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笑” 風生
2008/02/24 12:16:15瀏覽1051|回應3|推薦44

   「傳神論」在晉代顧愷之提出後,從此樹立起我國繪畫創作與品評的一個標準(於晉代主為人物畫之標準),同時,此論的出現也開啟了古人對繪畫的自覺意識。顧愷之認為畫人物,不只徒其外貌的形似,更需抓住人物對象的性個特質(此觀點源自魏晉時重人物品藻的風氣)所以他有“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之語,其意指出了眼神的詮釋之於人物畫,乃是表現其內在精神的關鍵。    

   而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形於色時卻未必僅顯於眼神,或也見於臉部的其他表情。以微笑來說,相信是人人皆懂的語言,竊笑、傻笑、狂笑……不同的表徵底下有時卻暗藏著畫家或對象人物隱晦的內心世界;達文西的經典之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畫中帶有神祕、詭譎的微笑,所反映的世界究竟是畫家自己或是蒙娜麗莎,百年來就一直為人所不解與好奇。

     

   唐 孫位 高逸圖局部                                 宋  劉松年 羅漢圖局部

   在中國的繪畫世界裡,也是有相類的作品傳世,傳唐代孫位所繪《高逸圖》以竹林七賢為人物題材,今僅剩其中四位,其中一位所描寫的即七賢之首的阮籍;就史書記載阮籍“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畫中阮籍嘴角微揚,雖然神情悠然,但是其額頭微彎的眉毛,似乎在笑臉之外,壓抑了某些矛盾的情緒。‘會心一笑’應是大家容易意會的心理反應,不過就繪畫的描寫,卻不那麼易於詮釋,宋代劉松年的《羅漢圖》(原應為十八羅漢現僅存三幅),其中一幅羅漢雙唇閉合,像是沉浸於深思中。繪者藉由規律相間的淡墨線條,突顯出下巴附近的肌肉狀態,並配合眼部周圍的線條,在未刻畫嘴部表情下,反襯出羅漢具睿智的笑意,實為所謂“筆不周而意周”的佳作。

      

  宋 梁楷 布袋和尚圖局部                         唐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代張彥遠曾說:「以氣韻求其畫,形似在其間矣」氣韻何也?實在不是一個可以說的精確的概念,若以人物畫而言,不妨視之為一種有生氣的性格。宋代梁楷有件《布袋和尚圖》就很鮮明地將布袋和尚樂天之性格表露無遺,畫中大笑開懷的布袋和尚,兩眼早已笑得呈弦月狀,快看不見眼珠,其鼻更是寬如其嘴,兩者皆是運用誇飾的手法來突顯其個性特徵,而這種異於常人表象,同時也象徵了祂帶有神性的特質。此外,為凝聚情態於眼嘴鼻,將眉毛給予刪減,也內聚了效(笑)果的集中。

   講求意蘊、含蓄的審美觀,是中國藝術普遍的特色,中國人物畫亦善於把握這樣的美感意味。所謂“形有限而意無窮”,人之情緒、個性是抽象無形的,如何運用藝術形式將之完善的具體化,卻有著無限的展現方式;藝術有趣的地方,有時就在於它那“不可言傳”的感覺與“沒有對錯”的表現,一切全看個人對生活的體會。細觀古人的創作常可發現不少巧思與意匠,亦可會他們對週遭事物細微的觀察力,實有諸多讚嘆與喜悅,不知看倌可有同感乎?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奇異的奇異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真好 所言甚是
2008/03/23 20:51

您說的是

意態由來畫不成啊


T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見" 笑 "風也生啦~~
2008/02/27 02:46
31-P1130216.jpg picture by tientiffany_2007
蝌 科(weikuo) 於 2008-02-27 09:33 回覆:

這是阿梯的愛犬ㄇ

看起來很害羞ㄟ


默語
有用心!
2008/02/25 11:58
寫得不錯!可考慮將文章擴充至3000字左右的文章!
蝌 科(weikuo) 於 2008-02-25 20:29 回覆:

ㄏㄏ 那要看更多資料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