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中篇(上)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
2009/03/17 06:13:31瀏覽4023|回應0|推薦10
第二篇我們來探討令世界關注的“中國威脅論”生成原因及中國大陸富強的秘密。

台灣人非常反感中國大陸的一黨專政和共產主義,覺得台灣的自由市場經濟優越無比,是正義的一方。比起中國大陸,台灣人還是比較喜歡日本,覺得日本既進步又有禮貌,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連釣魚臺都考慮當成禮物送給日本。那麼我們就從自由市場經濟的角度回顧一下近代中日兩國的歷史,順便看看後來的中國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的道路,而這一切和現在的中國經濟又有什麼關係?“中國威脅論”從何而來?中國大陸為什麼富強?

今天的臺日關係和釣魚臺問題是甲午戰爭所留下的直接遺產,戰爭的結果使近代中國國運急轉直下。這場戰爭對中日兩國意義非比尋常,因為這是兩國在開展各自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衝突,等於是兩國工業革命成果的一次總驗收。日本勝利的結果,使日本躋身為東亞列強。沒有甲午戰爭的勝利作為基礎,日本不可能有信心發動日俄戰爭,更不可能成為東亞霸主,發動後來的“大東亞戰爭”。失敗的中國在戰後加速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半殖民地化的命運,更猛烈的內部矛盾隨後爆發出來,“庚子拳亂”可以看成是中國民間一次尋求自強的嘗試,但錯誤的開始和錯誤的方法,使中國必須償付有史以來最大的賠款,間接導致了清朝的覆亡。從1930年代開始連續15年的日本大規模侵略戰爭中,中國遭受無比慘烈和駭人聽聞的姦殺搶掠,直到抗戰勝利為止。這期間死於非命和家破人亡的中國人又何止數千萬?

首篇文章我們知道工業革命時代就是鐵的時代,鋼鐵工業的強大程度決定了戰爭潛能。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日兩國工業革命成果的不同?我們必須回顧中日兩國的大煉鋼運動同時做個比較,才能找到答案。

台灣人喜歡日本,所以我們先看日本。

當日本的佐賀藩從長崎的荷蘭人那裏聽到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消息後,給當地武士的心底產生了巨大震撼,中國這個巨人竟然被西歐打敗了!他們的反應是必須擴張軍備,因為下一個可能是日本!1842 年,佐賀藩按照荷蘭文的《Liege砲兵工廠的大砲鑄造法》的日文譯本建設了鑄砲用的熔鐵爐-反射爐。受佐賀的影響,首先是同在九州島的薩摩,接著是水戶也建設反射爐,然後擴及到長州、岡山等藩,最後全日本各藩國都投入大砲鑄造運動,這是日本的第一次大煉鋼。這場大煉鋼運動的本質原因是出於備戰考慮:鄰藩有大砲,如果自己還只顧賺錢,哪天要是彼此間發生矛盾爭執,錢只會是屬於有大砲的,所以你造我造大家造。

武士們對建造巨大建築所需的基礎和強度知識一無所知,反正按圖施工就是了。武士們組織日本社會的各類傳統工匠強行土法煉鐵,直接建設熔鐵反射爐,然後按書上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爐,目的只是熔鐵鑄砲。武士們違背科學規律強行推動煉鐵的結果:薩摩藩的反射爐基礎不牢,爐體逐漸傾斜後解體;水戶藩的反射爐煙囪則被颱風吹倒;只有佐賀藩稍有突破,開始正規實驗,但為期3年7個月的16次試運行全部以失敗告終。即使如此,武士們還是不後退更不信邪,抱持著“如果做就能成”的態度繼續干下去。

在武士們開展鑄砲運動的同時,日本的蘭學家們也正密切關注各藩的鑄砲進展。對佐賀藩遇到的困難,他們認為使用傳統反射爐製造的鐵溶解困難,就算成功溶解鐵礦石也無法製造優質大砲,用高爐從礦石煉鐵是更好的選擇。另一方面,面對出現越來越多的技術難題,佐賀藩認為必須深入和系統的研究鑄砲業,於1852 年成立“精煉方”,負責研究冶金、鑄造、蒸汽機、蒸汽船,並聘請大量外藩人員,它相當於日本近代最早的工業技術研究所。這些研究和事業需要的資金龐大,即使富裕的藩國籌集資金也非常困難,各藩國在鑄砲運動中開始意識到破除行政疆界隔閡及整合全國資源的必要性,從而為將來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行動邁出第一步。

任何角落總有貧富差異。看著富裕藩國的大舉煉鐵,貧困藩國除了如熱鍋螞蟻般干著急外,只能另想辦法。錢少只好勤動腦,畢竟天道酬勤。日本東北的南部藩總算找到了商人出資,聘請大島高任擔任技術指導建設制鐵高爐。這個根據荷蘭書示意圖,爐高20 英尺,按照日本土法建造的“大島型”高爐,於1858年12月制鐵成功。大島型高爐對日本來說是革命性的技術突破,用水車送風,木炭消耗為傳統反射爐制鐵的 1/3,而且是半永久的制鐵爐,不像傳統反射爐需要廢棄。但大島型高爐仍然有缺點,它的風箱送的是冷風,煉鐵單位消耗燃料多,爐溫低,不容易維持鐵的熔融狀態,只能連續運行4-5天。大島型高爐的意義是為後來明治維新建設的國營釜石制鐵所提供技術和人才準備。1880年,佔日本全國預算龐大比例的國營釜石制鐵所竣工,採用全套進口設備,此廠原是為兵工廠預備的,可惜當時日本負擔不起焦炭煉鐵,又因為當地木炭短缺,進口設備水土不服,與當地鐵礦石不能良好配合,很快便關廠。當時的日本非常貧窮,因此關廠是個財政災難,日本的第二次大煉鋼以經濟倒退10年作收場,但武士們不氣餒,打算繼續干下去……

大島型高爐生產出的是白口鐵,而兵工廠需要灰口鐵。灰口鐵中的碳是以遊離態的石墨微結晶形態出現,在切削加工時,石墨可以作為潤滑劑,可以作為機械加工的鐵。白口鐵則質地堅硬不易生鏽,適合傳統鍋具和刀具市場。在給大島型高爐加裝熱風爐以提高爐溫後,大島型高爐也開始能生產灰口鐵,被稱為釜石鐵,但釜石鐵還是過於堅硬不適合機械加工。

從成本角度看,等重量釜石鐵的價格是進口鐵的2.3倍,兵工廠卻依然是釜石鐵的忠實客戶,為什麼?因為釜石鐵的老闆有極強的政治背景。這種交易無視自由市場經濟而且浪費稅金,可制鐵所因為有這個鐵飯碗才能穩定發展。第三次大煉鋼算成功一半,武士們繼續干下去。

從技術角度看,焦炭比木炭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煉焦過程中產生的可燃氣體可以做高爐燃料,可惜日本還是負擔不起。技術的改良持續進行。經過科學計算,大高爐焦炭消耗率低,焦炭的火力足,總成本還是划算。為了適應解決鐵礦中的高硫問題,在煉制過程中多添加石灰石就能解決。更重要的是,原先國營釜石制鐵所的進口大高爐還很完好,改造一下就能用焦炭煉鐵。武士們用雙手應驗了“如果做就能成”這句話。日本不但“能夠”, 還“知道”如何生產全套制鐵設備,第四次大煉鋼完全成功!

這裏有個大問題。研究煉鋼吃力不討好,從西方買鋼鐵就好,何必自己費心制鐵煉鋼?用比較優勢拿絲綢去換西方鋼鐵不好嗎?買進口設備煉鋼不也可以?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租列強的船運輸部隊,這時列強為自個兒的利益拒絕日本,日本連軍隊都出不了海。在透視“列強行為準則”的真面目後,日本下定決心要自立自強的把工業革命干到底。從制鐵的土產高爐開始,最後全面使用先進的焦炭煉鐵技術,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和技術人才,武士們明白這個道理能應用到所有產業,於是“殖產興業”帶動了日本全面發展,造船廠、兵工廠、鐵路、紡織,它們都得到大量政府補貼,根本沒有自由市場經濟。

中國講求有效率的自由市場經濟,“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速度至上,阿斯本艦隊就這麼從英國開到中國,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沒得到。日本是武士當家,中國當家的文士們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叛亂中明白列強的實力非比尋常,心動不如馬上行動: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65年李鴻章創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67年崇厚創辦軍火機器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數年間現代兵工廠在中國可算遍地開花,這些官辦工廠在違反自由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隆重成立,按理強兵富國指日可待,怎麼到後來連蕞爾小國的日本都打不贏?

中國史書追究原因說中國封建制度腐敗是最大原因。在日本上下大建鐵路的當下,中國第一條鐵路因為官民反對而拆除,問題是最後拍板定案的皇室正是極權的典型,怎麼這時會從善如流的照章辦理?原來中國要尊重自由市場經濟規律。當年清朝官辦的兵工廠造船廠進口材料和機器,為累積技術儲備還願意提高工資吸引人才,甚至海關的稅銀都投入了,決心可謂無比堅定。但尊重市場機制的大臣們上書“糜費過重”、“與民爭利”、“性能不如洋貨”,“極權的清朝”體恤民意而且從善如流,反正節省銀子的事情辦起來大家都滿意,官員還有機會中飽私囊。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除非有利可圖,誰肯去研究制鐵?就算某人成立制鐵廠,沒有政治背景的鐵飯碗合約也根本不可能活下去,這就是漢陽鐵廠遲至1890年才竣工的經濟背景。“禦外侮”是場面話,“挽利權”是真心話,只因為“進口鐵”導致“龐大的貿易逆差”。日本武士們知道鐵礦石和制鐵設備相互配套的重要性,透過牡丹社事件明白“列強的定義”,無視自由市場經濟堅定貫徹獨立自主,並用堅持補貼建立了配套的造船廠兵工廠;中國文士們認為有進口設備就能大煉鋼鐵,阿斯本艦隊事件純粹是獨立事件,堅定自由市場經濟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造船廠兵工廠要和舶來品公開競爭,政府補貼絕對不合理。

清朝祖訓是“永不加賦”。英國國王要白紙黑字的大憲章才能自律,清朝皇室有先祖訓示的家規就能貫徹,中國人憑什麼覺得英國政治體制月亮比較圓?所以就算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蓋頤和園也只能“挪用海軍預算”,不能加稅。頤和園好比今天的豪宅,可以被視為房地產行業。頤和園的雕梁畫棟好處是非常多的,不但能提升中國工匠的技術水平,促進產業陞級,徹底發揮清朝的貿易比較優勢,還能多賺點西洋白銀。至於費錢的軍工產業要耐心等待資本累積,擾亂社會秩序的鐵路更要仔細評估。反正GDP看起來都差不多,拼經濟也確實看到成效,皇室完全有本錢信心充足的去開創光明前途。從這裏我們能確定清朝是開明科學的,以民為主,當然也是民主的。

機會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海戰方面,威震亞洲的北洋海軍在“鎮遠”、“定遠”的帶領下實際上跟日本艦隊打個平手,但龜縮在港中的北洋海軍最後被海陸夾攻毀滅。陸戰方面,清軍初期大量殺傷日軍,但租來的運兵船在海上被擊沉後,加上缺乏海軍切斷日軍後續兵力,清軍一直潰退到鴨綠江,最後戰敗。馬關條約除了失去琉球台灣外,相當於日本10年全國預算的兩億兩白銀就這麼丟了,而且埋下今日台灣問題的種子,接著發生在清朝的骨牌效應人盡皆知。

清朝為什麼失敗?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文士們自作自受。遵行“自由市場經濟原則”就沒必要建立制鐵廠,用“比較優勢”換取舶來品即可,所以也無法解決造船廠兵工廠原料昂貴的問題,然後發現耗費太重,又不願意政府補貼,只能想辦法減產關廠。等到1890年必須趕忙建立漢陽鐵廠的時候,發生鐵礦石和進口制鐵設備不配套的問題,生產停頓,還是不願意政府補貼,大規模的建設鐵路短時間內就更沒可能。在沒法降低陸運成本的前提下,整合國內區域市場和降低原料運輸成本純粹是空談,工業循環體系當然從缺,工業技術當然是零,整個國家還是大刀和弓箭的農業時代,而且還是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1894年的清朝就是用這種真實的社會經濟體制,去面對影響今後五十年中華民族命運的甲午戰爭。

黃海海戰中的北洋海軍呈現訓練不足是合理的,沒有制鐵廠生產原料,兵工廠成本太高,彈藥儲備當然只能靠舶來品,扣除備戰彈藥,平時自然無法進行高強度海戰砲擊訓練,一旦碰上高強度的黃海海戰就會越打越弱,因為北洋海軍無法修復所屬艦隊。剩下的戰術選擇只能用“艦隊存在”伺機打擊日軍的補給艦隊,期望降低日本陸軍在朝鮮的戰力,減緩入朝的清朝陸軍的正面壓力,所以李鴻章下令“保船制敵”在戰場指揮上是完全明智的,中國史書還說他迂腐!?日本明白北洋艦隊存在的威脅和影響後,用海陸聯合強攻威海軍港,北洋海軍只能背水一戰,最後壯烈覆滅。由於清朝不造船,也自然無法組織大規模的民用支援艦隊支援入朝作戰的陸軍,只能找列強租船,等北洋海軍被海陸夾攻消滅後,就更不可能再租到船支援入朝的清軍。清朝陸軍的大退卻實際是缺乏補給的表現,無法補充兵員、彈藥、糧食,東北也沒有建設鐵路供軍隊迅速集中兵力,清軍在高烈度的消耗作戰下能不退卻嗎?

日本為什麼勝利?當時的國會議員想通過民生法案的結果是被警察驅逐出場,然後強硬派單獨表決通過備戰型經濟決議。當民生法案被迫通過後,政府的選擇是直接解散國會,讓議員回家吃自己。日本當時的稅率實際達到了五公五民甚至更高,而且投入全國財政資源的60%讓軍工產業有鐵飯碗活下去,還不計一切代價的建兵工廠、造船廠、鐵路,軍隊進行“月月水火木金金”(週日視同週一;週六視同週五,亦即每日訓練)的訓練,甚至國內引發暴動也毫不考慮的武力鎮壓。高烈度的黃海海戰開始後,煉焦廠加班煉焦、制鐵廠加班制鐵、兵工廠加班增產械彈、造船廠加班修船,以這些近代工業為軸心,工業永動機的威力開始體現出來,這種現代戰爭的補給系統最後消滅了北洋海軍,更是日本陸軍逼近中國東北的原動力。日本付出一切努力堅持到戰爭結束後,成果是拿回兩億白銀來緩解國內經濟危機;打開清朝的市場;獲得台灣和朝鮮做未來的市場和原料補充。反觀中國,永不加賦的民主皇室決定緩建與民爭利的鐵路,天道酬勤在此偏向日本明治維新,清朝自強運動贏了才是怪事。

為什麼自由市場經濟無法建立工業革命的軍工鋼鐵產業?因為它們在初期絕對是慘賠的。

英法美三國能順利推動工業化的原因是他們可以有外部補充,用剝削非洲美洲大陸的資源做慘賠的本錢。首篇我們看到歐美的工業化動力來自骯髒的販賣奴隸和三角貿易促成資本積累,然後陞級的軍事武力提升對此種三角貿易的壟斷能力,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爭奪海上霸王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只有霸主才能吃肉,其他國家只能喝湯。德國幸運搭上第一次工業化的末班車,用傲人的80%國民識字率和高效的教育體系趕上英法。工業化出現的社會緊張在德國同樣出現,重點傾斜工業的結果是高度軍事化。舉世聞名的德國參謀本部是蒂森克虜伯為首的德國軍工產業最大客戶和支持者。普法戰爭後的50億法郎賠款不但救了德國經濟,還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兩個煤鐵礦區,更加提高德國工業永動機的潛力。

列強在完成第二次工業化後開始走上全球擴張殖民的道路,它們的工業永動機比第一次工業革命需要更多原料和更大市場,任何國家如果打算靠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累積工業化資本的嘗試都會是徒勞無功。列強首先會要求未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開放港口,同意通商和船只補給,識相的國家會同意,不識相的會被狂轟濫炸到同意為止,然後列強會用自身大批量生產的紡織品和工業品(火柴、鐘表、肥皂、軍火等)傾銷,這只是地獄的開始。中日可算特例,中國可以靠茶葉、陶瓷、工藝品大量換取歐美白銀,日本則可以靠少量絲綢。中日對列強的貿易初期是公平、平等、自由的,但陰狠的列強隨時能用軍力掀桌子逼你玩它自己佔便宜的貿易。果不其然,列強用鴉片“平衡貿易逆差”,中國被逼查禁煙毒,迎來的立刻是軍事侵略的狂轟濫炸。真金白銀、各種原料、當地市場永遠是讓列強最興奮的戰利品。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oyager_ho&aid=25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