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都是政治受難者, 民進黨不要再騙人了
2007/11/18 23:22:52瀏覽1269|回應0|推薦0

時代論壇》別再掛受難勳章 別再談受害道德 20061127中時
陳芳明
把受難當做勳章,把受害視為道德,是黨外運動以來本土論述的主要訴求。從民主追求的立場來看,被壓迫者絕對有其應有的權利要求平反,要求賠償,要求真相。這樣做,是建立轉型正義的初階步驟,也是完成歷史解放的必要任務。將近三十年來的抗議與批判,民主運動確實已為台灣社會開創全新格局,並且也使黨外運動成功達到政黨輪替的目標。以和平演變方式取得政權的事實,不僅是台灣史上極其動人的成就;從東亞範圍內反殖民反威權的歷史來看,也是相當驕傲的紀錄。

民進黨執政六年來,似乎並不認為台灣社會已獲得解放。由於兩次總統選舉都是以些微票數險勝,掌權基礎還未穩固,民進黨陷於困境之際,總是習慣地回到受難與受害的歷史情境,尋求本土論述的動力,以爭取草根民眾的支持與認同。這種政治策略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誠然獲得強烈的回應。畢竟受難式勳章與受害式道德,最能立即有效喚醒曾經有過的歷史記憶,從而在最短時間換取草根民眾的同情與支持。

政治目的達成同時,民進黨對民主精神與社會文化已構成嚴重傷害。利用歷史平反運動得到政權的民進黨,似乎並未意識到本身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已升格為全民政府。一個民主政府,除了必須照顧其治權下每一族群、性別、階級的權益與意願,還必須進一步尊重他們之間各具差異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統。但是,站在權力最高點的民進黨,卻不斷製造台灣社會還未解放的假象,持續燃燒歷史悲情,並且努力不懈地開發被壓迫的情緒。

殖民時代與戒嚴時代的歷史當然必須重新反省,但民進黨所做的反省卻只是為了鞏固化、永久化本省族群的被壓迫意識。這是民進黨政府把自己塑造成本土政權的重要策略。依循這種思路推演下去,歷史上同樣受到壓迫的外省、原住民族群就全然受到抹消遺忘。更嚴重的是,本土政權似乎只是代表本省族群,特別是台灣南部的福佬族群。一個世紀初的民主政府,竟只表現出世紀末的思考,已為豐饒的本土與開放的民主帶來無可估算的損害。

在新世紀台灣,民進黨的歷史使命應該是為長期存在的族群緊張關係解除危機,而不是製造更大危機。從來沒有一個民主政府是以文化自卑感來凝聚國家認同,更沒有一個本土政權是以偏頗的族群意識來建立文化主體性。縱然是以些微票數勝選,民進黨代表的是社會內部所有族群的共同利益。握有龐大權力的民進黨必須承認,島上的每一住民,無論其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為何,都是構成台灣文化主體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今天民進黨對於本土的定義,已完全悖離黨外運動時期的理想精神。記得陳菊在七○年代答覆外國記者訪問時,曾經如此詮釋黨外:「除了少數的國民黨黨員,台灣社會的每個住民都屬於黨外。」這種胸襟與氣度,正是黨外運動能夠蓬勃開展的主要原因。如今,民進黨開始演繹出一種思維邏輯:阿扁等於本土政權,挺扁就是支持本土政權。凡是不挺扁的,就被排除在本土的定義之外。黨外運動能夠匯聚女性、農民、工人、原住民、外省族群的力量,就在於它有足夠的智慧能力包容所有期待解放的不同成員。現階段民進黨掌權之後,反而與所有社會運動力量徹底切割,就在於它窄化、矮化了本土的意義。

弊案被揭發、法案未能通過時,動不動就指控這是「中國人打壓台灣人」,受到報紙電視批評時就毫不遲疑戴以「親中媒體」的帽子。台灣的民主體質有那麼脆弱嗎?勇敢的台灣人有那麼怯懦嗎?爭取言論自由原就是民進黨的主要建黨精神,到今天竟然還不能以開放態度看待不同的思考。「台灣前途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這也是民進黨建黨以來的基本黨綱。對於不同的言論,執政黨只能以更民主的方式予以反駁或辯護,絕對不可使用族群對立的策略繼續扭曲分化。

猶記得二○○○年阿扁當選總統時,公開宣稱「台灣人民站起來了」。當他說出這樣的語言,應該是指台灣社會已經走出歷史的囚房,也是指受到威權束縛的台灣住民已經獲得洗滌的空間。綠色執政六年之後,站起來的台灣人民又開始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不是來自海峽對岸的武力威脅,而是來自社會內部族群之間的緊張情緒。本土政權會發展到如此封閉的地步,令人無法理解。

可以預見的是,直到二○○八總統選舉之前,民進黨顯然無心也無意解除這種族群危機。強化歷史受害的記憶,窄化本土意義的內容,一方面是為了稀釋阿扁弊案纏身的印象,一方面也是為鞏固深綠選民的基本盤。然而,台灣歷史並不是在二○○八就宣告終止,整個世界也不會因此而凝滯不變。中國正在累積其經濟與文化的生產力,北京奧運與上海博覽會開始舉辦時,就可鮮明對照出台灣社會內耗的惡果。有著強烈自卑感的民進黨,製造被壓迫形象的本土政權,能夠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之際為台灣找到出路嗎?阿扁政府使改革運動遭到空前的重挫,新的領導人如果不能提出新思維與新視野,在二○○八到來前提早出局,絕對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1384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