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9/02 09:21:45瀏覽3378|回應6|推薦25 | |
最近的新聞翻過來翻過去全是扁家洗錢的新聞,彷彿這個世界完全靜止,只剩下洗錢的新聞在流動,連女兒都說,為什麼天天都是陳水扁呀?那一天在轉台之際,我無意中看到了比爾蓋茲與巴菲特到校園談價值的新聞,剛躍上全球首富的巴菲特說,「人可以創造財富,財富卻不可能創造人」,這中間的差別,我們的電視從來不教,這也難怪電視新聞只剩洗錢了。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是全球擁有最多財富的人,他們到校園座談,不是教學生們如何賺大錢,而是談一種觀念、一種價值,從新聞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們挖空心思要問他們問題,什麼奇怪的問題都有,例如「如果現場有人掉一百元美金,首富會彎下腰撿起來嗎」?巴菲特很幽默地說「如果比爾蓋茲站起來時掉了一塊錢,我會毫不猶豫地撿起來」。 在資本主義之下,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是立志要當有錢人,例如「我長大要當醫生,賺很多錢」、「我長大要賺大錢」、「我要當郭台銘」等,這些志願沒有不好,問題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的孩子,錢並不等同於價值,人生追求永恆的目標有很多是高於金錢之上。 多金如巴非特,可能是在自己很有錢了之後,才體認到「人可以創造財富,但是財富卻不能創造人」,人才是最可貴的一切。台灣首富郭台銘在太太、弟弟相繼過世後,對於財富買不回健康,應該有最深的體悟,而他們都是以一生的學習,才換得這寶貴的經驗。 但是我們的課本不教這些,我們的媒體也不提這些,當我看到文茜世界周報報導這則巴非特與比爾蓋茲的新聞,是引自國外的媒體時,我似乎稍能領悟,台灣為什麼難以進步的原因,大眾媒體雖然只是資訊傳播的一部份,但是當所有媒體看到的世界都只有井口一般地大小時,你覺得這個國家的人民,其所認識的世界有多大? 有一回家裡辦喜事,叔叔要我們去高雄載一位醫界名人,這位名人在車上有感而發地說,七0年代時,台灣還不像現在那麼進步,與日本的差距甚遠,但是當時台灣人比日本人還快樂,原因是台灣人看得到希望,而日本人卻活得很鬱卒;相對於現在的台灣和大陸比較,他說,台灣雖然比大陸進步,但是現在大陸人可比台灣人還要快樂。 我常在想,如果媒體少一點「名嘴」所造成的集體焦慮,有一點「名家」的開闊世界,台灣的快樂氛圍是不是就能多一點? 電視、報紙天天報導LV新款包,名人時尚PARTY,好像人生的目標只有一種,財富雖然可以改變人生,但是有了錢,未必就能掌握快樂,或是體現人生的價值,經濟學家所寫出來的「快樂經濟學」,不是教人賺錢以獲得快樂,而是他在綜合各式可能讓人快樂的方法後發現,唯有「每天都為別人增加一點快樂」,才是延續快樂最好的方法。 這個方法不必當巴非特,不必當比爾蓋茲,你我都做得到,只是電視從來不提這些。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