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懸命」其實是日文,用日文發音,ishokeme,意思是做事很認真、態度很執著;很認真地跑步,可以用一生懸命形容,很認真地工作,當然也是一生懸命。 台灣製造業的拼搏精神,也是一種一生懸命的群體行為,一生懸命有濃濃的做苦工的涵義,走上一生懸命這條路,是個性使然呢?命中註定呢?還是環境所逼呢?都是也都不是,但最明顯不過的是,老闆的錯誤決策必然導致一生懸命的苦命悲情,讓底下的人疲於奔命。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浩瀚管理篇章中的某個角落,曾說過類似細面的話," 組織必須是績效導向,而不是苦勞導向"。老闆做決策,底下的人執行,上一層的老闆做上一層的決策,愈上層的決策,影響愈大愈深遠,高層一個錯誤的策略,會害得下面的人日子過得苦哈哈地!
我們二百萬製造大軍、五十萬大陸台幹,其中有多少比例是屬於一生懸命型的呢?一生懸命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生活形態,態度是人對生命所擺出的姿勢。
事實上,整個製造業就是一種一生懸命型的產業,業績是拼出來的,利潤是擠出來的,績效是榨出來的,產品是趕出來的,「拼擠榨趕」是形容製造業最貼切不過的四字真言,那麼,只有台灣的製造業這麼苦嗎?不,所有製造業都一樣,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認為工人無祖國了,在他的時代,製造業必須「拼擠榨趕」,就如同今天台灣在大陸的製造業一樣。
一生懸命變成一種崇高的美德,如貞節牌坊一樣,被讚揚、被期許、被扭曲到讓人想斬斷自己的右手,忘掉用左手走上一生懸命這條路是一種不得已,是一種困境求脫的無奈。
一生懸命的特徵是悶著頭苦幹,這類型的人較少做哲學層次的思考,哲學是玄之又玄的說法,所謂缺乏哲學層次的思考,指的是較少問「為什麼?」,「有什麼意義?」之類問題的意思,順著潮流走,缺乏挑戰傳統的創意,缺乏挑戰命運的勇氣,最終就會走上一生懸命方能稍可糊口的地步。
台灣製造業何時走向創新,走出自己的風格,帶領潮流,才有機會走出一生懸命的無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