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去全球化與台灣的疫情政治
2020/04/27 17:34:16瀏覽345|回應0|推薦3

 


去年底以前,美中貿易戰還沒完沒了的時候,國際社會認為美國打貿易戰的目的,是以「去全球化」的手段達到壓制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為目的。今年初以來,武漢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以後,從武漢封城、湖北封省,再到各國限制中國大陸人士入境以及暫停大陸航線等,一場真正對中國大陸採取去全球化的行動,就在美國的帶頭下,「去全球化」也快速變成「全球化」了。
 
而台灣在採取完全親美政策的蔡英文領導下,也不落美國之後,第一時間也對大陸採取切割與圍堵的去全球化作法,進而再發展到想要趁機提出「正名」的思考,這種符合民進黨「抗中」的大戰略,在疫情過後,對台灣人民未來的生活是好是壞,值得關注。
 
什麼是全球化?
 
先說什麼是全球化吧,美國新保守派理論大師、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Yoshihiro Francis Fukuyama)從資訊革命的角度說:全球化意味著相互依賴,人們之間的貿易和訊息溝通超越了國家的邊界。而資訊革命更是把電話、傳真、無線電、電視和網際網路遍及到全球每一個角落,這是當代全球化特點之一。所以福山強調:全球化不可逆轉還在於科技的發展。
   
英國學者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從政治發展的角度說:「全球化運動正在影響著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地位和能力,主權不再是一個全有全無的事物,國家邊界與過去相比,正在不斷的變模糊」。德國學者貝克(Ulrich Beck)也認為,全球化是指在跨國行動者及其權力機會、取向、認同和網路的運作下,民族國家及其主權受到打壓和穿透的過程。
   
由於全球化的穿透力強,因此過去以民族國家為單元的世界,被認為也無法固守在自身的領域內,反過來是全球也變成一個單元。這就造成了樂觀主義者普遍認為,未來的世界必然會造成國家終結、第三世界終結,而歷史也會終結的論點,這也變成了冷戰以後美國重塑新意識型態的方向。
   
在1990年代全球化大發展的過程中,美國做為世界的單一霸權,正好可以把全球化接收並推展成世界的主流價值,而這個主流價值也被美國內涵為西方式的自由貿易體制,加上民主、自由與人權保障的政治價值,於是這就出現了權力與利益的雙重性。
   
也就是,那些參與全球化的次民族,由於界線的混亂以及身份認同的模糊化,導致他們必須重新喚起文化回歸的意識,除了界定自己在全球化運動中的角色與身份外,並界定自身的權力與利益基礎,這就造成另一種地域性的與本土化的回歸。這也是一直以來,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運動,也跟著全球化並行不悖的原因。
 
去全球化的興起
 
美國在冷戰後佔盡了全球化的便宜,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科技能力逐漸趕上美國,2017年以後川普政府所代表的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勢力開始擴張、國際民粹主義跟著興起,美國於是率先開啟反對「全球主義」勢力的戰爭。「全球主義」原本是為了打破國界,「經濟民族主義」卻是要重置壁壘。這一波「經濟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的對立,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也掀起一波波的貿易戰。

在美中大打貿易戰之下,全球化動力被削弱,世界經濟成長疲軟,貿易萎縮,保護主義更加抬頭,全球整合受阻,英國脫歐、歐洲難民危機嚴重、右翼勢力上升等,這都表現出去全球化力量一直在增溫,甚至可能成為不可逆轉的現象。

而從2018年中開啟的美中貿易戰,一直到2019年底,川普挑起6輪關稅衝突,加征中國關稅從34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再到2000億美元,中國也同步反擊。美中經貿團隊已進行13輪經貿磋商,20多次牽頭人電話磋商。最終在2020年1月15日正式簽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那麼美國為何要跟中國打貿易戰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金刻羽從美國內部環境因素,提出兩個重點:

第一、縱觀世界經濟格局,從1997年至2017年,美國佔世界GDP的比重及其第一的地位沒有太大變化。中國的經濟體量卻從第7名一路晉升到第2名,超越日本,2017年佔世界GDP比重達到15.56%。

對於全球經濟,不僅是做大蛋糕的問題,還涉及到蛋糕分配的問題。美國在全球化創造的利益,主要是由精英獲得,通過這種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進步,美國精英群體得到的要遠比普通的勞動人民獲取的更多,這也是會在美國興起去全球化的因素之一。

第二、從政治的角度來考慮,美國通過全球化也產生一個沒能提高收入、提高生活品質的群體。而美國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每個地方只做一件事,以及做一個製造業周邊互補性的行業。一旦一個地方、一個行業出現了問題,那麼整個地區的就業,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這裡沒工作,換一個地方去找工作,他們會待在原地完全沒事可做,沒有就業,生活品質也就跟著下降。

而川普的選區,支持他的選民,很多都是在貿易和全球化被犧牲的地區,所以川普也是從政治的考量要保護他的基礎選民群體。這也是川普會走上去全球化的另一個因素。
   
至於面對去全球化的趨勢,兩種現象可以當成指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溫和的「區域化形式」,即生產集中在鄰國,而不是「全球化」。另一方面,世界可能出現競爭集團。例如,一個由美國領導,而另一個由中國領導。如果是區域化形式再現,那麼缺乏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將永無翻身之日,若出現競爭集團,那麼最可能的是冷戰格局再現。美國共和黨籍的參議員史考特(Sen. Rick Scott, R-FL)2020年3月就明白地說:「共產中國」並不想加入國際社會,而是想要統治國際社會,「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這一點,結果都是美中已是進入新冷戰狀態」。

如今,世人所關注的不僅是美中新冷戰的問題,而是在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各國急速切割跟疫情有關的國家,讓全球形同變成一塊塊的獨立個體,導致區域化的形式似乎越來越成形,當疫情過後,國際社會能否再回到全球化時代的整合性,值得懷疑。

這種現象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主筆馬丁.沃夫(Martin Wolf)在2006年以前就曾經提過的一個狀態:如果把全球經濟依國界劃分為兩百多個體,人類真的就會過得更好嗎?像香港、愛爾蘭、台灣等較小的經濟體會有何遭遇?假如世界經濟繼續分裂為一萬個國家、60萬個宗族,或60億個自給自足的個人經濟體該怎麼辦?要達到什麼程度的自給自足才算正確無誤,或哪種程度的集體自我才算是「最適合」的狀態?

馬丁的結論是,目前人類在政治上的區分都是沒有意義的,每個個體在經濟上都應該自給自足的類似觀點,也同樣是荒謬的。今天各個國家的一頁歷史都是專斷獨行下的產物,獻身於自給自足這個理想的任何運動,其最終結局也必定是人性的徹底粉碎。如此一來,人類的未來也勢必重回石器時代。
 
從去中國化到去全球化
 
馬丁在10年幾年前的預言,現在看起來似乎要成真。從武漢疫情來襲之初,美國最早祭出隔離、禁止入境,甚至是預期會加速工作回流美國的喜悅,已經初步看到「人性的粉碎」,也是繼貿易戰出現第一波去全球化之後,美國更像是撿到槍一樣,樂觀看到第二波去全球化的來臨。

但是,美國對武漢疫情的暗自竊喜卻沒有維持多久,美國全境也開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2020年3月以後,全球更快要找不到沒有疫情的淨土,這更加速國與國之間的隔離,一個馬丁所預言的個體世界,彷彿真的要來臨了。
   
同樣的,台灣跟著美國的腳步,從一開始禁止口罩出口,再到祭出隔離、斷航、禁止大陸與港澳旅客入境等措施,甚至在接回武漢台胞上爭功諉過,最後民進黨乾脆堅持己見,不讓滯留武漢的台胞回台,完全忘掉了他們曾經信誓旦旦要以「人權立國」的誓言,在政治利益面前,再怎麼美麗的誓言,最後都可能變成謊言。
   
事實上,民進黨想要與中國大陸切割,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蔡英文執政4年來就一直藉著「新南向」政策,試圖把台商到大陸的投資,引到東南亞去。而美中貿易戰方酣之時,民進黨更津津樂道台商資金回流台灣已經達到7千億元台幣。明顯的,蔡政府的政策目標就是從過去的去中國化,進一步達到對中國「去全球化」的目的,因為唯有兩岸政經進行完全的切割,才能真正實現台獨的目標。
   
反觀國民黨,因為1月份的總統大選遭到重大挫敗,讓國民黨部份菁英也開始轉向接受對中國「去全球化」的想法,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沒受到控制之時,台灣的藍綠政客與學者,就已經競相認為這是完全切割中國大陸,走向台灣正名的最佳時機,這種「疫情政治」的操作,伴隨著疫情的擴散,也在台灣內部發燒。
   
國民黨部分菁英想要與大陸切割的路徑是,藉由去九二共識的政治連結,再到中斷大三通的去全球化目標。參加國民黨主席補選的郝龍斌就表示,中華民國是兩岸最好的連結,大陸方面「應尊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若大陸堅持不承認中華民國,那就不需要跟大陸交往」,「在通郵、通商、通航等三通方面,可以重新考慮有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中斷大三通的想法,連民進黨都不敢提出,卻從國民黨的菁英說出口,顯然國民黨內對大陸去全球化存有幻想者,也不乏其人存在。
   
雖然中斷大三通的想法,並不代表國民黨的主流意見,但卻是間接幫民進黨切割大陸的政治操作背書,讓民進黨禁止口罩、額溫槍出口大陸,甚至不接回滯留武漢台胞的作法有了「正當性」。
   
更有甚者,郝龍斌的中斷三通論,也間接掀起了綠營另一波的「正名」之聲。包括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現任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顏建發提出建議,民進黨政府應該利用當前時機,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台灣的健保制度,且可進一步規範「紅媒」等。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也認為,目前是推動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中國大陸推行的「居住證」措施,納入法律規範的好時機。
   
他們的理由是,新冠肺炎刻正威脅台灣民眾的生命安全,但中國大陸非但不讓台灣加入世衛組織還處處打壓。因此,他們建議,當前可藉著因疫情凝聚的台灣意識,檢討兩岸條例,對於持有居住證的台灣人,也應積極修法規範。
   
邱文聰還指出,持有「居住證」表示對台灣的主權效忠有疑慮,若在台灣仍享有服公職與參選等權利,台灣民主將因此陷入危機。他認為,民進黨政府應在當前抗中的氛圍下,加速建立對居住證的管理,甚至可以「雙重國籍」認定,並明確界定出何謂「台灣國籍」。
   
這種藉著疫情延燒之際,提出建立「一邊一國」與「兩國論」式的想法,難怪要被大陸批評是在「以疫謀獨」。而「以疫謀獨」的步驟,可以說是民進黨從去中國化走向跟大陸去全球化的一個過程,在政治經濟方面全然跟大陸進行切割,達到互不隸屬的目的,讓台灣實實在在變成一個獨立於大陸之外的個體。
   
只是,如果最後台灣變成一個徹底跟大陸在政經都分離的個體,或許會像馬丁所說,隔離的最終結局必定是人性的徹底粉碎,也可能讓兩岸的未來重回石器時代。

(本文刊登於多維月刊cn,2020年4月號,https://blog.dwnews.com/post-1327679.html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3290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