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中篇(下)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
2009/03/17 06:07:38瀏覽4472|回應4|推薦8
鴉片戰爭的戰敗證明沒有軍力做後盾,就算在商業領域籌集到資本也遲早會被搶掠。中日開始工業化的時候,連德國的條件都不具備,加上歐美國家此刻在全世界開展全方位侵略,因此這個時期籌集工業化資本所剩下的唯一途徑是更完全的國家集權和經濟補貼!起步更晚的中日兩國更不可能找到除了自力更生以外的第二條路,不止如此,兩國還必須完成“鐵的國產化工業生產”才能穩固跨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鋼鐵兩個門檻。日本和清朝各自的兵工廠造船廠為這個時期的工業化難度和工業化失敗結果做出最好的正反例證。中國堅持自由市場經濟,不補貼制鐵造船兵工各廠,不堅持採用國產武器,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技術儲備,也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工業永動機,對其他產業如紡織和機械工具等旁支產業的提攜作用也就無從談起。隨著列強進一步發展,面對來自更強大工業永動機所支持的列強軍事挑戰,中國下場只能屢戰屢敗,喪權辱國,很快的清朝歷史就此寫下句號。

籌集資本的方式需要相對適應的政治體制。如果英國算列強中最民主的,稍後發展的法國比英國更極權,德國比法國更極權,因為這是籌集和分配資源的必要手段,由於德國本身是一個強調秩序的國家,並沒有對市井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對已經稀缺資本的中日兩國來說,民主體制根本是雪上加霜的死胡同,要開展工業化只能用更專制集權的方式。明治維新對應了工業化的時代要求,自強運動卻沿用古老的民主合議制舊瓶裝新酒。同樣是煉鐵辦廠,日本武士們貫徹始終,中國文士們瞻前顧後;拿刀的武士們用軍事暴力解決政治矛盾,拿筆的文士們用奏折論戰選擇經濟優先,結果甲午戰爭後日本經濟步步高升,中國經濟垂直掉落。

籌集資本的另一個商業途徑是土地改革,引導資本投入工業發展。不過這觸及中國社會精英的利益,跟抄家的意義一樣,是人人聞之色變的做法。諷刺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因為農民經濟問題而引起,中國歷史一直在一個長期和平,但每隔300年一次的全國性暴動週期中循環。小說“賽金花”寫實的表現了農業社會中大地主的社會經濟影響力。假使有個開明而且科學的地主投入研究煉鐵,也出資成立煉焦廠,開始點火制鐵,就算有條件再好的當地傳統農具和鍋具市場也無法消化這些鐵,所以他最後只能破產,煉鐵效率越好,越符合自由市場經濟定律,多勞多得,他破產也越快。如果他再賭一把,建設與民爭利的鐵路,他得擔心搶了漕運的工作或者被信仰風水的群眾破壞,最好的下場是政府出錢把他的鐵路買回來。開展鐵的貿易也不行,因為被列強們壟斷托拉斯,他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打敗全體西方鋼鐵工業。他只能當個洋翻譯或是幫洋人買賣物資的生意人,這是當時賺錢的上上策。

問題是從國家角度來看,這根本無法完成工業化,不採取手段壓縮大地主也無力把農業勞動力引導轉移到工業部門,不確保私有化就無法順利推動土地改革,不土地改革就無法解決資本和勞力短缺問題,也無法集中資源投入工業技術儲備。越晚工業化所面對的難題就越大,隨著時間推移,還需要適度推動“均勻貧困”來累積工業資本,這就是為什麼越晚開始工業化的國家,社會主義傾向越明顯,甚至是共產主義國家而且用軍事手段進行土地改革,並以軍力為後盾實行配給制。採取這些手段是被逼的,因為無法在不受列強阻撓下完成工業化,俄國就是例子。也因此西方國家非常痛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表面說它們異常邪惡,實際理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將挑戰它們的工業永動機,並且和他們爭奪原料以及市場。

列強會在世界各地安插代理人以防止對列強不利的情況出現。民國初年的各地軍閥本質上代表列強的在華利益,混戰的表面理由是統一中國,本質上是暗助列強獲得更多市場和原料。1928年國民黨完成了中國名義上的統一,還同時不知不覺的繼承了列強利益代理人身份。無論如何振奮人心的“黃金十年”拉開了序幕,一如中國傳統習慣,“路線爭議”再次出現。

1928-31年間的實業部長孔祥熙提出以“國營重工業”為主,以國防為核心的工業化計劃,但因缺乏資金支持迅速結束。繼任的陳公博提出以“私營輕工業”為主,以融入國際體系的工業化計劃,財政部長宋子文也反對建立重化學工業。他們認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好處是:活用民間資本、控制政府財政支出、國際貿易分工;認為重工業發展道路不適合當時中國的理由:缺乏重工業的熟練勞動力、重工業需要大量投資和產業整合、民間資本無法回收利潤、列強對本國重工業有大量財政補貼。欠缺上述任何一個條件,中國走上自由市場經濟道路。

中國在德軍顧問的協助下建立了現代化的陸軍師,這些部隊在抗戰初期極大的震撼日軍。抗戰中有四件事:德械師在南京失守後消失、國軍缺乏武器越戰越弱、嚴重的通貨膨脹、普遍的政府貪污。這些現象彼此有什麼關聯?

“黃金十年”的本質是以私營輕工業產品、農產品、礦產交換等值的德國軍工產品。中國實際上是虧本的,沒有化工產業提供化肥,農產品在傳統條件下的增產可以被忽略,而礦石永遠比工業品便宜,大量農產礦產出口只能換少量德國軍工產品。雖然盡職的德軍顧問幫助中國建立初級現代軍事工業,但缺乏重工業支持,進口再多的兵工廠生產機器對國軍武裝還是杯水車薪,甚至連機槍、步槍、子彈這三種需求都無法滿足。德軍機槍射擊時用金屬鏈條供給子彈,中國卻只能用布條,因此機槍常常停止射擊,只因為中國沒有重工業。由於高級官員本身具備私營企業主的身份,自由市場經濟只是變形的官商勾結,用一切資源所生產的物資和利潤無法完全換成軍備或重工業設備。中國的戰前準備實質上只有一點銀子,搭配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骨架,指揮10萬德械師和百萬民兵跟日軍對決。當中國轉向戰時官方掌控的計劃經濟後,經濟形態變成官僚的商業壟斷,貪污自然是普遍的。日軍侵佔大面積國土和礦產資源、政府退到農產相對貧困的西南山區、缺乏化肥提升糧食產量,然後大量難民湧入,糧食短缺下的通貨膨脹成為理所當然,這一切根源於中國決定採用自由市場經濟。各種條件決定中國打敗日本的唯一策略只能是用持久戰把日本拖到戰敗為止,代價是全體中國人無比慘重的犧牲。

走輕工業道路的中國無法提供一門火砲轟擊日軍,無法提供一架飛機對抗日軍的轟炸機和軍艦,無法讓機槍順暢的射出子彈,德械師的消失只是時間早晚,最後只能讓軍人悲壯的拿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如果歷史重來一次,“黃金十年”的中國能走上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嗎?

不可能。

這個時期的工業化難度比清朝自強運動的時代更難,憑借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海軍艦隊和標準化武器大量裝備的陸軍部隊,列強已能有效率的侵略全世界任何角落,而且毫不放過任何獵物。任何國家必須完成蒸汽機和鋼鐵工業,還得另外準備足夠軍力才能“開始工業化”,最後還不一定能成功。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原因在於自身工業化程度不足,隨後的共產主義革命立即遭到列強的入侵,在自己的國土上打敗列強後才能開始工業化。蘇聯嘗到被入侵的苦果後,明白已沒有足夠時間用輕工業道路完成工業化,同時也沒有任何殖民地可以作為補充,只能直接走重工業道路。建立工業永動機的代價是高昂的,蘇聯礦產資源豐富,農業條件卻非常差,為籌集工業化資本,解放農奴,土地礦產國有,實行軍事配給制,用軍事力量強迫一切資源向重工業集中,高強度開展工業化的代價是饑荒。

1928年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做到上述工作。孔祥熙當時的想法是對的,但是國民黨本身需要各地的地主充任官員以掌控行政區域,命令他們革自己的命無疑是天方夜譚。土地不可能收歸國有,農民也就不可能解放,“二五減租”的實況是假扮農民的地主對這個行政命令陽奉陰違,最後不了了之。籌集工業化資本在私營企業的體系裏不可能完成,理由是他們認為自己賺來的錢是應該的,憑什麼因為你的一個命令就把錢投資在看不到收益的工業體系裏?除非政府給補貼!問題在於國民黨根本沒錢。中國名義上的統一意味著軍閥仍然林立,國民黨用軍力強力推動經濟上的軍事配給會變成自亂陣腳。國民黨加強軍力的唯一途徑只剩下努力創匯買武器。沒有重工業支持,自然也無法建造鐵路去提高部隊行進速度,最後被迫掘開黃河大堤以遲滯日軍進攻,結果創造了黃泛區,數百萬人民必須面對饑荒和洪災。

二戰時期的日本能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和號戰列艦,生產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零式戰鬥機,憑借的正是重工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徹底發展強壯自身骨骼的“基干產業”。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基干產業是指工業基礎產業:以鋼鐵和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第二次工業化革命早期只有煤鋼工業聯合體,隨著時間推移,原本的鋼鐵工業催生機械工業;煉焦工業催生石油化工和更多種的化工產業。新增電子工業,例如海戰和空戰使用的雷達,早期計算機、密碼機等。機械工業成為開發重點,飛機和工業生產設備都算這個類別。我們以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戰艦做範例:機械工業要開發最重要的酸性平爐和大型壓水機。酸性平爐用來生產特殊鋼,例如砲管和軍用鋼材。大型壓水機用來加工成型大型鋼結構部件,例如造船和船用鋼板。化工產業提供焦炭煉鋼,還生產高級炸藥以提高戰艦主砲的威力和射程。電子產業開發的早期計算機可以大量計算火砲角度和射程之間的數學關係,陸海空三軍都能用上。機械工業提供的高精度的工作母機還可以提高上述每種產業的產品品質,但每種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技術投資,完成每個環節,才能在這些基礎上建造出戰力強大的戰艦,沒有其他替代道路。

問題是酸性平爐不是洗衣機,普通人根本不會買。這種產品必須靠政府補貼才有可能開發出來,初期也只能靠軍方訂單維持下去。加上技術開發的龐大費用,所以基干產業需要巨大的政府財政補貼才會有成果,這也是私有資本不願意投入基干產業的原因。洗衣機的製造如果沒有上述產業支持,絕對無法提高品質,成本也無法降低。製造洗衣機裏面洗衣槽的最佳材料是不鏽鋼,馬達軸承最好是汽車軸承,這都需要特殊鋼,但特殊鋼需要酸性平爐才能生產出來。為了不讓洗衣槽損害女人的絲襪,需要機械工業提供高精度的工作母機。化工產業需要提供高級化工原料,用來製造抗老化的工程塑膠外殼,把洗衣機包裝的漂亮一點。電子產業需要提供計算器和晶片,讓使用者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洗衣程序。

如果什麼產業都沒有,要發展經濟只能進口列強的零件組裝洗衣機,今天的東南亞經濟就是如此。反過來說,如果具備齊全的基干產業,想生產什麼產品都好辦,日本就是如此。軍艦和洗衣機依靠的都是基干產業,最完美的情況是洗衣機賺來的錢協助軍事工業。可惜工業化難度提高,要想自力製造洗衣機,只能先造軍艦,否則只有被列強侵略的下場。蘇聯集全國之力強力推動工業化的結果,是日本不敢軍事挑釁蘇聯,從而確保國家安全,並且完成擊敗納粹德國的工業基礎。投入一切資源建立完善的基干產業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它能全方位保障國民安定幸福的生活。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東亞歷史翻開全新的一頁,中國要面對全新的爭議:土地政策。國共對抗幾乎是立即開始的,共產黨已經完成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正在席捲華北地區。

國民黨為什麼剿共?不剿共的結果必定是國民黨的政權徹底完蛋。黃金十年曝露出國民黨依靠地主進行統治的模式,國民黨不可能完成土地改革,那等於立刻自行繳槍投降。政治上也不可能採取民主,中國還是農業時代,農民人口佔絕對大多數,國民黨沒有一人一票的政治基礎,跟共產黨同臺選舉是自殺,國民黨只能選擇與共產黨展開全面性的軍事對抗。共產黨強行土改的結果是兵力大增,它先問農民“你分到田地了嗎?”,然後問農民“要不要參軍去保衛你的田地?”士氣高昂的百萬解放軍很快誕生。早在江西井岡山時期紅軍就出現武器奇缺的窘境,長期用土制武器對抗日軍工業化部隊的親身經歷,使中共領導人看到工業革命和軍工產業之間的關係,深刻影響後來的經濟政策。

1949年10月1日,在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口號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化拉開序幕。回想過去20年的軍事裝備差距,毛澤東毫不考慮的選擇以“重工業”主導的發展路線,開始大煉鋼鐵。奉行“租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造船”,和清朝完全相反。

問題是工業永動機的建立需要代價,資本從哪裏來?僅有的黃金儲備被國民黨帶走,只能想辦法去開採金礦。列強對共產主義是封鎖的,唯一的盟國是蘇聯。可是蘇聯自己都需要從東歐獲得資源,給中國的協助必定是有限度的,所以毛澤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了提高效率,整個中國變成“黨國一體”,把農業剩餘徹底轉移到工業部門,但還是不夠。中國再一次被迫土地國有以籌集任何能蒐集到的糧食去投入工業化。

在建立工業永動機的過程中,會出現消費品短缺的問題,人民生活水準會下降。英法美當初對殖民地“巧取豪奪”的方式維持本國人民的高水準生活,日本用“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口號掠奪台灣農民,二戰戰敗後被迫停止。中國的工業化起點更低,國家太大,要補充的東西太多,要如何轉移內部矛盾?美國的原子彈宣告世界進入核武時代,軍事行動遲早會引發世界大戰。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靠政治權術轉移人民注意力,各種政治運動於是開始,還可以消除內部雜音,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陸必須集權專制,也是為什麼台灣人打心底要跟大陸保持距離,美國敵視“毛主義”的原因,一切因為毛澤東選擇迅速建立工業永動機。

為了保證工業化的順利進行,這個時候還需要研究核武器,否則遲早會被列強敲詐勒索。“要核子不要褲子”讓中國人窮的連褲子都沒得穿,可這比被日軍強迫脫褲子,甚至永遠不許穿褲子來的好。中國大陸用30年建立屬於自己的基干產業,大到氫彈,小到電腦CPU,能生產幾乎所有種類的軍事武器。台灣沒有基干產業,必須靠美國的武器援助,所以美國不讓國民黨反攻大陸,台灣就只能乖乖聽話,一直聽話到今天。

隔海的日本在做什麼?二戰後滿目瘡痍的日本,於1946年成立“經濟安定本部”和“經團聯”。在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有澤廣巳的指導下,經團聯開始“傾斜生產”,無視利潤和產權,把有限資源集中到煤鐵工業,同時投資電力和肥料兩個部門,然後以這些作為基礎恢復基干產業。國民生活用配給制度解決,每人每月500日元,火柴每人一天4支,肥皂每人一年1塊,一切資金來自政府全額出資的國營銀行,不行就印鈔票。戰時的軍工產業工人戰後被迫失業,經團聯讓製造火砲瞄準具的Canon公司去生產相機和鏡頭,改造商船,實在不行去種樹。機會再次屬於有準備的日本,韓戰中的美軍需要日本,有了經團聯的指揮體系,再加上美國援助,日本復興加快了進程。這時候的日本和共產主義的中國根本沒差別。台灣人既然喜歡日本,那麼台灣人用雙重標準看待日本和中國大陸就是有問題的,也是有理由的,我下篇會提原因。

相比日本,中國也用一樣的體制,只是換個名字。中國共產黨就是經團聯,國營企業完全服從黨的領導。日本人能共體時艱,可是中國人很難做到,中國的周圍環境也沒有日本那麼安定,政治運動是必要的,但這一次黨員們發揮與武士們幾乎一樣的角色主導中國工業化。當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基干產業的爆發力很快展現。今天中國能快速搶佔原本屬於列強的工業產品市場份額,能快速仿制出類似的產品,臺商能在大陸發展那麼順利,完全是中國大陸的基干產業在後面的幫忙。

中國能繼續成長,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一個跟日本經團聯一模一樣的共產黨進行中央協調,時不時的回憶艱苦的紅軍年代更讓中國堅定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台灣就算知道有多少導彈瞄準台灣,就算偷到相關技術資料,沒有基干產業也無法生產這些武器。更何況這些軍事武器需要衛星定位,台灣只能用美國的衛星定位系統,美軍等於間接控制這些武器的使用時間和使用方式,台灣毫無自主權,每年還需要用台灣的國防預算心甘情願幫美國準備養著這些武器,形同排擠台灣的教育和社會福利預算。最慘的是連技術轉賣他國套利也不能做,因為台灣需要購買美國武器。這一切壞處都是因為台灣缺乏基干產業。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沒有缺席,中國靠自己造出了龍芯。如果知道怎麼設計複雜的CPU,那麼設計用於洗衣程序和火砲瞄準的晶片就更容易了,用於破解情報密碼和模擬氣候變化的大型電腦也不會太難,不管是“槓桿支點產業”還是“產業之米”,中國可以全方位的與列強逐鹿天下。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信奉“毛主義”的中國清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重要性,不但讓中國重新成為世界列強,而且讓中國人民逐漸富裕。出現“中國威脅論”一點也不奇怪,中國富強更是理所當然。他們比台灣更好的詮釋了國旗歌裏的精神,只因為他們打造了中國的基干產業。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oyager_ho&aid=2543539

 回應文章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3 00:06
一帶一路正是中國版的強盜與掠奪策略,只不過搶的是歐美的原材料來源而已。

fsd
2014/10/19 00:30
有没有分析大陆应该如何实现“强盗-掠夺”跨入跟日本美英的阶段? 感觉好像大陆目前只完成了“工业化”那一阶段。。。好像看看笔者对这方面的预测分析(ryanfany@hotmail.com)

网友a
好文章
2010/12/06 23:20

好文章 拜读了

大陆的工业基础确实是毛泽东时代打下的 当然也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谈到自由经济,看看现在的南美,又是另外一个好的例证


hullo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政治运动与民主折腾
2010/01/12 16:08
大陆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运动,是为了工业强国;
台湾今天的民主折腾,是因为经济停滞;
都有些不得已而为之,只不过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台湾的未来在大陆,大陆的未来在世界,还好大陆有邓小平,台湾有谁呢?如果蒋经国有经济反攻大陆的雄心,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同文同种的两岸中国人,即使有再多的波折,再大的阻难,融合也是必然的,但越晚对台湾越不利。现在台湾人口约是大陆的六十分之一,经济总量约是大陆的十五分之一,二十年前是什么比例呢?二十年后又将是什么比例呢?

兄台高论,佩服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