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4 16:00:05瀏覽2396|回應2|推薦7 | |
《愛在巴黎午餐時》(Lunch in Paris) 2011/01 野人文化初版, 作者伊莉莎白.巴德 (Elizabeth Bard) 定居巴黎的美國記者, 為紐約時報, 國際先驅論壇報, 連線雜誌, Time Out 雜誌與網路媒體Huffington Post 撰稿. 這是第一部作品, 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榜, 獲選邦諾書店2010年新秀作家選書. 譯者陳芙陽, 政大歷史系畢, 曾任大成報編譯, 路透編譯, 有多本譯作. (書中食譜) 全書共分22章, 每個章節段落隨附文中相關食譜多種供讀者烹調參考, 包含材料, 作法, 份量, 甚至小秘訣或叮嚀, 結合小說與美食的新型態作品, 感覺文章更具真實性與說服力, 是近來流行的紀實性風格之一, 難得將道地法國私房菜公開, 對美食有興趣的讀者如獲至寶, 一舉兩得. 洋蔥白酒鯖魚(Maquereaux au Vin Blanc) 女主角伊莉莎白28歲紐約人, 常春藤名校畢業後前往倫敦攻讀藝術史碩士, 在倫敦名為 “人文科學數位資源” 的學術會議中結識了30歲高大迷人的男主角 “關達樂”, 當時他已快取得資工博士學位. 透過電子郵件魚雁往返, 女主角遠到巴黎約會. 第九區法式平價餐廳享受牛排大餐後直奔本壘, 晚餐前的甜點, 咖啡前的性愛, 譜出一連串美妙浪漫的戀曲. 白天埋首於英國圖書館, 夜晚捧著法英字典譯解X級電子郵件. 每隔幾週的星期五, 搭乘歐洲之星, 晚餐時分抵達巴黎. 兩人的戀情猶如巴黎甜點, 甜膩卻又讓人難以抗拒. 熔岩巧克力小蛋糕(Moelleux au Chocolat "Kitu") 伊莉莎白的祖父母是俄羅斯移民, 媽媽是特教老師, 爸爸是業務員, 她是家中獨生女, 父母不幸福的婚姻, 成為逃離紐約的原因之一. 父母離異後, 爸爸躁鬱症愈發嚴重, 心臟病突發去世. 媽媽改嫁, 與繼父間互動算良好. 自幼喜歡歷史, 考古學, 最懷念父母離婚後常和爸爸週末一起逛博物館的快樂時光, 常發乎奇想恨不得住在博物館裡. 自己似乎與21世紀的聯繫岌岌可危, 而巴黎這城市對此顯然於事無補, 對她來說巴黎本身就是一座17世紀的博物館, 她不單喜歡沉溺其中, 更為它深深著迷. 塔布雷沙拉(Tabouleh Salad) 關達樂順利地成為公務人員處理數位資料庫的工作, 算輕鬆的職務. 眼前這位優雅幽默的男仕雖值得珍藏, 思想上的差異卻難以聯結. 美國大學畢業生對未來的出路一致希望進入大企業, 雄心勃勃, 努力奮鬥爭取功成名就, 發現在法國齊頭平等的社會結構下, 男友唯恐太早有成就遭同儕排擠, 更遑論捏造美國夢, 人生但求安穩快樂. 這對充滿幹勁樂觀的美國年輕人來說顯得保守不可思議. 書中最有趣的, 提到第一次共進午餐, 餐廳女服務生點菜時推薦今日特餐, “du Porc noir de Bigorre” (比哥莫爾黑豬肉). “這隻豬有甚麼特別的?” 關達樂問, 服務生滔滔不絕解釋起來, “牠是黑色短毛, 大概這麼大隻.” 大大展開雙臂, “非常特別, 人工很難飼養. 不管吃甚麼, 牠都要在森林吃.” 她停頓了一下, 彷彿見到這隻採獵松露, 自由徜徉的黑色野獸多麼迷人, 她揮舞著手做出總結, “Il est heurerx, quoi (無論如何, 牠是幸福的) 牠快樂!”, 從關達樂的表情堅信不移看得出, 還有甚麼比吃快樂豬更有益健康? 男友就像瀟灑性感的外星人, 而巴黎是短路文化. 蜜汁烤豬肋排(Travers de Porc au Miel) 伊莉莎白陷入天人交戰, 巴黎美麗卻難以親近, 總覺得自己站在法國文化的門檻,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開門歡迎她. 男友的二度求婚終於首肯, 巴黎人 “溫柔, 有朝氣, 自由” 的氣質確實超級無敵. 但現實問題也接踵而來, 伊莉莎白的媽媽反對結婚後繼續租沒有暖氣的公寓, 主張向銀行貸款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 法國人很少人使用信用卡, 而關達樂至今未從銀行帳戶一次提領超過一萬五千歐元, 法國的消費行為和美國先享受後付款的觀念天壤之別. 對伊莉莎白第一次看屋短短時間內就買下高達十萬美金的公寓震驚不已. 法國的婚禮少不了乳酪和舞會, 乳酪很適合用來解讀法國人的性格, 外表有點硬, 有點臭, 要不要切入濃緻軟美的內心端看個人. 關達樂請了一支18人的樂隊在秀蒙丘公園搭了檯子供80位賓客跳迪斯可舞狂歡. 婚禮在十區的市政廳舉行雖然建築也很雄偉, 不過與她當初幻想在大教堂, 有馬車, 白紗禮服等排場的景象大異其趣, 先生還表演了一段拿手的踢躂舞. 婚禮在下午舉行沒有供正餐, 不過晚上還是宴請了至親30人, 聽說友人的婚宴持續狂歡到凌晨四點才結束. 珍珠糖粒小泡芙(Chouquettes) 美國的姐妹淘和媽媽都對她受高等教育卻周旋在市場和廚房不能理解, 甚至連自己都快模糊了. 媽總是太多的質疑, 像: 為什麼不去找個工作, 交些朋友, 找個牙醫, 買一些章腦丸, 好好過生活…異國的風土人情她不知如何解釋才交代得清楚. 倒是體會出晚餐是法國家庭融合的重要儀式, 認為稱職的家庭主婦也是一種工作. 喜歡自由愜意地逛市場採購, 法國精緻的烹飪更令她情有獨鍾. 美國或台灣社會可能都以金錢取決一個人的地位, 但法國重視的是對文化了解的程度. 她花心血摸索烹飪的門道, 和市場攤販建立信任感, 終於找到如何在這陌生城市安身立命的歸屬與認同. 杏仁覆盆子金磚蛋糕(Financiers aux Framboises) 細觀法國女人比自己苗條的原因, 不是愛好運動而是對飲實相當節制, 主餐約美國人食量的一半, 花的時間卻兩倍. 她婆婆年逾60依然保持高中女生般令人欣羨的身材, 未曾見她大吃大喝, 頂多喝點酒, 礦泉水. 法國的社交圈僅只於自己熟稔的小圈圈, 和老美開放的作風截然不同, 像她過去常藉各種宴會場合與陌生人高談闊論. 法國男女沒見超過三次面不可能約會, 但不包括一夜情. 巧克力泡芙(Profiteroles) 老公跳槽到私人公司, 沒多久公司財務危機, 面臨失業. 國內不容易找到工作, 在她的鼓勵和引薦下到美國謀到出路, 自己開立公司, 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大諷刺. 來自美國正學習融入異國, 先生卻要回母國才有發展, 只能感嘆國情不同, 而先生在當地沒有人脈. 她卻天生屬於這座令她悠閒放鬆, 發揮藝術和料理興趣的城市. 偶爾在羅浮宮兼私人畫作導覽私下卻大膽批判 “法國是已故藝術家的天堂, 現在位移到倫敦, 紐約了.” 媽媽見她烹飪技術熟成躍進到可以扛下逢年過節家族大型宴客的重責大任相當感動, 總算入境隨俗可以放心讓女兒在此長住下去. 優格與夏日莓果(Parfaits aux Petits Fruits) 異國戀往往熱情褪去後, 蜂擁而至的是語言文化的障礙與差異造成悲劇收場. 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彷彿親身經歷的法式戀情與婚姻體驗, 文筆清新知性絲絲入扣, 對美國和法國生活習慣和社會結構有多重深入精采的比對與描繪, 常令我拍案叫絕, 直呼過癮. 以一位女性觀點提出異國戀最難跨越的心理和障礙, 也不禁對巴黎人文藝術, 美食, 經濟, 社會制度細膩貼近的側寫, 想進一步感受法式浪漫風情與美食的讀者是相當難得的經驗分享, 值得拜讀. 註: (1)以上照片非書中照片, 參照食譜取自網路. (2)影音配合本書 Lunch in Paris by Elizabeth Bard.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