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帕金森氏症的基因治療臨床前試驗成功
2010/01/09 17:22:31瀏覽1949|回應0|推薦0

帕金森氏症的基因治療臨床前試驗成功

作者:駐法科技組 現職:駐法科技組
文章來源:駐法科技組
發佈時間:2010.01.04
法國巴黎第12大學、Henri Mondor醫院、分子影像研究中心,以及英國Oxford BioMedica製藥公司等公私立機構的研究人員與神經外科醫生所組成的法英聯合研究團隊,提出帕金森氏症的新型療法,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14日的《科學轉譯醫學期刊》(註一)。

法國約有10萬名帕金森氏症患者,該疾病已成為繼阿茲海默症之後,最常發生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並成為一個公共健康的問題。這次研究是將帕金森氏症的靈長類模式應用到人體上,由法國「分子影像研究中心」(MIRCen)(註二)臨床前研究中心負責,Henri Mondor醫院執行。後者針對帕金森氏症的患者,進行第一期與第二期臨床試驗。

什麼是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性疾病,主要表現出進行性與漸趨嚴重的運動神經性症狀,例如震顫、肢體僵化、行動力減低等等。疾病發生的原因在於多巴胺神經元的退化,導致與身體運動監控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因而引發病變。

如何治療這種疾病?
現行治療方式稱之為多巴胺療法。以口服投藥的方式,患者服用仿效多巴胺生化功能的藥物,改善大腦中多巴胺缺乏的症狀。這種療法在罹病初期的確可有效改善運動機能活動,但隨著時間的推展,嚴重的不良結果開始出現,包括治療效果的波動變化,並且開始產生稱之為運動障礙等等非自主性的異常動作。

如何理解多巴胺缺乏的生理機能修復?
多年來,包括研究人員以及醫生等帕金森氏症專家提出的假設,都是透過一天之中間歇性地投藥,以極不規律的方式刺激神經元細胞改變大腦功能,所得到的實驗結果,這也正是多巴胺療法之所以會產生併發症的原因。

目前,帕金森氏症療法的關鍵在於發展一種技術用以:
1. 誘發持續性多巴胺刺激;
2. 促進局部性多巴胺刺激,引發有利的運動神經作用,以避免使大腦中其他未受帕金森氏症損害的多巴胺細胞,受到續發性的神經心理學影響。

即使有此活躍的多巴胺藥物研究,但在修復大腦刺激的生理規律上仍舊極為困難。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治療的希望會轉向直接對大腦細胞施行基因治療。目前最有效的活體基因表現方式,是使用已去除套膜、不具增殖能力與毒性的病毒載體作為治療工具。

如何轉殖具多巴胺合成能力的基因?
在大多數案例中,帕金森氏症的病因並非直接來自遺傳因素。然而,症狀所產生的人體生化改變,可透過功能性的「取代或修復」型基因治療策略來修正,以便增加多巴胺的合成數量(藉助多巴胺生物合成中涉及的基因表現來達成),並局部修復多巴胺細胞的功能。這正是此次研究團隊所採行的研究方式。

研究人員利用「馬傳染性貧血病毒」(EIAV,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先從病毒載體的無害性與有效性著手,轉譯三個主要與多巴胺生物合成有關的基因(AADC、TH、CH1)。研究人員定位出大腦紋狀體的多巴胺缺乏區塊,並在這些區塊中建立基因轉殖的基本證據,而後觀察多巴胺在活體細胞中局部且持續性的合成狀況。

隨後研究人員證實,在帕金森氏症的靈長類模式中,長期看來(連續44個月的觀察結果),病毒載體呈現出有效的治療成果。並且,也未如同多巴胺口服療法那般,出現運動機能變動以及運動障礙之類的常見併發症。

如何將此技術由動物模式物轉移到人體應用上?
實驗成功的高潮在於,與MIRCen、SHFJ(註三)共同合作的Henri-Mondor醫院臨床研究人員,取得法國健康用品衛生安全局(Afssaps)、大巴黎地區(人體試驗)「受試人保護委員會」的倫理委員會同意後,在英商Oxford BioMedica製藥公司的贊助下,投入第一、二期的臨床研究。目標鎖定在,實驗研究方式對帕金森氏症患者病理變化的無害性與有效性。首批接受治療的患者,在接受一年的基因試劑注射後,顯示出包括運動機能與生活品質改善等等令人振奮的治療效果。治療結果甚至具有極佳的耐受性,並未產生不良的嚴重副作用。

中程的試驗結果由療程的原始制定者Stéphane Palfi教授,於2009年11月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歐洲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年度大會中發表。

這些複雜的治療發展呈現了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模式(PPP, partenariat public-privé ) 的典範,並顯示學界與工業界對於生醫科學研究合作的可能性。這個稱之為「醫學轉譯研究」的實驗方法,為MIRCen以及Henri Mondor醫院神經動力中心的策略重點。未來將儘速推動科技移轉,並將動物模式應用到人體上。


註一:
Jarraya B, Boulet S, Scott Ralph G, Jan C, Bonvento G, Azzouz M, E. Miskin J, Shin M, Delzescaux T, Drouot X, Hérard A.S, M. Day D, Brouillet E, M. Kingsman S, Hantraye P, A. Mitrophanous K, D. Mazarakis N, Palfi S, Sci Trans Med, Vol 1 2009.

註二:
「分子影像研究中心」(MIRCen, Molecular Imaging Research Center)為一臨床前影像研究的平台,由法國原子能署(CEA)與法國國家衛生暨醫學研究院(INSERM)共同建立並發展。該中心致力於基因轉譯的研究,成立目的在於發展新型療法以對抗特別是神經變性疾病、肝心綜合症病變,以及傳染性疾病等等。中心位於CEA Fontenay-aux-Roses。

註三:
位於奧塞的Frédéric Joliot醫院部(SHFJ, Service Hospitalier Frédéric Joliot)隸屬於CEA所管轄,為歐洲少數結合不同人體功能掃描法的研究中心之一。掃描研究的項目包括「單光子射出電腦斷層掃描」(SPE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正子射出斷層攝影」(PET, Positon Emission Tomography)、「核磁共振攝影」(IRM, Imagerie par Résonance Magnétique)以及PET- X光掃描診斷綜合法。


資料來源:
Succès d'un essai préclinique en thérapie génique dans la maladie de Parkinson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367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