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30 08:52:03瀏覽959|回應1|推薦25 | |
文:翁志成2019-08-30
當看到「斷捨離」這本書封面,很好奇翻一翻,忍不住,就繼續看下去,因為書中一直在提出「不斷」、「不捨」、「不離」的人、事、物,好像在說我,讓我很震驚。 「斷捨離」這是十年前,日本人山下英子寫的一本改造心靈的一本好書,「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就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斷」與「捨」是要實際去做,「離」是一堅定的想法與態度。從居家的斷捨離,到自身的斷捨離;從物質的斷捨離到心靈的斷捨離。確實值得令人省思的。 剛好最近因故整理自家囤積物,清出沒用「新的」東西,卻堆出一座小山,剛好看到這本書,特別有感覺。上述的物品有很多是上班期間,過年過節,從鄉長、縣長到校長、局長,有時還有民意代表,送的禮物,大多用不著或已有,也不知如何處理,就塞到櫃子,然後忘記,一年復一年,這是「不斷」的主因。 「斷捨離」不但是觀念,也是行動。「不斷」是自動上門的(如贈品、不拿白不拿)、貪便宜買進的、不買不安的;「不捨」是好可惜、花很多錢買的、以後會用到;「不離」是想買東西的亢奮、有這東西會高人一等、不想過窮日子。「不斷」、「不捨」、「不離」造成東西一直進來,又沒有出去,不斷累積,就像便秘,心情不好,不生病也難。 舉三個故事,之前我二哥搬新家時,清出18大袋東西丟掉;朋友A搬新家,就一個「丟」字,包含未開箱的整套新的百科全書;朋友B兒子結婚成立新家,B媳婦馬上婉拒B要送給她的一個新鍋子,說她用不到。在這之前,這些故事,我都認為不可思議,看了「斷捨離」之後,現在認為這是正確的,真佩服,有些人沒看「斷捨離」,卻能「斷捨離」,個性使然?還是後天被逼、學習而來?我不知道。 「明明已經在丟了,垃圾還是一直冒出來」,可能很多人會和我有這樣的感覺,我思索一下,應該是垃圾還沒丟完,也有可能「不離」的心態未完全建立,又不知不覺「不斷」的進來。我在想,「斷捨離」不是今天、這周或這個月,要完成的工作,是要變成「斷捨離」的態度及習慣。 具體的「斷捨離」的掃除,我的理解,應該很明確分為三類。一是篩選不要東西的「收拾」,另一是需要收納術的「整理」,再一是掃、擦、刷的「清掃」。這三類都要,只是輕重不一,或順序略有不同,好像沒有絕對的,就像有人認為先掃地再拖地,也有人卻認為先拖地再掃地,應該是狀況不同,目標一致,都應尊重。所以,持續把不要的物品送出家門,才是「斷捨離」中「收拾」的意義。 「斷捨離」三部曲:我的淺見,要「斷捨離」其知行合一的訓練最重要,大家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有運動習慣的人僅有三成,可見「認知」到「行動」是有一大段距離,所以「斷捨離」應該套進行為主義的三部曲,「認知→技能→情意」。「認知」了解「斷捨離」的意義及重要;「技能」真正落實「斷捨離」的作為;「情意」把「斷捨離」融入生活,成為一種優質習慣及生活態度,天天享受身心愉悅的好心情。 進到「斷捨離」的核心:方法。講了半天,不知如何做,也是枉然。收納術說,整理抽屜,是把抽屜東西全倒出來,只撿回目前有用的物品。作者說這還不夠,他告訴我們,「減少物品」等於「徹底整理」。我的朋友C,退休不久電冰箱壞了,他乾脆就不買電冰箱,過沒電冰箱的日子,我想,這樣就沒有清理電冰箱的問題了。 萬事起頭難,看到整屋都需要「斷捨離」,如何下手,還真頭痛,既然把「斷捨離」融入生活,成為習慣及生活態度,那就先從小樣、單點、簡單的開始,如錢包、隨身包包開始清理,接著如書桌或餐桌等。只要有開始就很棒,這時想起一句話:不怕慢,只怕站。「斷捨離」書看完了,不是結束,正是「斷捨離」的開始。與大家共勉。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