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02 08:28:16瀏覽836|回應0|推薦22 | |
今一早起床下著雨,無法下田,再度拿起【擁抱B選項】一書(作者雪柔,天下雜誌出版)續讀。 看到「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那一段,特別有感,大致是這樣說的,我們尋找快樂的時候,經常只聚焦在重要時刻,孩子誕生、生日、從學校畢業、考上理想大學、拿到文憑、找到工作、久別相聚。但快樂是正面經驗出現的頻率,而非強度。澳洲有一項持續十二年的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喪偶的人,有26%在失去另一半後,仍設法重拾喜悅之心,而且像從前一樣經常感到快樂。他們之所以辦得到,是因為他們重新投入日常活動以及與他人互動。 是的,重要時刻的快樂很好,但畢竟重要時刻久久才來一次,努力讓自己天天快樂,時時快樂,更好,更幸福,更重要,如能把每天都當成重要時刻,我們就成功了。 「享受當下」不是一句口號,是要實踐的,聽著看著簡單,做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太忙了,退休後再來運動」、「沒心情,退休後再來旅遊」……什麼都要等到退休才來做,到那時候(有的人沒有到那時候),大多體弱多病,天天與藥為伴,要運動、要旅遊,恐已力不從心了。年輕時有運動習慣的人,退休後自然會繼續運動,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退休才要來運動,難度較高。 我們就是「活在當下」的每人,但很多人包含我在內,偶而會活在過去,活在悲傷,活在未來,偶而為之,不傷大雅,畢竟人是感情的動物,做惡夢、美夢、白日夢難免,但要知道只作夢,天是不會掉下「享受當下」這東西,這是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 要獲得物質性(名牌、吃喝、玩具)的快樂,較簡單,大多花錢就可得到,但是短暫的、淺層的,而且會伴隨後遺症,例如,買了愛吃的東西,很快樂,吃完快樂就消失了,常為之身體增胖了、弄壞了。我比較喜歡追求精神上、心靈上、文化上的快樂,如工作的成就、人際的交往、身體的健康、生活的充實、難度的挑戰、幫助他人、東西的分享、文化的探索……。這種快樂感會徐徐而持續很長時間,而且每天都可去追求,每天追求可能不一樣,就以工作的成就來說,以前上班的時候,完成及發表一篇論文很快樂,現在退休了,喝了一口自己種的咖啡,覺得很有成就感、幸福感,連睡覺都還微微發笑。 快樂是一種心境,不只是行為,還要包含感覺,有人會覺得工作忙碌,煩都煩死了,哪來的快樂?天天要快樂猶如緣木求魚,但就像我們不能改變天氣,卻能改變自己心情一樣,心境一轉,工作的忙碌,就是挑戰、充實、能力、成就的展現,不是嗎? 既然快樂是一種心境,那悲傷也應是一種心境,所以可以選擇的,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要選擇悲傷一天,小心,走不出來這一生都是悲傷,要選擇快樂一天,明天也要、天天都要,習慣成自然,這一生都是快樂。 說的簡單,到哪裡找快樂? 既然快樂是一種心境,那就好辦,就像我常對別人說的「成功的定義,自己界定就好了」一樣,你每天周遭很多事情,只要不危害社會,自我感覺良好,嘴角露出微笑,就是快樂,不必太嚴肅,如:工作的成就、人際的交往、身體的健康、生活的充實、難度的挑戰、幫助他人、東西的分享、自身的成長……等。 快樂不會天上掉下來,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設定、自己感覺,就像你喝的一杯咖啡和我喝的一杯咖啡,其感受是不會一樣的,當然快樂的層次,就差很多了。總之:觀自在,悠遊自己內心世界,尋找及學習那快樂的東西。我們互相提醒,共同勉勵。
作者:翁志成2019.01.09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