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生病院的未來
2011/03/04 19:12:13瀏覽421|回應0|推薦1

漢生病院的未來

                                                                                        王國新

漢生病 Hanson’s disease, 又稱癩病, 痲瘋病. 從古以來代表是可怕和歧視, 罹患漢生病的病人, 除了身體的痛苦外, 最大的傷害是來自於社會大眾的歧視以及排斥, 以致有憂鬱和退縮行為, 甚至自戕和自殺之悲劇.

民國19, 日本政府設立樂生院於新莊以收容漢生病人, 民國34年台灣光復, 更名樂生療養院, 民國38, 強制收容開始, 引發不少民怨. 然而, 由於社會大眾之排斥與病人謀生困難, 很多病人後來也認命地在樂生院終老.

民國91年迴龍門診開設, 由漢生病專門醫院走入社區, 成為社區醫院, 然而爭議不止, 包括當初強制隔離, 而今則因捷運機房而拆遷, 水土保持與古蹟保留等等問題難解.

民國97, 立法院通過漢生病人人權保障與補償條例, 2008年通過施行, 以社會群體的力量, 立法保護創教安撫和教育來宣導.

 

由於漢生病已經獲得有效控制, 病人日漸減少, 1736, 台灣首例出現, 1930年樂生登記1045, 而後加上大陸來台病患, 1977年登記達4942, 2003, 列管2936, 2009, 列管1214, 新病例7. 現在台灣每年新病例不到10人,其中也只有1位本土病人, 逐年減少乃至於根絕之中.

也因如此, 療養院補助款逐年刪減, 樂生醫院存廢常提出討論, 引發醫院同仁和病人共有之生存危機. 樂生療養院也開始進行體制改革, 推動體檢, 日間托老和復健, 逐漸轉型成為慢性病照護中心. 透過文建會之規畫, 提報公共建設計畫, 規劃成為漢生病紀念園區, 近程以院民安住為主, 2009年縣政府通過為文化景觀和歷史建築; 中程以建立人權森林公園, 台灣醫療史料館; 長程方面, 轉型文化產業休閒公園以及轉型為慢性病照護區.

不僅如此, 透過徵文和國外參訪經驗, 可以集思廣益, 讓瀕臨存廢的漢生病院的未來, 有更寬廣發展的空間, 比如設立醫學人文紀念館, 可供醫學院第一年畢業生之通識教育; 或設立隔離園區, 以供其他傳染病人臨時居所; 凡此種種, 有賴社會賢達共同討論, 共襄盛舉, 創造漢生病院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解放天刑, 張蒼松,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6

2.         99年度漢生病診斷及治療研討會

3.         樂生療養院80年院慶特刊, 2010

4.         栽在水旁的一棵樹,愛德華。布里昂,光啟文化事業,2009

5.         樂生療養院誌,劉集成,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

6.         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

7.         悲歡樂生,張平宜,台北,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2004

8.         漢生病照顧者人物傳, 梁妃儀等, 行政院衛生署, 2008

9.         流行病, 渥德著,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2005

10.     痲瘋病與宗教, 朱迺欣, 台灣醫界, Vol.53, No. 12, 53-6, 2010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494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