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3 19:24:36瀏覽287|回應4|推薦50 | |
晚餐後,兒子走近我身邊跟我說:“媽媽,我門牙蛀牙了。”仔細看兒子門牙,確實有明顯的凹點,我說: “平常提醒你要認真刷牙,就是不聽話!明天要去給牙醫看看。” “我就知道你會唸我,我忍了好幾天的不舒服,終於鼓起勇氣跟你說,結果還是被你唸。”兒子皺著眉頭一臉的委屈,失望的走回他的書房去。 這孩子心思細膩,平時想的就多,沒料到他居然忍住十分難受的牙痛,猶豫了好幾天才來找我;或許該檢討自己表達關心的方式和語氣,同時也希望他有更好的挫折忍受力。幸好不久他又折回來繼續跟我討論: “媽,我知道為什麼會蛀牙,可能跟愛吃零食有關係。” “有可能,那以後就少吃點零食,勤快點刷牙。”接著我又補充說: “另外我建議你,下次打算跟我討論事情之前,可以一併想想可能的結果——你知道我聽完你的話以後,一定會關心的唸上幾句,不過,就像剛才一樣不會超過五句的,不是嗎?當一切事情的發生都在你的預料之中時,就不會太難過了。”兒子聽完我的話,嘴角微揚,詭異的笑著,他可能認為我在教他做阿Q吧! 許多事事前的猶豫和擔心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往往勝過事件發生當下的衝擊,只要跳脫或轉移當事人的情緒波動,心理的傷害就可大大減輕,這也是面對挫折時心理調適的方法之一。 所謂事出有因,從事件結果可追溯原因,某些作為也必然有一定的結果;假如我從這層因果關係去思維,料到兒子對刷牙總是敷衍了事,早晚會牙疼蛀牙的,自己未雨綢繆,早做心理準備,事情發生如預期就不會一味指责與抱怨,而是先關心他、安慰他,再做下一步的指示。原來平凡的親子互動中也能學習一份超然的智慧。 孩子害怕我的“嘮叨”就像自己也曾經嫌母親的嘮叨,如今失去語言功能的她連要完整表達一個語辭都是一件難事,反而懷念起以前的叨叨絮絮,……。現在才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毎句嘮叨都是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與不捨,親子間是如此,夫妻間也是如此。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