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 《莫內與她的情人》潸然淚下
2011/06/26 00:04:04瀏覽6037|回應3|推薦6

《莫內與她的情人》2010/07/30三采文化出版, 作者 Stephanie Cowell 史蒂芬妮.考威爾, 生於紐約藝術世家, 多才多藝, 二十歲已兩次獲全國性小說獎, 且成為職業歌劇女高音.  從小浸淫在藝術文化中, 深具藝術涵養, 常以音樂大師或繪畫大師作為描寫對象.  譯者林雨蒨小姐, 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畢, 曾任路透新聞編譯與伊甸基金會海外公關, 現為專職譯者.

作者序中提到本書靈感來自1995年參觀大都會博物館名為「印象派的源起」展覽, 被許多後來大名鼎鼎的畫家年輕時的畫作所吸引, 尤其驚訝地在一張佈告上看到, “巴齊耶二十九歲生日前死於普法戰爭”, 這位年輕的畫家為何自願上戰場? 引發她一連串好奇與追蹤. 小說以歷史為根據, 但為了戲劇性的強度和延續性, 有些事件稍微經過更動或小說化.

17歲莫內無心唸書, 沉溺於畫漫畫, 作品已有美術用品社老闆願意收購.  家住在海邊, 父親經營一家航海用品店, 指望他未來接手. 同時, 莫內認識了一位畫風景畫的畫家”布丹”拜他為師, 經常結伴作畫, 更激發他想到巴黎學畫的念頭. 鬧過家庭革命終於來到夢寐以求的藝術之都, 開啟另一條永無休止的創作之路.

和一群對繪畫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同班學習, 包括雷諾瓦, 畢沙羅, 巴齊耶, 塞尚, 馬奈…等.  大家雖然才華洋溢, 自視甚高, 卻過著一貧如洗三餐不繼的日子.  莫內無意間在火車站邂逅了女主角卡蜜兒, 驚為天人, 立刻將她的容顏捕捉在素描簿裡, 魂牽夢縈, 直到四年後才在一間二手書店重逢. 卡蜜兒在叔叔的書店幫忙, 當時正洋洋灑灑的振筆疾書. 莫內後來一直耿耿於懷, 以為當時卡蜜兒在寫情書而心生妒忌.  

莫內邀請她到楓丹白露當模特兒, 卡蜜兒出身上流家庭, 有條件在姊姊陪同下一起出席. 可惜莫內將這幅自己不滿意的畫毀了, 再一次邀請她到畫室穿上同學租來尚未歸還的綠色連衣裙做模特兒. 這幅畫果然得到評審青睞擠進春季沙龍展, 啼聲初試, 雖沒人出價, 卻是一大鼓舞.  卡蜜兒意外成為許多賞畫者心中的女皇, 比莫內還受人矚目.

這是一間破舊的畫室, 莫內和最好的朋友巴齊耶共同分租的, 雖然天花板不時會掉下來, 甚致漏水, 卻七橫八豎很多經濟拮据的同學來打地鋪, 或高談闊論.  一些豆子或自親朋好友晚宴打包回來的乾糧就果腹兩三天.

卡蜜兒的父母安排兩姊妹嫁給年紀40事業有成的商人, 姐姐如期訂婚了, 卡蜜兒不想過這種心靈空虛寂寞的生活, 希望找到對生命有熱情的東西, 為某個目標受苦付出全部的自己.  她喜歡波特萊爾的詩, 喬治桑的小說, 還喜歡看歌劇, 期待能成為演員.

兩個對生命和藝術充滿夢幻的靈魂一拍即合, 陷入熱戀, 事情發展的比想像中快, 兩人搭火車前往農舍共築愛巢.  同居才幾個星期, 卡蜜兒的爸爸找上門來, 經過激辯, 爸爸說: “我只希望妳吃得飽.” 卡蜜兒語氣強烈地回答:”我愛克勞德, 也愛他的作品, 他作畫的時候, 我很自豪地站在他身邊, 您絕不能污辱他!”  莫內說:”我會好好照顧她的, 而且我會成功, 先生.”  因為違背父親的旨意, 日後生活困窘, 也得不到家裡的援助.  莫內堅持對繪畫的激情和未來的憧憬, 總在一貧如洗, 債台高築中期待成功, 一步步度過艱辛的現實生活, 卡蜜兒毫無怨言, 卻因懷孕帶來兩人史無前例的爭執.

到處向朋友借錢, 尤其是巴齊耶給了他們最多急難救助, 他出身貴族家境優渥, 原來唸醫學院, 對醫沒興趣, 沉迷畫畫.  莫內後來好幾次畫賣不出去, 生活無以為繼, 幸虧他出手搭救躲過難關.  作者卻安排他對莫內存在連自己都沒查覺到的同性戀情結, 又在莫內尚未與卡蜜兒成為情侶前, 爆炸性地兩人曾有過交往.  當莫內發現卡蜜兒不是處女, 心生妒忌外, 出手打了好友, 還譏笑他: “你永遠沒有勇氣靠自己的雙腳獨立自主.” 諷刺他長期依賴家中援助.  就在普法戰爭爆發後毅然決然自願入伍, 企圖證明莫內的看法錯了.  卻造成莫內無可彌補的悔恨, 巴齊耶死於戰爭, 使卡蜜兒和莫內心痛自責, 錯失今生相知相惜的摯友.

書中除了愛情的糾葛, 最令我感動的是一位偉大畫家的誕生與養成, 中間歷經十年窮途潦倒, 舉債度日,付不出房租, 四處顛沛流離, 又身為人夫對妻小的責任與承諾無法兌現, 畫風不被市場認同, 一幅畫都賣不出去的窘境, 折損了連號稱”鬥士”的莫內, 畫被店家扣押, 窮途末路, 除非和寡婦上床畫才勉強賣得出去, 最後走上割腕自殺一途, 真是英雄氣短, 令人唏噓.  作者不華麗煽情的修辭卻鮮活地反映出現實的無奈, 令我潸然淚下, 從120頁一路掉淚到236頁.  看到一位偉大畫家除了永遠對鍾愛的興趣保有浪漫理想外, 也見到對生命的謙卑, 患難見真情, 友誼的可貴, 在在令人感動!

莫內非常愛慕卡蜜兒, 最常以她為模特兒作畫, 兩人戀情纏綿悱惻, 常許她美麗的未來, 讓她擁有一棟像樣的房子和繁花似錦的花園, 不幸, 一切還來不及實現, 就因婦科癌症去世, 使卡蜜兒姐姐認為妹妹是被莫內害死的.  莫內心碎沉痛, 直到晚年所畫的蓮花池都隱約可見對愛侶的深情與無限的思念.

作者文中也透露莫內對卡蜜兒的愛情存在不安全感, 甚至懷疑她的忠貞, 故事最終在卡蜜兒姊姊信中解開塵封三十多年的秘密.  其實妹妹當年並沒有甚麼複雜情史, 寫的信只不過是一些沒寄出去, 如夢似幻期待夢中情人出現的自我對話吧了!  如果卡蜜兒不是持續對愛情和藝術充滿熱情與夢想, 不會堅持走向悲劇的命運, 在對美的感受更深一層的表達過程中, 追尋到真正的快樂與心靈滿足. 如雷諾瓦所言: “痛苦會過去, 但美會留下.” 藝術家若沒在苦難中成長是否也無法錘鍊出永垂不朽的作品?

讀本書彷彿置身一幅印象派名畫, 充滿一觸可及的甜美意象, 令人陷入小說的熱情和心碎中, 作者編織了生動到令人顫抖的美麗, 如詩如幻, 表現藝術家對美永無止境的追求, 捕捉瞬間光影色彩留下永恆, 渴望更上層樓, 希望得到世人的認同與愛.  想更近一步貼近藝術家的靈魂, 值得細細品味本書帶給人的心靈悸動!

書中佳句:  他確信聽到有人從睡蓮池那邊呼喚著他.  而那一晚, 卡蜜兒來到他的夢中, 將她柔軟的身體壓在他的身上對他耳語:  “我不在池塘裡, 親愛的克勞德! 我在畫裡.”

註: (1)  書中附 <蓮花池> 海報 20x45 cm, 非上圖. 

     (2)  以上皆非書中照片, 引用<名畫檔案>http://www.ss.net.tw/query2.asp?rrd=1&st01=%B2%F6%A4%BA&page=14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495051&aid=5363978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23:57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畫家 莫內 走進 世界比價

 回應文章

紫楓(紅拂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 嗨
2011/06/27 22:32

                                 好感動.........
WWS(wei495051) 於 2011-06-27 23:40 回覆:
莫內的愛侶卡蜜兒出身上流社會家庭,
願意隨他歷經生活困頓, 顛沛流離,
始終對愛人和藝術抱持熱情與理想,
對莫內不離不棄, 相當難得!
感謝您一起來感受印象派大師的愛情和奮鬥過程.

三分
每一幅畫的故事,都讓我心動
2011/06/26 15:13
所附的圖是您自己找出來的喔!謝謝,配得真好!很花工夫呢!
無論是圖畫、音樂、歌曲或戲劇,作者(或導演)和主角間若有愛情、親情或....情,作品總是特別容易感動人。寫到這兒,也讓我想到電影歌劇魅影,......。
我們真幸福,有這麼多好畫、好歌、好書、好電影......得以欣賞。還有好朋友,得以分享美好的心情。
WWS(wei495051) 於 2011-06-26 15:34 回覆:

演員與導演, 畫家, 攝影師與模特兒間,

有時因為心意相通, 會將戲劇, 藝術與真實人生混淆.

不過卡蜜兒與莫內是情侶也是藝術共同愛好者,

能有幸遇到知己, 跟著吃苦, 歷盡蒼桑 , 顛沛流離,

非常難得!


洪明傑〔洪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莫內與她的情人
2011/06/26 13:18

這是一本以莫內的生平改寫的小說?

好像莫內不僅只有卡蜜兒

當然卡蜜兒是莫內的摯愛

他的畫作很多都以卡蜜兒當模特兒

好像卡蜜兒過世後

莫內是與一友人的遺孀在一塊( 讀過  細節有些忘了  )

這些莫內的畫作

賞心悅目!

WWS(wei495051) 於 2011-06-26 15:24 回覆:

卡蜜兒生了兩個兒子很年輕就去世了,

另一任妻子 "艾莉絲" , 夫妻倆沒破產前是莫內贊助人.

帶六個孩子來與卡蜜兒同住, 共八個孩子.

當時外界對莫內產生很多負面流言. 因為書是小說,

又想貼近歷史, 有些不為人知的祕密作者並沒有渲染.

這兩天一直在想, 莫內與艾莉絲在一起的原因?

艾莉絲過去雖是名門後代, 破產已一無所有, 又拖六個孩子,

長相平庸, 莫內要從那兒得到得只剩性了.  卡蜜兒是模特兒,

是莫內愛情和藝術的共同體, 雖然短暫, 畫裡的倩影見證了

莫內對她熾熱濃厚的感情, 將愛提升到更高, 藝術的境界,

給我無限想像空間. 所以並沒花筆墨來寫艾莉絲, 您應能諒解.  

很高興您也讀過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