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蘇貞昌的盲點
2019/06/19 01:06:33瀏覽252|回應0|推薦0

2012/12/09


11月8日到14日中共召開18大時,我在自己上課的大學部班上詢問學生,什麼是18大?今年中共召開18大最重要的項目是什麼?胡錦濤在中共18大的政治報告中,對台灣影響最大的又是什麼?三個問題在50個以新聞傳播學系為主的學生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得出來,顯見台灣的大學生幾乎是不關心大陸政治,雖然他們平常都是用手機上網,但是一碰到政治類的新聞,不管是台灣或大陸,他們很少會去點閱這些新聞。

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不但選舉多,政治人物作秀的場合也不少,而且電視上的政治性談話節目更是多得數不清,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有興趣去關心一下政治,尤其是年輕的大學生出社會以後,對政治的冷漠可能只會加深,而不會更重視。

其實在我曾經服務過的網路媒體裡,點閱率最低的是國際新聞,再來就是大陸新聞,而點閱率最高的反倒是一些帶有情色與八卦類的新聞,如果一天裡不出現幾則這類的新聞和圖片,當天的點閱率一定很難看,這也難怪以八卦新聞為主的台灣「蘋果日報」,他們的閱報率會是台灣報紙的第一名。

●民進黨看得懂大陸新聞嗎?

除了大學生不關心大陸的政治新聞之外,我也懷疑民進黨內到底有幾個人看得懂大陸的政治新聞。先談黨主席蘇貞昌好了,他在中常會聽完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針對「中共18大政治報告」之後的反應是,「中國對台立場與態度並無改變,只是用和平修辭包裹一中框架,用詞彙修飾統一,作為台灣前途唯一選項的企圖」。

而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轉述,蘇貞昌聽取洪財隆「中共18大政治報告中兩岸關係之觀察」報告後說,從中共18大整個事前事後的過程,可以看到中國的政治運作仍不透明;另方面,中國對台立場及態度沒改變,只是用和平的修辭包裹一中框架,用詞彙修飾統一,以作為台灣前途唯一選項的企圖。

蘇貞昌和發言人林俊憲的表述幾乎是一致的,在他們的觀念裡,反正中共就是想併吞台灣,所以中共高層說什麼話,釋出什麼善意,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吃掉台灣。這種制式性的思考與反應,其實跟矇著眼睛看大陸沒有什麼區別。

只是這樣不用心看大陸的台灣最大在野黨,如果哪一天讓他們有機會再重新執政,會不會輪迴到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民進黨,把兩岸關係只會搞砸,而不是搞好,這也難怪蔡英文在今年初的總統大選落敗以後,她說只差一哩路,而這一哩路其實就是民進黨對大陸問題一直出現制式的思考,讓他們摸不清,也看不到中國崛起以後的轉向。

如果對中共的歷史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轉向」是中共可以長期執政的原因,遠的不談,以1990年代來看,在國際社會盛行「多邊主義」的觀念下,中國大陸的新外交也被認為是呼應這個理念進行轉向,從1997年開始,中國在外交上進行了大轉向,這個大轉向出現的關鍵點,就在於中國在該年提出「負責任大國」的口號作為標誌。「負責任大國」的口號是重新界定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身份,再由身份來確定自己的利益。

2002年胡錦濤上台之後,他對台政策採取的是「硬更硬」的策略,而在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後,他的對台政策逐步的轉向「軟更軟」的策略,一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台以後,胡錦濤的對台政策就完全轉向希望兩岸共同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

所以,不管是外交上或對台政策,中國大陸雖然大到政策的轉向會比較慢,但是一旦轉向,就會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如果不細心的觀察中國大陸的「大轉向」,怎麼摸得清大陸在政策上的變革,這絕非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情況。同樣的,民進黨如果不多跟大陸交往,又怎麼看得清大陸對台政策的轉向呢?

●18大之後中共對台政策有轉向嗎?

既然政策轉向是很重要的事,那麼民進黨到底了解胡錦濤在18大的政治報告對台政策又有什麼轉向呢?這一點我曾跟學生說,胡錦濤的政治報告中,雖然對台政策還是提到「九二共識」,但他也把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今年在哈爾濱舉辦的「國共論壇」所提到的「一中框架」的說法納入報告裡面。例如,胡錦濤說:「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

胡錦濤在說了「一中框架」之後,才又說「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大陸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中共對藍營的期待是繼續「反對台獨」、堅守「九二共識」,而後面的「不主張台獨」,才是說給綠營聽的。

因為「反對」是具有主動積極的意義,「不主張」則是一種被動的期待。尤其胡錦濤在說完「不主張台獨」之後,接著說的是「認同一個中國」,這句話並沒有加入「原則」,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共確實已經用「一中框架」在對綠營讓步,民進黨應該好好理解這些話的意涵。而不該像黨主席蘇貞昌的回應說:「胡錦濤在中共18大報告有關台灣的部分與過去並沒有不同」。

如果胡錦濤在中共18大所做的政治報告跟過去沒有不同,就不可能讓沒有認同「九二共識」的謝長廷登陸訪問的機會,也不可能有中共還在舉行18大期間,高雄市副市長陳啟昱可以在14日就登陸訪問。所以,胡錦濤已經先行為習近平時代的對台政策定調,民進黨如果聽不懂胡錦濤在說什麼,未來怎麼有能力去制訂新的中國政策呢?

所以,中共18大對民進黨最大轉向,就是只要「不主張台獨」,中共都願意與他們展開「交往、對話、合作」,而不是要求民進黨一定要去除「台獨黨綱」,畢竟,「台獨黨綱」存在民進黨的黨綱內已是不爭的事實,過去這麼多年來,中共不管使用「文攻」或「武嚇」,都無法改變民進黨堅守「台獨黨綱」的意志,所以繼續再跟民進黨糾葛在「台獨黨綱」的泥淖裡,還不如轉向採取被動式的思考,要求綠營「不主張台獨」者,都可以到大陸走走看看。

而蘇貞昌一直希望跟「庶民中國」進行交往,不只是跟高層的政治人物交流,以免走入跟國民黨的模式一樣。但是如果民進黨對胡錦濤的報告還是把它看成跟以往沒有兩樣,或者是「用和平修辭包裹一中框架」那樣不屑一顧,那麼蘇貞昌又如何有機會走入「庶民中國」去看看呢?,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大陸對台政策的靈活性,顯然要比民進黨的僵化思考來得進步,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蘇貞昌心中有兩岸政策嗎?

既然蘇貞昌認為現在大陸的對台政策是「用和平修辭包裹一中框架」,那麼他心中到底有沒有「中國政策」的藍圖呢?如果要從過去他的話語中來找尋的話,還真是有點困難,有的只是他在10月2日民進黨中央黨部舉辦的Open Studio政策論壇中,他曾經提到的一句話:「中國過去以經濟發展代表一切,但經濟發展背後是扭曲,民進黨應了解經濟以外庶民的中國」。

蘇貞昌說這句話中最重要的是「經濟發展背後是扭曲」,也是否定中國崛起的背後因素。他還說,中國在僵固政治體制下,產生極度不公平,人權受壓制,中國以經濟發展、GDP(國內生產毛額)代表一切,卻看到血汗工廠,人稱這樣的經濟發展是「帶血的GDP」。這是他談論中國大陸最多的一次,其他的就很少提到有關中國事務的事情了。

其實,真正的中國大陸,在國家的快速發展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多重權力場域的共存,多重經營成熟技術的成長,引起了權力的集中,使得國家發展的世界、意識型態權力世界、政治經濟世界和生活實踐的世界,紛紛透過商業運作、價值訴求、公眾參與等表現出來,它更突出成為整個國家戰略對全球範圍的「軟權力」建構。

中國大陸的發展也開始走向「多重權力場域的共存」,不完全還存在蘇貞昌所說的「經濟發展背後是扭曲」,那在1990年代大陸在急速起飛的階段,可能還有這些個問題存在,但現在大陸沿海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在不斷提高勞工的薪資以後,這種「血汗工廠」的情況已經日益減少。就以長三角為例,現在整體缺工已經達到80萬人,工人都找不到了,哪裡還有「血汗工廠」存在的空間。

所以,一個政黨的領導人如果總是以過去的例子,作為解釋當前的事務,他又怎麼能夠帶領全黨走向理性的世界,恐怕只可能陷入盲目的反對情緒,有了這種情緒,即使蘇貞昌真的有心去看「庶民的中國」,但底層的人民的生活樣態,他就真的看得懂嗎?這也是蘇貞昌在建構兩岸政策最困難的一面。

反觀謝長廷,他看中國大陸是採取漸進的方式,慢慢的形成他的思想體系,也是他從「一國兩市」走到「憲法一中」,最後總結於「憲法各表」的階段,這種階段性的理念體系的完成,顯見謝長廷是有心關心大陸的發展,並能適時的提出他有別國民黨的訴求。所以,雖然謝長廷並不願意認同「九二共識」,但他卻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體系去說服中共接受他的訴求,並得以讓大陸同意他登陸訪問。

可是蘇貞昌至今還把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以「血汗工廠」來做定位,如果不是他對中國大陸的觀念還停留在1990年代以前,就是他受到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報告的影響,而繼續以有色的眼光來看大陸。

其實,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是經濟學家,他長期所關注的是全球經濟,而不是大陸經濟,並且他很少赴大陸交流,所以他對大陸經濟發展的看法,也是受到一些「反中」的報刊雜誌影響,不見得就是他真正看到的中國。因此,他對中國崛起的看法,也是被扭曲的一面,所以他提出的報告,也不必然是真實的中國,反而虛擬的成分居多,在這種情況下,他想導正蘇貞昌對中國過時的看法,恐怕很難。

這顯然也是我們一直無法聽到蘇貞昌對中國崛起有正面的評價,如果蘇貞昌不願意正視中國崛起之因,那麼蘇貞昌想要建構正確的兩岸政策,看來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這方面總統選舉敗選後的蔡英文就反省得比蘇貞昌多,蔡英文11月份到美國展開謝票之旅時,就不斷的強調,民進黨下次執政時,絕不能再是「倉促上台」,必須有立即可行的全套對外政策。民進黨應和中國大陸互動,強化對大陸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對美國內部、亞洲其他國家內部的思考,才能有全盤、完整的外交政策。

蔡英文當了4年的民進黨主席,把民進黨從趴在地板上拉拔起來,但最後還是輸給馬英九那「最後一哩路」,她說的那番話,應該是幾個月來的思考心得,否則她不需要在美國的土地上,呼籲民進黨應該加強跟大陸互動,這種話傳回在台灣的蘇貞昌耳裡,恐怕不會太好受,因為蘇貞昌還把大陸看成只會使用修辭掩蓋問題的國家。

●蘇、蔡、謝將如何互動?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進黨內的三大巨頭,對大陸的看法各有千秋。如果要把他們以派別來分別的話,蘇貞昌算是「保守派」,他對大陸的看法還停留在只會製造「血汗工廠」的時代。而蔡英文應該算是「溫和派」,她從最反中的時代,走到呼籲民進黨要多和大陸互動的時代。謝長廷則是「親中派」,他應該是最清楚大陸的現狀,以及大陸想要什麼的「知中派」。

民進黨三巨頭對大陸的三種態度,似乎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擔任民進黨主席的人,在那個位置上好像都變得比較保守,過去除了許信良擔任黨主席敢提出「大膽西進」的主張之外,從來就沒有一個黨主席敢再說一次中國大陸的好話,這到底是位置的問題,還是民進黨結構的問題,實在值得思考。

如果是位置的問題,那是每個擔任民進黨主席的人,都要明白的表態他是一個「反中派」,以明白的區分民進黨的「獨」,跟國民黨的「統」是有區別的,這樣才能守住最少四成支持民進黨的選票。

如果是結構的問題,那麼顯然擔任民進黨主席的人,都會受制於黨的結構,為了平衡各派系的利益,民進黨主席必須偏保守,才不會得罪各派系。畢竟,民進黨主席只是黨內的一個「盟主」,不像國民黨採取的「父權制」,什麼事情都要黨主席說了算。

從這樣的思考,也許可以理解想要打破民進黨主席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恐怕是非常難的一件事。過去毛澤東可以採取「農村包圍都市」的戰略,把蔣介石趕到台灣,民進黨也曾採取「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把在台灣的國民黨趕下台。但是對民進黨主席而言,想要利用「地方包圍黨中央」,把黨主席趕下台,其實是無濟於事,因為新任的黨主席在位置和結構上,還是會逼得他不得不採取保守的策略。

從這裡也可理解,蘇貞昌一直想要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為何計畫會從今年的9月拖到現在還沒個影子,甚至傳出未來成立後,蘇貞昌也想自己兼任主委,而不把位置讓給已經內定好的謝長廷。

這應該不是蘇貞昌的本意,應該是民進黨內有一股「反謝」的力量在從中阻撓,讓「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成立給拖了下來。畢竟,謝長廷去過大陸訪問,他本來想借用訪問大的理由逼迫蘇貞昌把「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的位置讓給他,但就是因為謝長廷有這一種想法,反而成了反謝力量大聯合,阻礙了謝長廷擔任主委的機會。

在2009年表態願意到大陸訪問的呂秀蓮,恐怕早已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她寧可選擇最晚去,也不願早去,而遭到民進黨同志的辱罵。

再看看曾經表態願意訪問大陸的蘇貞昌、蔡英文、辜寬敏,也沒有一個人真正到大陸去,所以民進黨的本質和國民黨可是有著大大的不同,國民黨人到大陸參訪,在黨內講話就有力量,但民進黨的高層若沒盤算好就輕易登陸,他的後果不是遭事後清算,就是被劃清界線,以阻絕造成民進黨員訪問大陸的旋風,這就是民進黨高層的宿命,也是相當無奈的地方。

從這裡來看,胡錦濤在中共18大的政治報告,雖然對民進黨已經採取相當大的態度轉向,但是不管他說的是「反對台獨」,或是「不主張台獨」,對民進黨來說都是一樣的,都是中共想把民進黨「獨」的旗幟給拆下來,但是「獨」已經成為民進黨的「神主牌」,民進黨主席就是要顧好這支「神主牌」,否則他就會變成民進黨共同的敵人,最後只有像許信良一樣被掃地出門。

所以,不要懷疑為何蘇貞昌會變成「保守派」,蔡英文在下台以後才會變成「溫和派」,到處鼓勵民進黨員應該和大陸多加互動,也不要懷疑謝長廷這位「親中派」為何就是坐不上「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的位置。

結構既然決定了民進黨的宿命,2016年的總統大選,三大巨頭誰最有可能出戰國民黨,當然還是最保守的蘇貞昌,蔡英文變溫和了,她再度出馬的機會也會減半,而謝長廷想都不要想,還是單純的到大陸多走走看看,也許他的心情會更愉快一些。

(本文刊登在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2.12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27582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