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5 11:36:02瀏覽23126|回應4|推薦3 | |
骨科門診常有一些人,以中年女性稍多,開門見山的就告訴你,她(他)的腳跟長了骨刺,每天一早起床,就痛得踩不下去;要等一段時間之後,才能走路;看過幾個醫師、打過類固醇、作了復健...... 都治不好,該怎麼辦? 十之八九,這些人患的是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附圖1) 「骨刺」是不是真的是足底筋膜炎的元兇? 事實上,百分之六十,50歲以上的人,X光上都可以看到 跟骨前突骨刺。「骨刺」,基本上只是負重部位的骨骼或關節,因耗用、磨損、受傷、肌腱牽扯 或退化所長出的增生骨,應稱為「骨疣」或「贅骨」才貼切,本身並不具「刺」的病理含意。上了年紀的人,在X光上多多少少都可以在頸椎、腰椎、膝關節、跟骨…..等看到「骨刺」;顯然,骨刺並不是足底疼痛的本身,更不是足底筋膜炎的原因,與足底筋膜炎是兩碼子事。 。
正常的腳是以第一、第五蹠骨及跟骨底突所形成的直角三角形,作為觸地的支點(附圖3), 而足底壓力的集中點就在筋膜與跟骨底突的附著處(亦稱 接骨點)
隨著腳 站、走、跳的動作,足底筋膜時張時弛,只有在坐下、休息、睡眠時得到完全的舒緩。
生物力學上,腳在日常活動裡承受數倍於體重的應力;足底筋膜隨著應力的變化,在歲月的流逝中,終不免因拉傷、彈性變化、發炎、退化…..產生病變,尤其容易在筋膜與跟骨附著的接骨點處。
發了炎、彈性變差又鬆弛了一個晚上的筋膜,在晨起下床之際,應付不了乍然而現的張力,接骨點 就會像一個未癒合的傷口硬被粗手粗腳的揭開紗布似的劇痛…..,一直要等到相當時間的緩和與適應才好轉,這就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
瞭解此,就不難理解 足底筋膜炎 雖稱之為「炎」,但卻是發炎、退化兼有的病症。這在病理學上,也得到印證:足底筋膜炎的病理檢查,也的確常常看見同時 有 發炎(Inflammation -- Tendinitis) 與 肌腱退化(Degeneration --Tendinosis) 的病理變化。 這同時也說明 為何足底筋膜炎治療不易; ----- 因為, 消炎不難,但要使退化的組織 再生 (新生)、恢復的功能,是相當困難的!
足底筋膜炎治療上,初始仍建議保守療法;如休息、不打赤腳、熱敷、穿真正的氣墊鞋、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夜間足部支架固定、或施打類固醇局部注射….等,來達到減壓及肌腱消炎的目的。 但若治療4~6週仍無改善,則很可能此時足底筋膜已有退化,則可考慮改以骨震波(ESWT)治療。 骨震波治療並不是要把「骨刺」「震掉」, 而是透過震波能量的介(打)入,產生神經末梢疼痛閾值的改變,減輕疼痛;骨震波更重要的治療效應在於誘導局部組織新生微血管(neovascularization),藉此改善組織循環,達到組織修復與再生的目的 (請參閱 「骨震波為什麼能治療肌腱炎」(http://blog.udn.com/wglee/2670951 一文),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治療效應;臨床上成功率達百分之八、九十,是一種高科技、非侵襲性的醫療,值得推薦。
骨震波治療,毋須住院,可在門診實施,須時約半~1小時,術後只有輕微足跟腫痛,冰敷一、兩天就好了,可如常走路;唯建議應持續門診追蹤4~6週,觀察後效。 為此症困擾的人,切忌胡亂投醫,不彷找醫師好好評估一下,作正確的診斷,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