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情,豈只自由而已
2006/10/31 10:56:06瀏覽823|回應0|推薦9

最近有機會陪女兒重看公共電視拍的「人間四月天」,重新復習了一遍徐志摩的一生,才六歲的女兒看到徐志摩對張幼儀的無情,居然哭得像劇中人一樣,我知道在她小小的心靈中,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我對你好、你就要對我好」,的相對反應,小小年紀的她,還無法理解人世界就是有「不愛了」或「愛不了」的困境。 

記得幾年前第一次看這部連續劇的時候,我也和女兒一樣,曾為劇中人的情愛糾葛輾轉難眠,更為徐志摩無法與靈魂伴侶長相左右痛徹心肺;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再重新看這段故事,我看到了徐志摩的悲哀,倒不是在情感上的缺憾,而是他太早認識自由,還沒有看清楚自由的真諦,就為自由付出了代價。

1920年代,正是中國擺脫封建、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代,在外國思潮的影響下,中國人民初嘗西方自由開放的滋味,在那個百廢待舉的年代,能夠像徐志摩一樣出國唸書的人何其有幸,我能夠想像當徐志摩第一次唸到自由的詮釋時,該有多麼的興奮,但也可能因為太早接觸自由的思潮,讓他以為,為自己尋找一生靈魂的伴侶正是他個人的基本自由。

 傳統媒妁婚姻的束縛讓他的自由喘不過氣來,雖然可以理解,不過以他當時的年齡,他還無法體會胡適先生所說「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自由的深層的意義還包括我們可以選擇尊重別人、我們肩付著與他人共存共榮的自由,如果說得八股一點,自由還包括責任與義務;如果套一句現代人常說的話,自由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徐志摩當然可以選擇和張幼儀離婚,但是離婚的考慮不該只是「我要我的自由」(如劇中所言),每一個走向婚姻之路的人,一定都會在半路上質疑,身邊這個人真的是我的靈魂伴侶嗎?如果不是,每個人都該選擇立刻離婚,以維護自由的真諦嗎? 

 年輕的時候,常以為感情是不滅定律,一旦愛上一個人,一定會永遠愛他,愛一定是像書上所寫的,會「刻骨銘心」,會愛到骨子裡去,但是人生的列車一旦駛到了中年,再回頭重新詮釋愛情的時候,就會發現年輕時尋尋覓覓的愛情,此時竟然也只是車窗外的風景,如果真要註解的話,頂多一句「過了就算了」。

 倒不是走進了平淡中年就唾棄愛情的偉大,只是以熟年的角度來看愛情與自由,會發現感情的層面其實很廣,其深度需要更慎密的思緒、更深刻的內心來打造,不是那種年輕的衝動就可以感受,從「人間四月天」連續劇中看來,徐志摩在後來和林徽音的相知相惜,就比年輕時年少輕狂更加雋永,如果他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很多種呈現的方式,不是非要你死我活,如果他認識的自由還包括自由背後的責任與容忍,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假設連續劇的情節為真)

 相對的,林徽音的愛情觀就更加令人敬佩,很多人總是為不能自由的愛而苦,殊不知自由背後的容忍其實正是智慧的表現,上帝的考驗就在於此,往往因為有當時一時的忍耐,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寬廣的自由。

 一個人一生有一個相契合的人生伴侶何其有幸,那是上帝賜與的最大財富,很多人以此為一生追求的志向,不過相信曾經追求過的過來人都同意,並非只有獲得才是唯一的答案。10.31.2006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123&aid=516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