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6 01:21:45瀏覽682|回應0|推薦1 | |
台灣企業對員工的英語能力多半要求在多益500分以上。臺灣大專多益考生約有八萬人,其中多益成績超過500分者僅四萬人(註1)。 意思是如果所有大專生現在去求職,平均有50%的人的英文程度會被企業打回票。這...是不是現在企業眼睛都長在頭頂上,所以要求太高了啊?由於曾與多家企業不定期交流,小布發現並非如此。其實多數企業還早已認清了現實,現實就是英文好的不多,而且最近找到的愈來愈不好;如果不想找不到新人,又不想把舊人趕跑,就乖乖的把標準降低至少50分吧。有沒有例外呢?當然是有的,那些名氣大、好找人的公司,也許就不會降得太多。 好大的膽子,竟然說有50%的人的英文不太行?喔,那絕不誇張,以小布過去在某大電子製造業 (90%的客戶來自國外) 的經驗,間接員工當中大約只有20%,能夠用英文在工作上應付自如;其餘80%不是幾乎無法用英文工作,就是顯得相當吃力,絕談不上游刃有餘。 沒想到柏拉圖的80 / 20理論,在這件事情上竟然也成立,只是未免有些無奈。 在頗為講求英文溝通的公司尚且如此,若把所有企業一起算進來,這比例恐怕還要再懸殊些。小布認為:在台灣曾學過英文的人當中,至少有80%,很可惜沒能把英文學好,或沒學到能派上用場的程度。簡言之,平均每五個人,只有一個人能夠自在的使用英文。這和我們與週遭人際交往中得到的結果,不是非常接近? 以TOEIC成績來看,大陸的英文曾幾何時已超越台灣,韓國更已領先多年,迄今只有日本仍小輸台灣一點;但是日本高分的菁英份子的比例還是比我們高呀!大家看到這邊先不要感到太沉重,好像我們的英文多麼不如人似的,並不是這樣的。 小布倒是樂觀的認為:不論國籍、或是國內外的人士,多數人的語言天賦與聰明才智都不會差異太大,EFL(註2)英文表現會差這麼多,一定是出現很根本的問題。根本問題並不難解決,難在人們能否發現它很重要。不再疊床架屋,不要操之過急,開始從根本解決問題,不消幾年就能踏踏實實的趕上去。來者絕對可追!
根據中華人力資源協會與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2007年所做的「台灣產業員工英語能力需求標準調查報告」指出,台灣企業員工的英語能力多半要求在多益500分以上,可是2008年臺灣大專多益考生約有八萬人,其中多益成績超過500分者僅四萬人。與多益700分相差更達200分以上,亦即目前大專生英語能力不能夠到達企業英語能力要求的標準,這既是企業找不到適用人才,也是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註2: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另外還有相對名詞ENL (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 和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三者意義截然不同,以下一併簡述。 EFL意即把英語當作外語來使用,而非母語及第二語。例如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小布,在家裡講國語,出去外面還是講國語或台語,只有在特定的工作場合,才會講英語。英語對小布而言,是道地的外語。 ENL通常出現在以英語為母語(第一語)的國家、發生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身上。例如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或是美國早期的外來移民等等,他們平常在客廳閒聊時用的就是英語,所以英語就是他們的母語。 這些ENL國家有:澳大利亞,巴哈馬,愛爾蘭,巴貝多,百幕達,蓋亞那,牙買加,紐西蘭,聖克里斯多福及納維斯,千里達及托貝哥,英國,美國等。 而ESL通常也出現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不過常發生在外來移民身上。例如居住在美國的台灣新移民,在家裡講的是母語--中文,但是一出門就得跟別人用英語溝通。此時英語雖不是母語,但重要性卻與母語不相上下,因此稱為第二語言。大概和第二故鄉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吧。 在台、中、日、韓等國家裡,英文就只是外語,既非母語又非第二語言,因此都是作為EFL的應用。因這些國家學習英語的背景相類似,所以常有學者將之擺在一起做比較。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