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6 16:37:49瀏覽539|回應1|推薦4 | |
我們先說資本屬性,資本的屬性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其實只有兩個屬性,一個是“逐利”,另外一個是“避險”,所謂“逐利”,大家容易理解,也就是追逐利潤和利潤最大化,沒有哪個傻瓜會把大量資本埋在地里“生蟲”。《聖經》裡面也有說到這個事情,在《聖經》之《馬太福音》25章這樣說: 【太廿五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太廿五15】「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太廿五16】「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太廿五17】「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太廿五18】「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太廿五19】「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太廿五20】「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太廿五21】「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太廿五22】「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太廿五23】「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太廿五24】「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太廿五25】「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裏。”」 【太廿五26】「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太廿五27】「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太廿五28】「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太廿五29】「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太廿五30】「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這段經文的字面意思是說,如果你本事(或者是資本)而你不發揮出來,你就無法被原諒,當然,屬靈的意思更有深意。 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控制全球金融業務的猶太人,《聖經》對他們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所以他們的資本在追逐利潤方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隨著交通,通訊的發展,及人員交往的便利化,使得資本在全球範圍內追逐最佳利潤稱為可能。 資本的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屬性是“避險”性,美國前國務卿Colin Luther Powell(中國可能是譯成鮑威爾)說:“Capital is a coward. It flees from corruption and bad policies, conflict and unpredictability.”(譯成中文:資本是個膽小鬼。它會因為(政府)垮台,壞的政策,衝突和有不可預知性因素而逃走。--翻譯有些生硬)。這是一句對資本“避險”屬性的最經典描述。事實上也是這樣,美國在最近幾十年,一直是資本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全球資本都向美國聚積。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裡面說,薄熙來應該對中國大量的民營資本外逃負責,就是這個原因。試想一下,如果你擁有巨額資本,但是投資地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你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客觀地分析一下中國的情況,你會發現,中國的確是一個資本逐利的地方,但是對資本的避險屬性來說,就不是最佳了,甚至相當惡劣,遮也是為甚麼中國在過去30年一直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地方,但是大部分都是短期投資,哪怕是蓋工廠,也都是3-5年可以回本的投資項目,如果超過5年回本,資本擁有人的顧慮就很大,因為中國的政策充滿了不確定性,外資長遠投資的比例有限,具體數據,也許可以從商務部獲得。 “全球化”是另外一個概念,目前我們所說的全球化,實際上應該是專指“經濟全球化”,其實全球化還包括,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理念全球化,技術全球化,和社會全球化。這個概念由希臘經濟學家Takis Fotopoulos,最初在論文裡面提出,真正出書,則是2002年的事情了。 全球化一詞,作為官方用語,2000年的時候才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出版物裡面,以前一直是學術用語。 我在1998年紐西蘭的大學選讀《經濟學》的時候,對全球化的描述是“Globalization Trend(全球化趨勢)”,而且是和東亞經濟綁訂在一起,作為45分鐘的講授時間。當時描述的場景,我現在都記得,是以解開一台福特汽車為例來說明這種趨勢。把一台福特汽車拆開,你會發現所有的零部件都是來自全球不同的國家(我記得當時是76個國家),其中傳感器多數來自日本和歐洲,輪子來自拉美,電線電纜來自東亞,而美國其實主要就生產車體和發動機,及其完成最後的裝配。當時的世貿規則還沒有完全定型,很多東西還在強調產地,所以美國海關提出,既然福特汽車在本地製造的部份已經低於75%,就應該視為進口汽車,而徵收關稅。 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推動過全球化,一直是商業操作,具體操作,已經開始了幾十年,只是到了20世紀末,越來越普遍,到了美國本地只是做一個殻子和貼一個標簽了。從美國政府來說,一直是在反對全球化,原因很簡單,就是大量的資金和工作機會外流,而銷售市場則是美國民眾。所以美國政府一直試圖對這些外來零配件苛稅,而製造商和利益集團,一直在反對徵稅和倡導全球化。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裡面專門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全球化只是一個機會,最重要的,是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關稅,配額和最惠國待遇問題,才得以解決,以致中國的出口貿易突飛猛進。你們想想,80年代末期,中國的出口,多麼困難?到處都是壁壘,到處都是配額限制,這生意怎麼做呀?我所知道的是,很多生意人,為了對美國出口貿易,不得不在關島註冊公司,只不過可以在關島的公司給衣服上縫上一個made in USA的標簽而已。否則,稅收,配額,最惠國待遇,你怎麼解決呀?? 結論,全球化並不是美國政府倡導和推動,而是資本利益集團在主導,是資本的逐利屬性使然。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