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盛年且一向健康的A醫師,約一個月前到上海參加學術會議,凌晨兩點多,被左腰劇痛痛醒,猜測是兩年前體檢時發現的一顆0.5公分腎結石掉下來的關係。當天下午立刻搭機回台,症狀稍歇,但晚上疼痛又起,於是第二天清早掛急診。
果然,腹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輸尿管有0.5公分大小的結石,且輸尿管的上三分之一處完全阻塞。當天做體外震波碎石,但沒有成功,疼痛依舊。隔天請B醫師做輸尿管鏡手術,但因輸尿管下三分之一有點狹窄,且石頭很硬,擊石後,較大的那塊往上跑到了腎臟而沒被抓到,只好在腎臟和輸尿管之間先放個導管(double-J tube),暫時解決了疼痛問題。
A醫師為了回應同仁和親朋好友的關切,以電子郵件把病情告知大家,引起各種迴響。最多的是於心不忍,任職教學醫院的A醫師行政、臨床、研究一肩挑,不僅常應邀出國演講,來去奔波,且門診病人眾多,一看就是七、八個小時,中餐隨便吃,雖因與病人對話而必須一直喝水,但很少如廁,如此憋尿是否與腎結石有關?出國在外,水分補充可能不夠,是否因此誘發結石疼痛?因此大家一致勸A醫師要把生活步調放慢。還有,兩年前發現腎結石時,是否就應先處理以免日後疼痛?
然而,我更感慨醫師不僅沒有不生病的豁免權,而且即使有最好的醫療資源和最貼心的治療,也不見得百分之百順利、一定就會治療成功,那是因為醫療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看似成功率很高的震波碎石術與輸尿管鏡手術,卻因病人本身的情況甚至無法控制的運氣因素而有不同的結果。醫療人員如A醫師對此情況都深能體會,自認運氣稍差而落入那少數不成功的機率中。當然,能如此心平氣和的接受治療的結果,是因為對醫師和其醫療團隊的高度信任:沒有一個醫師不希望治療成功而不全力以赴的!
朋友的一位高齡長輩,罹患心臟病等多種慢性病,住在護理之家,最近因腳腫而服用利尿劑,但又造成鉀流失而需補充鉀劑。朋友說怎麼會讓長輩一下子腳腫,一下子血鉀太低?主治醫師還說:「老人家的身體,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有變化的。」是否為不負責任的說法?
我告訴朋友,醫療沒有絕對的把握,醫師只能遵照一般醫療原則再因應個人情況作微調節,希望達到最好的效果,但不要期望完美,甚至回復到年輕時的健康。體弱多病的老人家就是沒有風吹草動,身體組織系統也會因自行退化而有變化啊。再告知以A醫師的就醫情況,朋友聽了,對醫療的不確定性似乎較為釋然。
這兩個例子再度印證了互信、合理的期待和良好的溝通對醫病關係之重要性。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2012/07/0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