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現代歸主猶太人與「住棚節」
2019/10/26 04:01:55瀏覽2217|回應0|推薦18

  

(照片來源:https://www.ct.org.tw/1236533) 


 Andrew是一位歸主的現代猶太人,滿臉粗獷的落腮鬍、頭頂已無小黑圓帽,不自覺地往上昂嚴肅的神情,不苟言笑,來來回回、走來走去,仔細檢查待會兒「基督在猶太人住棚節(Sukkot)的意義」講座上場的蠟燭、植物、水果等工具,猶太人血液裡的嚴謹、堅韌彷彿在他身上多了些沉重的歷史包袱。

 

 分享中,Andrew多次提到,悖逆的百姓(rebellion)與靜默的神(silent God),或許在猶太人漫長滄桑的流亡歷史中(1) ,身為猶太人的他深刻體會及感受到這個獨特子民經歷一切風暴黑暗的歷史背後,他們世世代代有把握地說:「神雖然靜默卻仍與我們同在。」

 

 Andrew提到神立定猶太人慶祝住棚節兩大命令,一是要紀念神將以色列人出埃及,二是要歡呼喜樂。住棚節是利未記23章神所立定的第7個節期,正如神創造宇宙第7天是安息日,而利未祭節的第7個節日也是安息節日,用來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經曠野、帳棚為家四十年的日子。

 

 住棚節正逢收割最豐盛的時期,Andrew介紹以色列人在搭棚時會將當季豐收的農產如葡萄、橄欖、棗子、無花果等掛吊在棚上,猶太人會聚集在棚子裡,一同吃飯、禱告和靜默,並揮舞稱為住棚節花束(Lulav)的香桃木枝、棕樹葉和柳條等,象徵脊椎、嘴唇及眼,還有一種長得像檸檬的水果叫香櫞,象徵心,住棚節七天,敬拜者手拿著住棚節四樣植物遊行搖動,表示全人身心全部獻給神。

 

 除搭帳棚外,住棚節還有兩大儀式與有關,若對照約翰福音七章及八章的住棚節故事背景後,再來讀耶穌為什麼說這話,就會覺得特別生動、有意思!

 

        每年住棚節,大祭司會從西羅亞池汲水帶到聖殿裡,澆在祭壇上,象徵向主祈求祝福降雨在土地上,也象徵向主祈求祂的靈澆灌。從西羅亞池取水澆灑的動作在節慶每一天都會重複,節期最後一天,也就是「最大的日子」達到七天節期最高潮,聖殿院子擠滿了想觀賞重要儀式的人,當祭司站在祭壇旁準備澆水時,群眾頓時全安靜了下來的時候,「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7:37-38) 此刻主耶穌向人宣告「我是活水。」世上所有的水都無法解渴,有一天終會乾涸,惟有基督賜的泉源是不斷湧流的生命水。

 

 另一重要儀式是點燃聖殿的光,Andrew就點亮點桌上四根蠟燭說:「住棚節燃亮燭台,隨時需要年輕男子上下樓梯添加燈台的油以維持亮光。」這個儀式稱為「聖殿的光輝 (The Illumination of the temple) 據說當聖殿還在的時候,如同大柱子的巨型燭台在婦女院被豎立起來,年輕人將油倒入燭台上,一天七天熊熊燃燒蠟燭照亮下面的城市,以色列民可從遠處看到,使他們想起神引導他們在曠野裡的雲柱火柱。

 

 對照約翰812節,「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若這件事真是緊接在住棚節後發生的,也特別有意思,耶穌有意指出物質燈台所發的光輝終會熄滅,而我是永不熄滅的光。我是世界的光, 跟從我的, 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這光不僅照耀一個晚上, 不僅僅照耀一生,這光越照越明直逼日午的永生道路。

 

 節期不過是影兒,惟有基督是神要賜給人的活水、生命及永遠的祝福。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猶太人,當下或許感到不解、詑異及氣憤,但卻這是耶穌對世界及世人的宣告。

 

 從創世記的伊甸園-神為人預備園子(神與人可以相會的地方)、出埃及記的會幕-(神多次說到我要"住"在他們中間,我要在那裡與你們相會)。到了新約時代,教會是神的殿,我們就是神的居所,約翰福音114也說,「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 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Andrew最後以啟示錄213節作為結束,「……看哪、 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

 

 「住棚節」貫穿創世記到啟示錄,寫作時間相差1600多年,不同的作者(摩西及老約翰)所寫出來的內容,中心思想至始至終是一致的,雖然這部連續劇的主角悖逆的百姓(rebellion)與靜默的神(silent God)已擴展到千千萬萬的人與獨一的神,但"神樂意與人同住"的故事軸心仍舊繼續如同慢板般靜默地行進著。

 

 

1:據歷史記載,猶太人流亡1800年左右,自公元135年,猶太人反抗羅馬人的起義被鎮壓後,猶太人開始流散於世界各地,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joyce&aid=13031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