s nearest neighbour, Australia. And this occupation and colonisation had major effects on the subsequent evolution of plants, animals and land forms. But not in New Zealand. In New Zealand, as an early geographer put it, ‘a land without people waited for a people without land’.”
    (甚至在一萬年前,人類就已經遍及地球上每個可居住的大陸,包括距離紐西蘭最近的鄰居──澳大利亞,人類的佔領和殖民對後來的植物、動物和土地型態的演變造成重大影響,但是這沒有發生在紐西蘭;正如一位早期的地理學家所說的:在紐西蘭,「沒有人的土地等待著沒有土地的人」。)

紐西蘭經典歷史巨作「Penguin History of New Zealand」的作者邁克爾.金恩(Michael King)曾經在書中如此註解;的確,紐西蘭是世界上人類最晚居住的陸地,直到距今一千年前,玻里尼西亞航海員庫普(Kupe)首次遇見,十四世紀第一批先民乘坐獨木舟移民至此,歐洲人更晚在十九世紀中葉才在此落地生根;然而,在這短短數百年的時光,原始叢林變成沃野千里,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奧克蘭躋身國際大都會之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擁抱大都會的懷特瑪塔港,對岸岬角上的維多利亞山不舍晝夜地守望著,似乎和威靈頓的維多利亞山一一樣,是觀看都市最好的角度,因此都被賜予英國女王之名。維多利亞山面對市中心的視野,是紐西蘭航空介紹奧克蘭的經典畫面,或許更是許多人對奧克蘭的初步印象。

1.

離開帕內爾,我們驅車前往港灣對岸的維多利亞山。從天空塔俯瞰過,也從獨樹山和伊甸山遠眺過,終於在此行的最後一天跨過橫越懷特瑪塔港的海灣大橋(Auckland Harbour Bridge)。下午七點,儘管多雲,天空依然發亮著,高速公路上盡是擁擠的車潮,經由塔卡普納(Takapuna),我們到達北岸(North Shore)向東南延伸岬角的末端──德文港(Devonport)。

座落於奧克蘭市區北方,北岸曾經在西元1989年至2010年之間是一座獨立於奧克蘭的都市,擁有自己的市議會,無論人口數或是面積皆為紐西蘭第四大城,直到2012年併入奧克蘭。德文港則是北岸最早居住有歐洲白人的聚落,如今不僅是紐西蘭皇家海軍基地,更是骨董店、書店,以及咖啡館林立的文藝重鎮。

維多利亞山海拔82公尺,形塑出德文港(Devonport)的地景,距今大約35,000年火山噴發形成,毛利人稱這座山為「Takarunga」,意思是站立於海平面上的山丘,西元1827年,法國人Dumont d’Uville是第一個登上維多利亞山的歐洲人。西元1935年,通往山頂的道路通車,二戰之後道路對外開放,為了尊重毛利人的祖靈,2018年以後,除了緊急救護或是載有年長者的車輛,其餘遊客只能徒步上山。

2.

經由德文港小學(Devonport Primary School)的入口緩步上山,不只看見航行於懷特瑪塔港內的郵輪,就在半山腰處,許多人聚集在一幢小木屋前,閱讀外牆看板上的文字。走近觀看,才知道外觀簡單平實的屋子,卻乘載著不平凡的身世和夢想。

這裡是「The Michael King Writer’s Centre」,成立於2004年,紀念作家邁克爾.金恩(Michael King)為紐西蘭史學和文學的偉大貢獻。邁克爾.金恩(Michael King)出生於1945年12月15日的威靈頓,曾經從事新聞和學術工作,1976年時決定專心投入寫作。他知道文學市場不大,而作家生存環境嚴苛,以畢生之力提攜新世代的作家,2004年3月30日因為車禍意外過世。不到一甲子歲月的人生,金恩撰寫及編輯超過三十本著作,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The Penguin history of New Zealand」,書中對於紐西蘭白人(又稱為「Pākehā」)和毛利人的文化歷史予以深厚的人文關懷與細膩考據。字裡行間流露幽默、好奇心與寬容,又結合學者的精確度和熱情,使他獲得「國民歷史學家」的美譽。

邁克爾.金恩過世之後,其友人與文學協會組成工作室信託基金(Studio Trust),並且獲得奧克蘭市議會和奧克蘭祖靈山管理局的支持。由於作家曾經在德文港居住一段時間,幾經尋覓,最後決定在維多利亞山半山腰的小木屋打造一座孕育文學家的搖籃,每年提供15名新銳作家居住。

「信號員的房子」(The Signalmans house)是The Michael King Writer’s Centre的前身,作為掌控懷特瑪塔港與外海航船的要塞,政府在維多利亞山上設置信號站,南面山坡上提供信號員宿舍則是委由Edward Bartley規劃,Thompson & Gray建築公司興建,1898年啟用,是一幢具有維多利亞風格的別墅。2007年經過翻修,轉變為今日的面貌。

3.

觀看外牆解說牌的同時,姑姑、爸爸和弟弟逕自朝山頂走去,轉眼間不見蹤影;此時,我遇見一個人從鋪設階梯的捷徑走下來,於是朝著她起初出現的地方拾級而上,竟然意外地到達山頂上的信號站。設置於1842年,兩層樓的信號站為進出港區的船隻提供指引,至今仍在使用。繞過信號站,一片草坪上排列有著白色斑點的紅色香菇石柱,此處為當地修築的地下水庫:此外,由此處遠眺海上的朗依托托島,就像一座寬而扁的幽浮。

朗依托托島是奧克蘭最年輕的火山,最近一次大約爆發於600到620年前,之所以能夠推斷火山噴發的年代,是因為考古學家在比鄰的莫圖塔普島(Motutapu Island)發現被火山灰覆蓋的毛利漁村。「Rangitoto」在毛利語裡的意思是「血紅色的天空」,曾經是毛利人的戰場,英國殖民以後,島上玄武岩被運用於建造房屋。

一八八○年代,當時有傳言指出,俄羅斯太平洋艦隊(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 ТОФ)覬覦維多利亞山和東側的北角(North Head)兩座山頭,企圖作為南太平洋基地;因此,西元1885年維多利亞山北側架設四部64-pound rifle muzzleloader guns,以增強海岸防禦能力,西元1899年架設13-ton breach-loading disappearing gun於地下堡壘。事實上,山頂的地下堡壘只有在演習當中使用過一次,由於發射的砲彈震碎周遭住戶的玻璃遭受抗議而停用,2005年整修後對外開放。

通往山頂道路的終點,姑姑、爸爸和弟弟終於和我會合。道路底端連接一片斜向山腳的草地,草地擺放數張椅子,許多人喜歡坐在椅子上遙望奧克蘭的市容,而我們也是。北岸房舍櫛比鱗次,懷特瑪塔港內船隻來往,塔高328公尺的天空塔和港口的鷹架支撐起奧克蘭壯闊的天際線,ANZ centre、Vero Centre,以及新建的大廈群,已經比城市裡羅列的山丘,更接近毛利人相信的祖靈。萬籟俱寂,除了微微的風聲。

「從奧克蘭出發,在紐西蘭繞了好大一圈,好不容易剛認識這個國家,只可惜明天就要離開了!」轉頭望向城郊的戰爭紀念博物館、伊甸山,以及獨樹山,我不禁開口說到。

4.

在奧克蘭最後一個晚上,我們再次回到維多利亞公園──抵達紐西蘭第一天住宿的地方。順著公園邊緣行走,然後沿著范莎街(Fanshawe St.)步行到維達港濱,一路上車輛熙來攘往,路口的紅綠燈,亦或川流不息的市區公車,彷彿處處都流露著不捨的情緒。風俗東街(Custom St E)上仿古典建築的百貨公司,則洋溢著對舊時代的依戀。

「先生,不好意思!前方是工地,不能從這裡通過喔。」這時,一名工人走上前提醒我們,他觀察四面八方的車流一陣子,隨後舉起左手,示意來車停下,護送我們走到對向的人行道。紐西蘭國民的友善,總是在小細節處令我們感動。

*奧克蘭渡輪碼頭(Auckland Ferry Terminal)
矗立於奧克蘭市中心與懷特瑪塔港濱,渡輪碼頭由Alex Wiseman設計,1912年竣工,屬於巴洛克風格建築,1982年被列為紐西蘭遺產保護。

Most New Zealanders, whatever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good hearted, practical, commonsensical, tolerant. Those qualities are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capital that has in the past saved the country in the worst excesses of chauvinism and racism seen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y are as sound as basis as any for optimism about the country future.

Michael King.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4844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