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二章: 生命的小插曲---(二個故事)
2009/06/01 19:07:12瀏覽265|回應0|推薦1


 
第二章:  生命的小插曲---(三個故事) 


生活實例 ....案例(一)工作中「設定」的小插曲

       我在工作崗位上,不只一次的碰到客人告訴我說:「在公家單位我沒有看到過像你一樣|一天到晚都是那麼開心的人。」(我心裏知道,在私人企業,如果自己是老闆,工作愈多,錢就賺越多,自己當然愈高興!但是在公家單位裏不管你做多、做少,領的薪水都是一樣,而且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但是我告訴他們:「上班一天八小時是賺錢,這是老闆給你的薪水,多和少是由老闆決定。而工作一天八小時快樂不快樂是你自己給自己的,誰也不能剝奪一絲一毫。快樂過一天也是一天,痛苦過一天也是一天。而她卻說:「這很難懂!」
        於是我又舉了個例說明:『你只要想成我上班是去賺錢,也是去賺快樂,而不是想成上班只是去賺錢!快樂是要另外做的一件事,因為你如果把快樂和工作與賺錢分開來看。甚至把快樂和工作、賺錢歸納在反方向裏(即背道而馳)。那麼快樂和賺錢兩者便永遠不能同時並得。相反的只要你內心把上班等於「快樂」+「賺錢」。(快樂+賺錢=上班)那麼,工作之時,不只錢賺到了,快樂也賺到了。』
        她笑了起來說:「我知道了!」「謝謝你!我先走了!」。由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件事本身沒有對與錯。好與壞全看自己當時設定為何?例如一碗白飯,在富貴人家眼前是不易引起太大的食慾,因為三餐己習慣有魚有肉的搭配,不會太強烈的感受到白飯的滋味,但是以一個非洲饑荒裏的人或一個窮困而三餐不繼的人來說,白飯一碗卻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白飯本身沒有好壞,富人覺得它平常無味,饑窮的人卻覺得它好吃,這全在於「設定好吃」的高低而已。東西愈高級而精緻,好吃的定義也就愈定愈高,根本不在食物本身的差異。若能把標準設定在最低點,那麼清淡青菜吃來也甘甜而令人開胃。
       「圓環美食」是台北市有名的地方,頂盛時期由台北橋一直到後火車站都是人潮擁擠的街道,走都快走不過去。從小我就吃那些有名可口的小吃長大,到了我十八歲時卻常常從頭走到尾,又折回來,(只為不知道想吃那一家、那一種口味),每一種口味都已經引不起我的胃口,因為講究美食的我,已把美食的定義設定的很高,到最後只能回家自行料理一道自認新奇又美味的餐食,(可是往往卻是一、二小時後的事了。)如今回想起來覺得非常不切實際,因為無非是一頓溫飽而已,卻浪費了我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
        「新、奇、巧」的食物一般都會引人垂涎,因為沒有經驗去預設標準,無從比較,也因此我們會先設定為好吃|而結果卻常常使人失望;原因在於每個人都有一個高標準放在那裏比較,甚至人人各有不同。以體質來說,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合於一種口味,五分之四的人是不合味的。一個有好胃口的人,通常不會設定想吃的食物,「什麼都吃,什麼都不設定」是飲食好吃的祕訣!所以不管是多麼好吃的食物,都有人不愛吃;而不管
是多麼難吃的食物,也都有人去吃。(否則!就賣不下去了!)由此可知世間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可設定。 


案例(二)「習慣」的小插曲


        有位男同事在公眾窗口服務,他長得眉清目秀,說話斯文有禮,而且大學畢業。照說應該是頗得人緣。可是事實卻相反|時常被公眾投訴舉發服務「態度不佳」!為什麼呢?因為他拿執據給公眾時,執據經常「掉落地上」!
        仔細觀察他的作業流程,並無意將執據往地上丟,反而是很有禮貌的想將執據交予公眾手中,但因愈被投訴,他拿執據時愈是緊張而不穩;愈怕掉落地上,愈是飛落到地上!為什麼?因為他不想放在桌面,覺得這樣對公眾沒禮貌,所以執意將執據拿到公眾手上,只是公眾尚未接手,他便放手了。而紙張卻是在愈平的時侯,由於「無著力點」的原理愈容易飄盪,而且方向不定。因此飛到地上的結果,造成了彼此的誤解!從這裏我們不難發現雖然用心想做好一件事,但是方法不對,總是吃力又不討好。
        有趣的是「人的習慣」在無法察覺「環境的不合適」下,一般是不會去做太大的改變。而且在習以為常的潛意識下,也會毫不知覺的重覆動作;甚至以為問題不大,而不願意去做改變;或者是「忽略他人的感受」,而不知不覺中已傷害到他人。這都是習慣以「自我思考模式」做基礎來處理世事,而在無意識中造成彼此的問題,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平白增添了人與人之間的困擾。而這些問題都是可以改善的,只要用心
察覺,就會找到問題所在。
        這例子是說明一個道理,一個「習以為常」的習慣;在某一環境之下,這種習慣並沒問題,可是在另一個不同的環境之下,卻是問題不斷。以前例來說,如果櫃檯低一點,又無玻璃鏡片擋住的話,那手就很容易伸長與客人接觸,也能接住執據。但若是櫃檯太高又被玻璃擋住,手便無法伸太長;而當客人又沒有馬上接手的話,當然紙張會憑空飛落下去。抓也抓
不到的!習慣的形成有三個要件,

一、重覆的動作。

二、相關的需求。

、相同的環境,

       如果三個條件都全部具備,那這一行為才會有成為習慣的必要。若是有「動作」沒「環境」、或有「環境」沒「動作」、或有「動作」而沒有「需求」,就不會成為一種習慣。由於沒有「環境」,就會造成不適應;沒有「動作」就叫幻想,沒有「需求」就叫白費氣力;但是這三個條件,我們卻很難掌握。環境是永遠在變、需求也是永遠在變,動作呢?看我們每一次簽名也不盡相同,如果說動作能永遠相同,那奧運國手「精英之精英」就不會有失手的時候了。
       所以說想適應時時在變的「環境」、時時在變的「身體」、時時在變的「心」;最好是不要養成習慣。
        我們常常以為相同習慣可以應付相同環境,如前例案例 中的男主角,環境中的「一點點改變」便會影響到後果,若沒有仔細觀察,就會吃了虧。所以我們最好是時時刻刻都能培養嶄新的心情,就會有嶄新的結果。新的結果就是突破,一個國手級選手若是把每次次比賽都當成一種習慣來練習,是永遠不會突破記錄的。
        新的結果未嘗不好,只在你對它的了解,事與物本身並無「好與壞」和「對與錯」,有的只是你如何解讀及看待。
        再舉茶杯為例:木製茶杯「質輕」;金屬製茶杯「耐用」,磁製茶杯「好洗」,塑膠製茶杯「便宜」,每一種材質都具有它的獨特「屬性」和「優點」,只要用對環境和用對時機而已。一位「沈默寡言的老師」或是一位「多話的工人」,都是在環境動作需求中用錯了習慣,結果一定是不好。
        西方人「吻頰」的見面禮,拿來東方依樣劃葫蘆,必然掀起大波。人類的文化就是「習俗」,因時因地都不同,所以各地文化會有不同。不能全用一套方法去做,古人才叫我們要「入境隨俗」,隨俗就是更改習慣,改了習慣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9b052000&aid=288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