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經濟學人沒有資格批評台灣人
2023/03/16 05:58:20瀏覽306|回應0|推薦1

「經濟學人」指出,台灣正遭到中國嚴重威脅,但台灣人對於如何自衛、甚至是否要自衛的決心仍顯不足。

文/旺報主筆室

台灣又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繼《日經》報導台灣退役軍官到大陸販賣情報、英國《金融時報》揭露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將暫不訪台,趁蔡英文總統過境加州時與她會面,接著英國《經濟學人》發表專文批評台灣,未對大陸的軍事威脅做好應戰的準備。這些報導看似關切台灣安全,卻明顯在撩撥兩岸戰爭的情緒,兩岸人民與其跟著這些報導情緒起伏,不如多思考如何和平相處。

和平相處 兩岸王道

古今中外的戰略思考中,談戰爭容易,談和平難。西方克勞塞維茨洋洋灑灑寫出兩本《戰爭論》,論述戰爭為何是政治的延續。中國的《孫子兵法》也大談「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康德所著的《論永久和平》,卻沒有幾個人有興趣閱讀。同樣的,媒體如果報導戰爭與衝突,就會引起大家高度的關注,談和平卻引不起太多閱聽人的興趣。

2021年4月《經濟學人》曾報導「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一時洛陽紙貴。《經濟學人》的理由是,台海如果爆發戰爭,將會成為災難,美國和中國必須極力避免。台灣是中美競爭的重點舞台,一旦中國因為任何原因而發難,將會是對美國軍事力量、外交和政治決心的嚴肅考驗。

《經濟學人》發表這篇報導時,美國總統川普大舉美中戰略競爭旗幟,拜登政府蕭規曹隨,台灣確實讓人感覺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但真正危險的俄烏衝突,《經濟學人》卻未能預見,1年後俄烏戰爭爆發,反而台海兩岸並未發生衝突,這是因為大陸領導人相信「統一水到渠成」,台灣領導人有「避戰」之心。從大陸最近持續釋出兩岸和平的訊號,台灣在關鍵時刻選擇赴美國見麥卡錫,可以看出。

這是戰爭邊緣有所節制的智慧,也是兩岸能維持冷和,不至於發生熱戰之因。《經濟學人》遠在千里之外,怎會看懂這樣的道理。以《經濟學人》報導的脈絡來看,看見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卻未能洞見烏克蘭的危機,直到俄烏戰爭開打,才開始討論大陸入侵台灣的可能性,足見其「後見之明」。

該篇文章中討論了「當兵像夏令營」、「中國心理戰進逼」、「反中與否牽動認同」等現象。這些問題台灣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台灣人相信「和平發展」,只要民進黨不獨,大陸就不會武攻。這不是台灣人民麻木,而是兩岸人民間的某種信任機制,是一種文化認同、經濟認同,是基於民族、血緣關係所形成。這種信任機制的存在,不需要說破,和平相處成為兩岸人民共同追求的最大公約數。

俄烏戰爭 後見之明

這種道理把它化約成具體事實來看,如果大陸有攻打台灣的意志,絕對不可能在金門最前線的廈門,新建許多美輪美奐的摩天大樓,最危險的廈門卻是台商高度聚集之處。大陸敢在最危險的地方,建設最現代化的大樓,就表明大陸願意與台灣和平共處,台灣人以大量投資回報,和平的意願怎麼在《經濟學人》眼中成為「投降主義」呢?

《經濟學人》不懂兩岸人心,又帶著偏見的眼光看兩岸,才會出現「儘管西方官員正為了台灣可能與中國苦戰而做準備,台灣人對於自我身分認同、與中國是何關係,以及是否該與中國打仗,卻還無共識」、「台灣人的前途取決於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等怪異論述。

回答《經濟學人》的疑惑其實很簡單,台灣內部確實存在意見的分歧,確實有一半的人想與大陸維持和平發展關係,另一半的人想當家作主、遠離大陸,雙方相互牽制,但4年一次的大選,讓兩個主要政黨都不至於過度冒進。如果台灣人都支持台獨,都願意與大陸一戰,兩岸早就像俄烏一樣打得昏天暗地了,台灣人民沒有選擇這條路。

台灣人的綏靖思維不是投降主義,而是容忍與妥協的民主美德。英國民主最講求容忍與妥協,怎麼到台灣就變成失敗主義與分裂內部的言論呢?《經濟學人》應該擦亮眼睛,認真理解台灣人為何對大陸軍演無感;為何兩岸不會發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悲慘情節。

台灣人民深知自我約束、容忍與妥協的藝術,《經濟學人》沒有資格評論台灣。

(本文為旺報社評,主筆:王崑義)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7861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