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6 10:05:19瀏覽802|回應1|推薦23 | |
名將研究 --- 巴頓將軍 「哈美爾堡事件﹝Hammelburg Incident﹞」初探 01 「在整個歐洲戰役期間,我知道自己沒有犯錯誤, 只除了沒有派一個裝甲戰鬥群去攻下哈美爾堡。 否則的話,對我來說, 我的作戰極為滿意。」 George S. Patton Jr. **巴頓打敗仗---「哈美爾堡事件」(Hammelburg Incident) 巴頓將軍指定的私人傳記作家Ladislas Farago在「巴頓將軍傳」(Patton : Ordeal and Triumph)的作品裡,引述巴頓評估本身對勝利的貢獻時,說過的一段話:「在整個歐洲戰役期間,我知道自己沒有犯錯誤,只除了沒有派一個裝甲戰鬥群去攻下哈美爾堡。否則的話,對我來說,我的作戰極為滿意。」1 以一位在大半個歐洲戰役期間,曾經指揮過高達四十餘萬兵力、掠地三十餘萬平方公里、解放過上百個城市、俘虜敵人數達百萬的軍團司令而言。卻為著籍籍無名的哈美爾堡;以及一支和他所曾指揮過的最高兵力相比較之下只是寥寥之數的裝甲戰鬥群,卻成為他「唯一的遺憾」,毋寧是令人感覺突兀而不可解! 上頭那段被沒頭沒腦引用過的其中一句話語---「唯一的遺憾」,就是被作家稱之為「被消音的悲劇」的「哈美爾堡事件」(Hammelburg Incident)。Ladislas Farago在「巴頓將軍傳」裡先前既沒有記述;文後也不曾評論過。令敏感人士嗅出:是不是內中有著不尋常的故事隱藏?而巴頓為著這事,在寫給夫人碧翠絲信中「我真是恨記者」(How I Hate The Press)的字裡行間又是情何以堪! 哈美爾堡!德國的一處地名,因著巴頓私人理由用兵而更得名。 Ladislas Farago在「巴頓將軍傳」裡只含糊地提到過哈美爾堡三次,總字數不超過一百個單字。 根據Charles Whiting的說法,有關「哈美爾堡事件」真相,因為巴頓指定的這位傳記作家Ladislas Farago先生,手頭保有他全部的家信,「因此很輕易地就在書中將它隱略不提」---也就是說:作者有意隱匿這事件。直到1960年代初期美國作家John Toland才在他的暢銷著作《The Last 100 Days》書中以一整章、長達十餘頁篇幅,予以揭露。2而J. Toland在文中對幾位關鍵人物護主忠誠與軍人氣節仍低迴不已。3 巴頓麾下第12軍編配的裝4師,奉命派遣兩個連的兵力(戰車連一、裝步連一),編成人數達293人(軍官11人、士官兵282人)的一支特遣隊,擔任某特別任務。4這支特遣隊隸屬裝4師B戰鬥群指揮官艾步蘭中校(Lt. Col. Creighton Abrams)5轄下裝步第10營柯亨中校(Lt. 要從剛剛才攻克美因河(Main)橋頭堡之一的阿洽芬堡(Aschaffenburg)直近的許萬海村(Schweinheim Village)附近突擊過河,再往東深入敵後五十多哩位於哈美爾堡(Hammelburg) 附近的「Oflag 13 B」(OFFIZIERSLAGER;Officer Prisoner of War Baum的特遣隊一路強打猛攻,好不容易終於攻打進入目標區,達成任務。 但返程途中遭到德軍包圍反擊,全軍覆沒。0430日,德方在收音機裏宣佈:「美軍攻擊Hammelburg的裝甲師已遭俘虜及摧毀」。6 第3軍團發佈新聞,簡報該任務,言簡意賅。 眼尖的記者們發現內有奚翹,窮追猛打,加上部隊裡的一些流言,一時令巴頓焦頭爛額。遭遇幾乎和Baum特遣隊一般---全軍覆沒。 但事情並沒有就此打住,艾森豪在 作家C. Whiting在「巴頓將軍」(PATTON)書裡指他「為私人理由」發動這場作戰。11正如那些記者般,他也認定哈美爾堡附近的「Oflag 13 B」戰俘名單中那位裝甲兵中校 --- 綽號「小B」的John Knight Waters有問題 。 John K. Waters是Beatrice Smith Patton Jr.夫婿,她於1911年3月出生,是巴頓長女 --- John K. Waters是George S. Patton Jr.女婿,1942年北非凱撒林隘道之役被俘,時任裝1師A戰鬥群副指揮官。 這事件,布萊德雷(Omar N. Bradley)在他另一部傳記「將軍生涯」《A General’s Life》宣稱他未曾被知會。也就是說當時是被矇在鼓裡,否則他一定會「嚴禁」(Forbidden)巴頓這件「率性、執意孤行」的任務,而這場「災難」也就不會發生!12 這場布萊德雷所稱的「災難」,是巴頓所難以承受的「唯一的遺憾」---如果他堅持派遣一個裝甲戰鬥群的話,戰史稱「哈美爾堡事件」(Hammelburg Incident)的這場敗仗就不會困擾他如許。 諷刺的是「哈美爾堡事件」成為「災難」的十天後,該地由裝14師戰車47營光復,這師不是巴頓的部隊。 結語
平心而論,這位24歲獷悍的上尉,根本就是一位徹頭徹尾的悲劇英雄。先前,當他臨時受命以一個作戰官身分,帶領一群七拼八湊的拼盤部隊,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去進行作戰行動(作戰軸線準備往北迴旋而不是往東)。巴頓的孫子Robert H . Patton在《The Pattons --- A Personal History of An American Family》書中平實說過,這場戰鬥「太過冒險而且又不合邏輯」。
裝IV師那位「深具慧眼」的師長W. Hoge,甚至說根本就不期望A. J. Baum能活著回來,因其始終反對這次行動。但A. J. Baum不在乎,為著只是長官交代而已。臨行前還撂句俏皮話:「想要用這種方式趕我走,門都沒有。」更也許,他連到那裡去真正幹些什麼都不清楚!否則,巴頓那位貼身保鏢A. C. Stiller少校,平白插隊進來成了「監軍」,在指揮倫理上說不過去!也難怪A. J. Baum感覺得有些不自在,A. C. Stiller搬一句「找樂子」江湖話,拉近了彼此距離,A. J. Baum其後甚至還邀請A. C. Stiller共乘吉普車,兩人和一堆兄弟展開驚心動魄亡命冒險之戰。
Baum特遣隊這場「太過冒險而且又不合邏輯」的戰鬥,在個個能征慣戰的戰場老兵一路強打猛攻之下,搞得德軍守備部隊一時方寸大亂莫知所從。但不久之後也就摸清門道,開始有秩序地展開圍剿行動。表現出德軍雖處戰爭末期,仍然有著敗而不潰的訓練有素與韌性。
特遣隊任務達成,返防途中被德軍優勢兵力圍殲。
終其一生,A. C. Stiller始終不曾對這事件真相透露過支字片語。John Toland在《旭日(The Rising Sun)》書中,暗示此事件係在戰後20年,由William Hoge及Creighton Abrams二人所透露。
1981年Richard Baron Maj. Abe Baum Richard Goldhurst 具名 由紐約 "A BERKLEY BOOK"出版了The Untolled Story of PATTON Secret Mission 書中總算講了些實情 作者其中之一的 M. ABE BAUM 就是那位悲劇英雄
巴頓的參謀長Maj. Gen. Hobart Gay和Maj. Alexander C . Stiller一樣,口風甚緊。C. FitzGibbon認為巴頓「不誠實」作風,甚至「滲入到他的部隊裡」。
而William Hoge所說的話在不同傳記當中有著完全相反的矛盾說法。Dr. Lewis Sorley所撰寫Gen. Ceighton W. Abrams Jr. 傳記記載William Hoge否認說過「派遣一支小部隊」的建議;Stephen E. Ambrose在1997年出版的《Citizen Soldiers》書中描寫其對巴頓說「此舉不具軍事意義,徒然浪費美國人命」。(按:Stephen E. Ambrose是當下暢銷書《Band of Brothers》作者,並改編成影集。)
John K. Waters在晚年年曾經寫信給Herndon Inge,Jr.,略謂其岳父巴頓將軍在派出「Baum特遣隊」進行解救美籍戰俘任務時,並不知道他在「Oflag XIII B」!
註釋及參考書導覽 1. Ladislas Farago,巴頓將軍傳(Patton : Ordeal and Triumph),黃文範譯(台南:大行出版社,民國73年8月,四版),頁810。 2. C. Whiting,巴頓將軍(Patton),劉馨豪等譯(台北:星光出版社,民國84年7月),頁153。這書有兩個版本,其一如上述。另一則出版得較早,見Charles Whiting ,巴頓將軍(Patton),朱大明譯(台北:大明王氏出版社,民國65年5月)。這書譯筆較生澀,好像轉譯自日文版。 但C. Whiting此說有待商榷,蓋J. Toland的《The Last 100 Days》一書出版日期為1966年。而Martin Blumenson在《Masters of the Art of Command》書中所收錄的“Baum”一文,係1963年發表於「裝甲兵雜誌」,在時序上似乎比J. Toland的文章早了好多年。此外,C. Whiting另外也出版過一本名為《Forty Eight Hours to Hammelberg》的書,確實內容不詳,蓋國內未能得見該書,判斷應在二者之後。英國籍的C. Whiting,在一些相關著作中,在對二戰時期的美國以及巴頓的描寫上,有許多地方甚為偏頗牽強。 3. John Toland, The Last 100 Days(N. Y. : Bantan Books Inc., 1965),p. 299。這書,國內有翻譯版。見John Toland, 希特勒的悲慘結局(The Last 100 Days),朱嘉賓譯(台北:黎明書局,民國71年5月,二版)。 4. George S. Patton Jr., War As I Knew It(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 1995),p. 275。這說法似乎有好幾個版本,前者是巴頓本人的「原裝」說法。另據原書附註的Col.Paul D.Harkins說法是:「特遣隊由一個連的戰車和一個裝步連的兵力所組成,計軍官11員、士兵282員。」See Op.Cit., p.279。但據Martin Blumenson在《Masters of the Art of Command》書中指稱「確實人數是307人,以及54輛車」。See Martin Blumenson & James L. Stokesbury, Masters of the Art of Comman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 1975), p.69。Martin Blumenson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系,在1945年初進入巴頓軍團任史政官。 John Toland在《The Last 100 Days》也採取同樣數據。只是在裝備方面描述得比較詳盡---10輛中戰車、6輛輕戰車、3門 5. 時任B戰鬥群指揮官的艾步蘭中校(Lt. Col. Creighton W. Abrams),後來成為一位傑出的裝甲部隊將領,美國陸軍現役的M1主力戰車便是以他為名,作為記念。艾氏於1974年在陸軍參謀長任內去逝。見John I. Alger & Thomas E. Griess,軍事藝術的定義與準則(Definitions And Doctrine of the Military Art),張德行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84年8月),頁349 。 6. George S. Patton Jr., Op.Cit., p.279。 7. Omar N. Bradley., A General’s Life(N. Y. : Gulf & Western Co., 1983),p.415。布萊德雷也許並不知道,艾森豪在 8. Harry Butcher, My Three Years with Eisenhower(N. Y. : Simon & Schuster , 1946),p.803。 9. 巴頓對這位昔日摯友,為了政治野心,處處惺惺作態而痛心疾首。見Ladislas Farago,巴頓將軍傳,頁627。C. Whiting則稱Eisenhower是受「總統虫」作祟。見C. Whiting,頁???。 10. C. Whiting,頁162。另Martin Blumenson 在《Patton: The Man Behind The Legend》書中記述艾森豪在巴頓「打耳光」(The Slapping Incident)事件後,由於「性格上缺陷,艾森豪決定使巴頓就到軍團司令為止,不再高昇」。See Martin Blumenson , Patton : The Man Behind The Legend ( N. Y. : Berkley Publishing CO.,1987 ),p. 213。 11. C. Whiting, Op. Cit., p.162。 12. Omar N. Bradley, Op. Cit., p.415。
|
|
( 創作|武俠奇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