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20 11:00:38瀏覽893|回應0|推薦22 | |
【追尋幸福人生】第壹篇「勇於面對」 第六章 「傾聽」是天生?還是後天影響?
我的觀察,學齡左右孩子,有的較能專注,有的容易分心,專注者比較會主動聽,分心者則反之,小孩有很大的個別差異,這是天生遺傳?還是後天環境影響?我想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都很想瞭解這個答案。 查詢資料顯示,嬰幼兒時期,如果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滿足其需求,較會讓幼兒獲得安全感,再加上照顧者,用心回應幼兒的需求,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穩固、有信心的,久之,幼兒就會養成感同身受地傾聽他人,對別人、社會是熱誠的。 相反的,父母疏於照顧的幼兒,幼兒會缺乏安全感,對他人產生不信任,甚至害怕,與父母或照顧者的關係,產生痛苦,這樣的人不善於傾聽,因為太擔心他人的關注,自顧不暇,又怎會去關懷、傾聽別人。 比疏於照顧更可怕者的,幼兒被照顧者恐嚇、威脅或暴力對待,造成幼兒長大之後,常是沒由來的出現焦慮或逃避的行為,在這樣背景成長的人,和主動關懷、傾聽的距離很遙遠,因為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甚至是可怕的。 在很多場合,不難發現滔滔不絕,只說不聽的人,這種「自我」的人之中,應有不少人在成長過程中,有被冷落或被虐待或冷落的經驗,由於常遭人責備和羞辱,漸漸對外面世界是不悅、討厭的,很自然就抗拒對他人或社會的關懷與傾聽,表現出來的方式,就是不理會他人,充耳不聞,只想說不想聽的滔滔不絕「自我」性格。 總之,「關懷、傾聽」的行為,不會是天上掉下來,較多的因素起於嬰幼兒被照顧時環境背景,接著後天的教育,是否有影響?影響有多大?值得再探討。(後章再敘) 作者:翁志成2021-09-20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