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6 10:19:51瀏覽1523|回應1|推薦21 | |
. 懷素字藏真(七二五~七八五),自幼入佛門,少時學張芝、顏真卿,問學張旭,草書「援毫制電,隨手萬變」與張旭並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縱橫飛舞,《大草千字文》即為一佳作,本文節其帖中數行與同好共賞之。 釋文 : 景行維賢剋念作聖 德建名立形端表 正空谷傳聲虛堂習 聽禍因惡積福緣善 「景」字取左上右下之勢,最後一劃連接「行」字,兩字筆勢一貫,結體呈上密下疏之對比空間。「維、賢」兩字緊密,與前兩字之呼應,「剋」字起筆橫劃刻意誇大,打破前四字較平整的外廓造形;豎劃的飛白虛筆又與左側的克以及下一字的撇劃形成粗細極大的對比效果。「念」字與「作」字筆勢基本一致(左下向右上傾動),結體上則呈一扁一長、一粗一細。 第二行起的四字字體由大漸小,至「形」忽然變大,速度亦增快,筆意延續至「端」字,於最後一劃刻意拉長,造成一開朗的空間,此一虛化的安排便決定了後兩行較密實的結字空間。 「正、空」為首第三行的八字,除「傳」字結體略長外,多呈現圓扁的結字造型,這也是在「正、空」兩字之後,行筆速度再度加快的關係。隨節奏的改變,為順應流轉的筆勢,用筆轉折自然也由方轉圓,形成一種環繞緊湊的線條趣味。第四行在筆劃上略注意到頓挫,字裏間能見更大的粗細變化,就整行來看基本上是對第三行的呼應與強化,以形成第三、四行共構的量感,而與第二行取得視覺上的平衡。 草書是中國書法最具抽象意味的藝術體現,非理性的創作方式,大大的抒發了書家情性。然而用筆章法縱然無拘無束,我們卻也能夠從隨心所欲的字裡行間,觀察到各種呼應、對比及節奏之美感。我們今日所見雖非原帖,對於作品中的解釋也出於我們所體會的興味,或許懷素書寫當時並無此理性的思考再下筆(如此流暢的線條當不可能有片刻停頓)。不過,在不經意中懷素所潛藏的審美意識,就如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飛舞狂放的線條之外,其個人心靈頓悟的美感,也在千年之後為我們所感。 據傳懷素喜乘酒意興來時隨處書寫,其狂顛不拘的作為,因而時人以「狂僧」稱之。唐詩人戴叔倫作詩描述說:“心乎相師勢轉奇,詭形奇狀翻合宜。有人若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狂”的是他那種不加掩飾的真性情,如其草書的縱逸無法一任自然;而人問其書之妙,自謂“初不知”不知者實不知之中的好壞,固不喜亦不憂,即佛家的不起執著心,一切“當下即是”之。如是“雁過寒潭不留影”,那種來去自如,念習具真的禪機與境界,也為筆者所深深嚮往。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