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10 19:28:56瀏覽394|回應0|推薦0 | |
己------回歸最熟醫院
回歸根本面, 教徒看教會醫院, 退伍軍人看榮總, 公務員看公保, 各個族群回到各自特種醫院求醫, 可以獲取最大利益. 某位慈濟志工因就診不順而和醫院結下深仇大恨, 由於平時好善樂施, 成為慈誠委員, 有次因病到慈濟就醫, 要求住院, 但醫師告知不需要住院而開藥給他出院, 讓他大失所望, 從此與慈濟斷絕往來, 談到慈濟就咬牙切齒, 真是愛之深責之切, 其實不必如此. 既然有身份背景, 何必客氣? 一通電話就可請醫院高層倒屣相迎, 甚至可以號召各科主任親來噓寒問暖, 這種現象, 在市立醫院的民意代表, 在財團醫院的老闆家族, 在宗教醫院的信眾代表身上屢見不鮮, 有心者可以比照辦理. 雖然這種現象, 基層醫護人員很難接受, 這是因為他們的社會歷練還不夠, 難以理解. 設身處地想想, 若是有一天自己落難急診, 應該就會有所同感 由此可知, 立場不同, 見解各異, 無可厚非. 就目的而言, 只求住院, 並不困難, 只要透過院長室和公關一通電話即可, 就過程而言, 更早表明身份, 尤其是特殊身份, 可以讓就醫過程更為順暢, 何樂不為?
如果真要單槍匹馬就醫, 就得行前先做準備, 看病前要先做功課、就診中則掌握訣竅,才能讓就醫過程更合理、有效率,也不致任憑醫師胡亂處置。須知台灣的醫療生態,平均每位醫師診療一名病患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五分鐘,所以病患在進入診間的前卅秒到一分鐘內,要先把自己認為最重要、最感困擾的症狀說清楚, 先把想要問醫師的重點先條列出來,以免臨時忘了問, 也可先依醫師問診常問的「哪裏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不舒服多久了?」依序想好答案,臨場就可清楚描述自己的主訴。以腹痛為例,要說到底是何部位出現疼痛,如上腹或下腹, 至於疼痛的性質,是悶痛、絞痛或像刀割的痛,疼痛是持續還是間歇,有無特定發生的時間,或姿勢變化時有無改善,這些對醫師診斷都是很重要的線索。其他若有持續在服用的藥,就診時應該把藥名、劑量或包裝盒拿給醫師看,可避免重複用藥或發生藥物交互作用。
社會進步, 全民健保實施後, 固然帶來醫療之便利, 也帶來品質堪虞之後果,要改善現在這樣就醫亂七八遭的情況, 提高部分負擔固然有效, 但滋生民怨, 其實還不如建立家庭醫師制度, 改善醫病關係, 讓可靠熟識的醫師來過濾病患, 作初步處理, 有必要則照會到專科醫師, 或轉院作進一步的治療. 反倒是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 這才真的是政府的責任, 應提高補貼, 增加誘因, 讓群聚於都會地區, 為了業績自相競爭的醫師, 願意到無醫村去服務. 另一方面, 則鼓勵宗教團體和公益機構到偏遠地區設立醫院, 才真正能發揮愛心與善盡悲願, 提升全民就醫的有效度, 公平性和健康福祉.
參考資料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