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凡那比揭示何謂「都市型洪災」
2010/09/23 22:08:55瀏覽393|回應0|推薦0
凡那比揭示何謂「都市型洪災」

凡那比颱風帶給高高屏地區的洪水終漸退去,在家園重創中過中秋節的災民們心中有兩個不解:一是大水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出去吃個飯家就回不去了」;二是為什麼大半災區水退了而沒什麼淤泥?其實,這正是本報昨天民意論壇專家指出「都市型洪災」的特徵,這場大水也暴露出都會區普遍存在的嚴重排洪問題。

大水幾乎是瞬間漲起,原因是都會區臨海,排洪距離短,加上地形平坦,一旦洪流出海受阻,立刻反撲,加以上游的水持續湧到,自然水就漲得很快。至於水退了而沒有淤泥,是因為都會高度開發,水泥森林柏油路,降雨沒有入滲土壤的空間,沒有夾帶土砂的機會,自然水退了不見滿地泥濘。

高雄市長陳菊反覆解釋淹水是因為雨太大,超過兩百年暴雨頻率,更超過下水道設計標準。淹水誠然可以歸因於天災,尤其是下暴雨時又碰上晚上八時滿潮,以及凡那比逆時針旋轉的環流強風從河川出海口往內灌,強風加上滿潮,徹底將出海口封住,內水排不出去,當然淹水。然而,怪罪老天爺看似言之成理,唯長時間不重視區域排水當然也是淹水主因;若謂都市防洪全寄望老天爺高抬貴手,這說不通吧!

八八莫拉克風災剛滿周年,民眾對那一場「世紀災難」記憶猶新,不料凡那比創下時雨量的一些災難甚至還超過莫拉克。有人拿兩者相比,其實莫拉克與凡那比各有特點,所掀出國土安全的問題也不同,而凡那比揭露的都會區排洪問題,尤其長期未受重視。

莫拉克強降雨下在高屏溪源頭的高海拔山區,洪流一路把崩坍、裸露地的土石往下推,造成走山、土石流、漂浮木、水庫巨量淤積等災情,掀出集水區治理、森林覆蓋等國土保安問題,這些場景,近年多次發生。

凡那比降雨最多的前三處是屏東瑪家鄉、三地門鄉以及高雄縣大樹鄉,都在大高雄地區東郊,海拔一千公尺左右,距離出海口至多三十公里;而北起高雄縣市交界典寶溪,南到屏東林邊溪的凡那比主要淹水區,南北不過四十公里,都在濱海都市帶上,這說明巨量降雨幾乎全流經人口密集的都會區,造成這麼大的水患,充分暴露出都市排水設施的嚴重不足。

大高雄雖然涵蓋高高屏三縣市,但區域排水主要靠高雄市的自然河川與抽水站,後勁溪、愛河、前鎮河是三個主要系統。大高雄地勢平緩,東西間幾乎沒有坡度,排洪條件本來就差;抽水站收集大高雄雨水,必須靠抽水機的動力抽進自然河川。以凡那比強降雨、滿潮、逆時針環流三個不利因素封住河口,抽水站動力再強,內水也抽不進無法出海的河川,何況還有抽水機拋錨。

高雄市的雨水下水道是以五年暴雨頻率設計,雖與其他都市規格相同,但高雄的計算基礎太過老舊,是根據前省公共工程局依據民國三十七年至六十三年的降雨資料計算,得出以時雨量七十點九毫米的規格興建,一直沿用至今。以當時高雄市還沒升格為院轄市,都市建設及工商發展都才起步,人口不到百萬,市內還有許多農業用地,對照如今的高度發展,這個標準當然難以應付。

地方政府長期不重視雨水下水道建設,到扁政府執政後更形惡化。過去雨水下水道是由內政部編列經費補助興建,專款專用、一條鞭執行;民國九十二年以配合落實地方自治的名義,下水道工程款由行政院改以一般性補助直接撥給縣市政府統籌。但縣市長對很花錢、任期內又不易看出績效的「地下工程」大多興趣缺缺,以致雨水下水道進度大幅減緩,這次淹水的高雄縣去年全國評比列在末尾,即可見一斑。

大高雄已高度開發,容量不足的雨水下水道興建也接近完成,想要擴充排洪容量,由於用地取得困難,就像「背心改西裝」般的不可能;市府想過一些輔助措施,例如建滯洪池來暫時貯存雨水,這次反造成周邊大淹水的本和里滯洪池,即為其一;原因很簡單,整個區域排洪系統嚴重落後,滯洪池挖得漂亮,反而引水上門。

都會區的排洪花錢多,加上難度高,在各個都會都是個難題;解決這個難題,畢竟沒有捷徑,幾個國際大都會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台灣缺的是地方首長的良知與決心。高高屏民眾今晚可能無心賞月,只想問政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010/09/22 聯合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sabibo&aid=443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