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23 20:04:55瀏覽313|回應0|推薦1 | |
企業為技職生打造44K的身價 清雲跟清華都是清大學生,畢業為何一個應徵技術員一個工程師 什麼是教育的形式主義?就是教改,改的是教具,設施,考試競賽規則,但是老師的教法不改。負責督導的教育單位,只是設計更多報告要老師交出來,讓他們交差。花在學生的時間更少了。有一次跟曾柱聊到,小學生現在教學比較活潑了,老師自然課教養蠶,還會要小朋友一人交50元,教具社就會送來每人一盒的蠶寶寶,盒子上還印上蠶變成蛾的生命循環圖。他問我:桑葉吃完了怎麼辦?我說對啊!害我晚上拿手電筒去公園找桑葉。後來才知道教具社也賣桑䈎,服務週到。 他告訴我說: 我的小孩在美式小學,他們老師一人發幾隻給他們,然後帶他們去校園,介紹什麼是桑樹,要挑青嫩的葉子餵它們。大家回去好好養,並畫下成長的過程,每週上課來討論。你的小孩是不是已經把蠶交給你養,把循環圖背起來了? 那次對話,讓我了解教育的本質是啟發人的觀察,想像能力。我們改的只是表面的形式。一代一代傳承背東西的奴力。 我們從學校教育到企業教育都在篩選人才。篩選完貼上各種等級的標籖,期待他們自我成長。而不是去評鑑教育者是否具備教會人的能力。因此,要具有篩選的大權,就必須掌握資源。政府教育單位就是抓住教育資源補助公立學校,降低其學費。而企業就是用紅利吸引優秀人才來供其篩選駆策。所以,沒心就沒法訓練人,就儘量從微利中擠出紅利來吸引人。壓榨的就是被他篩掉的人的薪水。本土的榨不出來,就移到工資更便宜的地方。 如果我們沒有想方法去把普通人的能力提昇上來,而只是灌輸每個人都有成為大學生的權利。不管你是誰,只要到我們鴉鴉烏大學玩四年。畢業了時我們會給你的畢業証書只是權利聲明書,但不是能力証明。你應徵工作可憑此要求相當大學生的權利,至於能力本校不保証。因此,教育界教出來的大學生,企業拿來當22K的操作員用,他們也不甘心被誤用,多學幾年的知識,用在挑戰制度及抱怨環境上很有用,企業也很困擾!台灣大學生大部分被填成鴨子,但篩成兩種,一種是會英文的鴨子,可以自己讀原文書模仿外國人。另一種是英文不行,頭抬得高高,嘴巴很會叫,但沒有手,卻有一雙很想飛走的翅膀。 我們進入企業界之後,才了解學校的教育跟實際工作有多大的差距!從小只會背蠶寶寶循環圖的人,怎麼會去觀察死當在工廠的機器?而確認它發生了什麼問題?上面沒貼機台生命循環圖。 只有那些被教育成不預先背下循環圖,而是經由觀察記録,了解養蠶也不一定都會走完循環,有些人發生問題養死了。並與同學討論的人,才會去探討原因的不同,學習吸收別人的意見。才會在日後面對死當的機台時,找人討論,集思廣益。判定是電控?動力?還是那方面的問題?問題確立了,解答就容易了!出題目比找解答的人才重要! 悲哀的是:武大郎玩夜貓子,什麼人玩什麼鳥,進入企業當主管的優秀學生,用人也迷信名牌,不會自己生養。說實話,工廠的工作不用台清交的人才,生育率不夠了,中台,南台,清雲之類的科大生交互訓練就夠用了。可惜,台灣企業還沒覺醒動起來。實在應該學日本建立公司的教育訓練所。科大生一進來,按部就班授與工程師的五大基本修練:工廠運作機制,基本統計與SPC簡介,異常處理,品質系統及問題分析與解決。訓練成了。薪水就可從22K變44K。創造雙贏,互蒙其利。善用我們的人力資源,串連學校與社會教育。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