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0 12:07:49瀏覽1453|回應5|推薦16 | |
傳董源 溪岸圖局部 以蜿蜒的山路與霧氣瀰漫的溪谷 蘊含畫中的幽情遠思 . . . 中國人對宇宙觀的思維來自“一陽一陰之謂道”的觀念,「宇」屋宇也,即有空間之意,「宙」為往來於“屋宇”,則有空間的概念。我國以農立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入往返),耕作依春夏秋冬(時間循環的節奏)、居所看東南西北之方位,形成了較早的時空意識(具流轉循環性)。所以中國人論空間(常以太虛稱之)定義上已包含了時間性,不似西方單點透視的空間認知,而是將之視為一種有機的生命境界,見之以「虛」體之為「實」,於虛靜的精神意識下蘊含了無限的想像。 在詩畫的境象中,常可見遠山與近景、旅人與寒林(一虛一實)來暗示其中流轉曲折的空間蘊意。“體盡無窮而游無朕”(莊子語)“體盡無窮”在藝術上,若解釋為對圓融流轉的生命節奏之把握的話,“游無朕”則在體道(虛空)的境界下,蘊涵了無限的可能性,因之,東坡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 中國山水畫以“暢神” “以形媚道”的本意開始,確立了山水畫獨立的審美性與精神性,它同時作為一表現的母題更是對「道」體的顯現,這也有別於西方風景畫。人常說“言有盡而意無窮”來形容畫的意境,實也指出了中國繪畫在空間營造上特有的延伸性,所以說觀山水畫是於“目既往還”中得“心亦吐納”。“目既往還”是種觀察的方式,同也是空間無限延伸的開端,而此概念還諸於畫面,不如以「遠」意來詮釋。「遠」在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在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有深刻闡述,郭氏謂觀山的方式有三:仰山巔、窺後山、望遠山的「三遠」法,那由高轉深、至深返近的曲折游走視線,不是要你一眼望盡所有,是要你的心於迂迴的曲徑中,慢慢享受暢懷的畫境。 . 「遠」不僅是空間上境象的遠近,還是心境上的來去自適。在傳世中如傳隋展子虔《游春圖》、傳五代董源《溪岸圖》、郭熙《早春圖》、李唐《江山小景》等,皆在此意蘊上有真切的觀照,有機會不妨“心游”之。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