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30 13:16:17瀏覽851|回應0|推薦6 | |
先從所謂的一國兩制說起,具體的事實是香港和澳門的模式,這兩個地方之前都是殖民地,並沒有太多的民主體制,社會上也比較專注於經濟活動,殖民主子也對社會有很強的掌控力。要做一國兩制是需要談判的,談判需要能做決定的人,這兩地找殖民國老主子,雙方拍板就可定案移交,相對簡單明確,而且社會在過去一直對中國有較密切的聯繫,不像台灣有超過四十年的完全隔絕,所以社會反彈較少,事實證明也算成功。 兩蔣時代的台灣和現在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性質其實相差不遠,都是威權統治,領導人說了算,黨政軍組織對社會有相當程度的控制力,而且當時1949年移入的大陸外省第一代,雖然只佔人口五分之一不到,仍在政府組織有絕大影響力,他們的價值觀仍算主流價值〈用來對人民洗腦的價值〉,如果有當時的政府架構,一國兩制的談判並不是不可能,因為有人能拍板定案,雙方的思維也比現在接近。中共當年並不是沒有想試著接觸,看廖承毅在1982年給蔣經國的信就明白。只是文化大革命延遲了改革開放至少十年,拉大了當年雙方的差距,蔣經國又死的太早,如果他多活十年到1997,在冷戰結束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的氛圍下,或許他會主導九零年代與鄧小平的談判也未知,只是歷史沒有或許的空間, 沒發生的事就是沒發生。 蔣經國死前一兩年主導了開放黨禁解除戒嚴,我記得社會上當時很驚訝,我推斷一方面他是想人死留名,另一方面台灣經濟有了初期的發展,民智已開,也算潮流所趨。這之後十年內台灣政局就有了根本的變化,修憲,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民進黨成立,國民黨也因為要面對民意考驗而脫離了革命政黨的屬性而完全草根化地方化了。這之後,若要循一國兩制的模式舉行統一談判就變的根本不可能,其一,沒有領導人有絕對的影響力與權力主導這類談判;其二,社會本身並沒有統一的需要和意願。 台灣社會在過去超過一百年與中國大陸並沒有緊密的接觸,八成以上的人民其實對中國並沒有深厚的情感。縱然台灣人民很難否認種族與文化上對中國的聯繫,這並不能構成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統一的需要和意願以及認同,我們每每聽到大陸領導人或網友對台灣人民用民族主義十足的思維遊說辯論,殊不知,這類想法對大陸人或許理所當然,對台灣人可能只覺得並不相干難溝通,反而激起反感,有很大的反效果。由於台灣政府是民選政府,須向選民負責,自然沒有人願意挑戰多數民意,成為箭靶。 所以一國兩制在現在的台灣,根本不可能了。老共若是真有意來提親,得有些out of box thinking,自己不用心,不應該發牢騷。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