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10 21:39:49瀏覽10852|回應0|推薦4 | |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東: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錄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這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當時的他是個充滿希望的少年,還不是我們習慣中的「詩佛」。我們看到王維這個名字,不太習慣這名字意謂著一個初次離鄉背井的少年。尤其這首詩又是寫重陽節,重陽節總是讓人想到老人節、敬老節,比較不會想到這是一個全家團聚的日子。 這裡先抄錄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的一個故事: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 這個故事即重陽登高的由來,故事中,桓景全家一同登高,避去了家中的災厄。後來人們習慣於這一天登高,重陽節也就成為一種全家團聚的佳節。往年,這種佳節,王維還在家鄉(山東)時,都是與家人一起登高的;而現在離鄉背井,獨自去長安打拚,遇到佳節,寂寞的感受便洶湧而來。詩人是敏感的,何況這可能是他第一個在異鄉度過的重陽節,那種還沒妥協的鄉愁,在少年的心中,顯得格外強烈。 漢朝的費長房登高時是「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到了南朝梁,在吳均的記載中,已演變成「婦人帶茱萸蓋」的習俗。我們如果檢索《全唐詩》,還會看到唐人佩帶茱萸是插在頭髮上。如果是頭髮稀少的老年人,茱萸甚至簪不上,使人徒增衰老的感慨。例如耿湋〈九日〉: 重陽寒寺滿秋梧,客在南樓顧老夫。步蹇強登遊藻井,髮稀那更插茱萸。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幾回沽。 全詩充滿衰老之感。詩末想到餘日無多,每年重陽飲菊花酒,未知還有幾回重陽可沽酒呢! 而朱放〈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會有故不得往因贈之〉:「欲從攜手登高去,一到門前意已無。那得更將頭上髮,學他年少插茱萸。」更直接說 這首詩手法雖然直接,但頗為動人。「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一個異字,強化了孤身在外的鄉愁之感。此語既經王維道出,後人要再說獨自一人在外飄泊的羈旅之感,恐怕很難比王維說得更生動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旅居在外,固然思親;但佳節到來,家家戶戶慶團圓,只有你一個人獨自流落異鄉,此時鄉愁想必是洶湧而來,不斷地刺激著王維。我們只要想,如果我們去了日本唸書,在聖誕節及過年的時候,看著日本人舉國上下都在慶祝團圓的節日,打開電視、打開報紙,到處都有節慶的氣氛,大家都在規劃全家要怎麼度過歡樂的旅行,而獨獨只有你沒有手機、沒有電話、沒有機票、什麼都沒有,想找日本同學一起去玩,日本同學又都回家陪家人了。這個時候,或許你也會像王維一樣,想像著在台灣的家人,是如何團圓過節、並且思念著你吧!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用了一個不帶情感的知字,是抑制著情感,也是想像著兄弟此時此刻的一舉一動。「維仔不在呢。」「是啊,他去長安了。」「不知道他在長安過得好不好?」「(眾兄弟舉起菊花酒,朝長安方向)維仔,兄弟們敬你一杯!」 也只有透過這樣的想像,才能稍稍地抒解鄉愁吧!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