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9 12:16:26瀏覽1141|回應4|推薦4 | |
《質數的孤獨》圓神機構寂寞出版公司 2009/12 初版, 作者保羅.裘唐諾 Paolo Giordano生於1982年, 目前正在攻讀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 2008/01於義大利出版處女作《質數的孤獨》, 兩年內售出逾34國版權, 全歐暢銷逾500萬冊, 贏得五座文學獎, 包括義大利最重要的史特雷加文學獎, 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 譯者林玉緒 政大統計系畢, 七年半的公務員生涯後, 前往義大利就讀翡冷翠大學, 義大利近代文學, 旅居義大利近九年. 一如書名, 這是一本三十世代作家用現代年輕族群慣用輕蔑孤傲的語言, 輕輕冷冷的描寫一對15歲至23歲男女間心靈互動的故事. 他們有相同隱藏在內心深處最沉重的秘密與傷痛, 像一對中間只隔一個數字的「孿生質數」, 如此相似, 如此接近, 卻又永遠無法真正靠在一起, 凸顯人性選擇孤獨, 渴望被愛, 又不願改變自我積極尋求人際關係的特質, 發掘現代人新的行為模式. 作者低調哀傷的筆觸, 宛如清澈明淨的湖水, 又如荒煙漫草間璞玉的美麗珍貴, 用數理元素包裝鮮少被寫過的主題, 走出新意, 譬如資優生, 弱智兒, 厭食症, 攝影師, 醫生的側寫, 引發我興趣和對青少年問題的關注, 是一本創新風格的小說, 令人驚喜. 書中頁數特別採質數序列編排, 所以有1787頁, 別出心裁. 艾莉契, 父親是律師, 生長在優渥的家庭, 獨生女, 父親花錢送她去滑雪俱樂部上課, 希望她表現優異甚至比賽獲獎. 她先天患有厭食症, 始終沒被父母發覺與關心. 對每次練習滑雪要來回划30-40次心生厭惡, 尤其恐懼在滑雪場尿急想如廁的不安全感. 在一次滑雪遭逢生命中最大的意外, 骨折變成跛子, 從此自卑, 遭至同學欺負, 受到孤立, 對父親當初逼迫她做不喜歡的運動帶來的悲劇怨懟不滿. 父親為彌補傷害對她不願上大學, 專注攝影有了妥協. 馬提亞有一個弱智的雙胞胎妹妹, 在班上不受歡迎, 幾乎沒有同學邀請他們參加過聚會. 而父母希望他多帶領妹妹. 終於有同學願意邀請他們參加生日餐會, 媽媽高興地幫兩人添購衣服, 準備送禮的玩具. 但這回馬提亞不肯帶妹妹出席, 要她獨自在森林角落等待, 生日會還沒結束提早離席, 發現妹妹已不見蹤影, 經過警方搜尋, 研判可能意外落水. 從此背負著罪惡感, 把自己封閉起來. 更要命的高中時期被學校發掘是數學天才, 一路輕而易舉23歲就越級提出博士論文, 獲大學禮聘前往北歐大學教書. 更造就了孤獨, 專注, 只活在數學領域的生活, 成為一般人眼中的異類, 喜歡在自我世界獨處, 選擇不與人群接觸, 是否也是現代宅男宅女的寫照? 艾莉契面對醫生的追求, 因為厭食症倍感壓力告吹. 到攝影店工作, 進而與店東結婚. 三年後先生對她厭食症影響健康, 生育能力, 甚至人格決定分居. 馬提亞一人獨自在國外生活了九年, 時間並沒有改變他任何生活習慣, 下班很少與朋友互動, 家裡也毫無生氣, 獨自活在冷僻的數學世界, 像個絕緣體. 艾莉契與馬提亞間的默契與相似度, 彼此在一起取暖, 但雙方對愛的追求態度不夠積極, 縱使艾莉契婚後對馬提亞舊情難忘, 分居後藉故要求馬提亞回義大利. 馬提亞立即飛奔回昔日愛人溫暖的懷抱, 卻驚覺人事已非, 老家和初戀畢竟都已質變, 不再為自己保有記憶中的空缺, 感到孤獨才屬於自己的路, 斷然離開, 回到工作與現實人生. 童年的經驗、孤單與愛交織的動人故事, 讓人深思愛一個人為什麼無法彼此靠近? 因雙方太了解, 還是逃避? 害怕愛一個人後無法保有完整的自我? 孤獨是生命最終需要面對的問題, 但在生命過程中是否能找到同質性, 互相撫慰彼此心靈, 創痛的伴侶釋放壓力, 重新站起來走出孤單, 憂傷與絕望, 如數學高深難解卻又美麗非凡. 生命中的殘缺令人抑鬱終生, 也可因愛, 關懷, 寬恕而化解. 作者清新, 令人心碎的精準文字閃閃動人, 讓人沉浸在淡淡的哀愁與感動, 精采好看, 觸動人心, 令人低迴不已, 無法自拔.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