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1 19:00:06瀏覽15553|回應9|推薦5 | |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2011/01/07 時報文化初版, 2011/03/01五刷, 作者陳俊志先生, 依書中推測出生於1967年台北, 曾就讀建中, 淡江大學轉台大外文系, 並赴美國紐約攻讀電影. 紀錄片導演, 關注弱勢議題, 用文字和影像實踐社會運動. 常上街頭及媒體為同志議題發聲, 作品社會性強烈. 2007年以台美移民家族史寫作計畫《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獲得第八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 2008年以高樹少年葉永鋕死亡事件為本, 寫作《人間‧失格》獲得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 2009-2010年以副教授資格應聘為國立中正大學駐校作家及駐校藝術家, 開設紀錄片工作坊. 紀錄片作品有《不只是喜宴》《美麗少年》《酷兒舞台》《沿海岸線徵友》...等等, 作品獲邀巡演於各大國際影展. 如簡介可想見, 稱本書為史上最驚世駭俗, 大膽裸露的文學作品不為過. 作者以傳記散文方式回憶六O至八O年代社會環境, 家族變遷和自己的心靈成長故事, 特別驚悚的包括同性戀 “出櫃” 的歷程, 一段頑強對抗憂傷, 大起大落的歲月, 讀完心揪結在一起, 情緒久久難以平復. 見到作者堅強勇敢地挺進, 同時被隱藏在黑暗處的纖細脆弱所震動. 文字柔美, 劇情前衛寫實, 手法有如紀錄片, 堪稱報導文學極品, 尤其是五年級生不容錯過的時代大作. 作者父親出身暗房小師傅, 為台灣彩色沖印業第一個本土品牌—爵士彩色沖印店的創始人, 顛峰時期開了七家連鎖店, 舉凡張小燕等當紅藝人都相熟, 一次沖洗千張簽名照, 後因擴充過速, 周轉失靈, 向高利貸借款, 負債2000萬. 父母為躲避票據法牢獄, 在作者小學四年級時, 拋下四個孩子, 遠走美國紐約. 從此家庭離散, 分居台美兩地. 全書分三部份:輯一「父別書」寫寄人籬下的滄桑童年, 父子間的愛恨糾結; 輯二「電影院裡的少年」寫性別認同與電影啟蒙;輯三 「有光的對岸, 月之暗面」寫移民美國的母親及家族低階的異鄉生活辛酸.
(爵士沖印開幕及公司盛況) 父親發跡前家境不好, 外婆家九位阿姨舅舅學歷都不差, 住台北市龍江路, 連媽媽也唸到金毆商職. 父親想出人頭地不願被妻的娘家看低, 總算把沖印店生意做起來. 爵士沖印門市在龍江路附近南京東路上, 所以作者唸敦化國小, 與名門子弟同學, 生活富裕. 可惜, 突如其來的財務危機, 迫使妻離子散, 分崩離析. 母親在紐約從頭家娘淪為車衣服女工, 褓母, 工廠作業員, 含辛茹苦, 省吃儉用每月匯回400美金供兒女開銷. 四個孩子寄養在祖父母新店屈尺山間租來破舊的小屋. 家徒四壁, 頓時進入晦暗, 失去父母照顧的艱苦日子. 作者最難以諒解的是父權時代, 父親的失敗拖累母系輩親戚包括姑媽, 阿姨們不講, 外遇的酒女竟飄洋過海糾纏, 兩年後母親被迫簽字離婚. 當然外遇阿姨發現父親生活不濟, 旋即返台, 父親亦隨同離美. 想東山再起又是一蹶不振, 欠下更多債務. 姐姐寄人籬下, 嚐到辛酸與現實的滋味, 高中沒考取, 回新店老家, 在工廠工作. 常與姊妹淘到Disco舞廳廝混, 不幸, 19歲時因服紅中白板過量猝死. 作者與姐姐感情深厚, 晴天霹靂, 哀傷不捨, 直到現在都走不出陰影, 想還原當時現場, 想追究, 想很多童年共同成長的記憶, 姊姊的死是他難以抹滅的痛. 雖然離婚, 母親從沒放棄子女, 盡可能在弟妹四, 五歲時接他們到紐約同住, 而作者單獨一人過了與母親分離二十年寂寞孤單的生活. 小學時喜歡閱讀, 到了國中發現自己對同性感興趣, 曾經大膽地循廣告獨自摸索到景美橋頭舊公寓怪叔叔家, 初嘗同性戀滋味. 高中時期電影對他是致命吸引力, 常翹課流連在二線電影院, 自稱成長過程母親沒教他的, 電影給了他啟蒙. 在補習班教英文攢了六年的錢, 來到紐約讀電影, 除了完成夢想, 更與母親和弟妹共度了1994-1996三年生活. 雖然兒時相片中母親溫柔的印象彷彿有一片透明玻璃擋在其中, 卻對共享天倫不無小補. 書中擺放很多二, 三十年前懷舊古早照片, 勾起了同是五年級生的我一連串兒時記憶, 一樣的月光照在新店溪, 如今卻自認幾乎是無父無家之人. 遙遠的哈德遜河畔一家對美國適應不良, 語言溝通有障礙, 學歷不高, 飽受歧視的亞洲移民者, 另類社會底層說不出的心酸同樣令人唏噓. 弟弟酗酒嗜賭持槍搶劫, 第一任妹婿也好賭, 妹妹生了兒子, 改嫁一位大陸福州偷渡客, 育有一女, 剛生第二胎. 妹妹對愛情的豪賭令她膽戰心驚, 不過看到她蛻變成人妻人母又有說不出的感動. 妹妹在紐澤西州開一家生意很爛的中餐廳, 晚上還到郵局上晚班. 媽媽是第一個考進郵局工作, 將好康報給舅舅阿姨們都來郵局吃頭路, 對他們家族美國郵局的工作, 可說是全美最好的職務. 媽媽67歲已退休, 靠皇后區一棟三層樓老舊公寓房租過活, 隔成很多套房出租, 連地下室都非法出租. 感嘆”這一切努力, 只不過為了存活下來!”
(上圖為作者母親, 下圖為妹妹) 作者用盡氣力寫字造像, 重返時間流淌的三十年之間, 與記憶拔河, 為自己的破落家庭, 用無比的愛與勇氣刻畫一篇篇令人心痛的扉頁. 讓我沉浸在黑膠唱片流瀉出的幽幽晃晃旋律. 相信此刻她已走出黑洞, 用愛與寬容化解衝突, 才能回首一道道傷痕累累. (左一為作者攝於新店屈尺老家) 故事的高潮落在14年前出櫃的 “紐約大逃亡”. 當時她帶同性男友 “老羅”一起赴美, 幫妹妹搬家. 因家人對她性向不知情, 妹妹處於離婚寂寞階段, 發現老羅與妹妹有染, 對她造成極大的打擊. 與老羅同居七年, 今生再也找不到這麼愛她的人. 不過對方是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好的油漆工, 回國後想分手, 對方拿刀架在她脖子上, 最後趁同志男友不在家的兩小時, 十幾個朋友, 六輛車幫忙才脫身. 後續糾纏, 電話門鎖全換直到第八年才斷離. 與父親間烙下的傷痕也終生難忘, 30歲那年父親得知她的性向, 要她跪在祖宗八代前磕頭認罪, 斷言同性戀是家族羞恥與重擔. 她的脾氣和父親一樣硬, 兩人冷戰了三年, 沒再回去探望獨居老人. 讓我聯想到白先勇的小說《孽子》, 除了親情, 對台北男同性戀社群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 陳俊志先生不出其左右, 對同志情慾性慾大膽裸露的公開令我大開眼界, 佩服作者是這麼一個徹底勇於面對自己的人. 三溫暖, 二二八公園, 青年公園游泳池 (Taipei gay beach), 老公寓都有過足跡, 毫不遮掩, 真的…真的..., 很敢寫. 也許就是要貫徹這種態度才能說明自己用生命在對社會怒吼, 用盡力氣在書寫這本血淚斑斑的家族興衰史. (左下中間為作者, 拍片過程) 猶如對白華麗的社會寫實紀錄片, 充滿震撼與衝擊, 很能掌控節奏起伏, 達到報導文學的廣度與深度, 重返六O年代歷史, 得獎可謂實至名歸, 是很花心思與時間的鉅著, 值得一睹為快!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