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首篇(上)--工業革命與發達國家
2009/03/17 06:20:08瀏覽5233|回應1|推薦10
最近前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在聯合報寫了一篇社論:“我們需要第二次工業革命”。請大家自己去Google搜索詳細內容。我個人非常尊敬這位學者,他在資訊領域為台灣揚眉吐氣,更為台灣的教育做出奉獻,這些成就是王建明無法比擬的,他才是貨真價實的“台灣之光”。文中他點明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困境,而“高科技產業”正是台灣經濟目前賴以生存的基石,甚至連政治口水都開始把這當作籌碼與大陸叫囂對抗。

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工業革命”的方方面面,以便了解發達國家何以發達,台灣又何以落後?否則我們無法找到台灣經濟面臨目前困境的核心原因,我們也永遠不可能讓台灣人有一天過著像日本人或者美國人那樣的高生活水準。

我會用三篇文章來談這個議題:第一篇是關於工業革命的基礎和發達國家何以富裕的本質,第二篇關於世界範圍“中國威脅論”的生成原因及中國大陸為何富強的秘密,第三篇是台灣民主、台灣經濟以及目前政治亂象的相互關聯性和治療藥方。

產業生產從手工業過渡到大工業,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並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蒸汽機被用於動力機改變了紡織業的生產面貌,因此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然後人類用電力帶動機器,電力被廣泛運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能源,鋼鐵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到了1978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發明後,借由電腦晶片,人類能讓工具機有“獨立思想”,並且精確的完成生產任務,晶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誌。

今天我們生活裏的MP4和抽水馬桶都是古代帝王無法擁有的,因為工業革命我們才有高品質生活,否則我們只能像非洲原始部落的酋長一樣看族人表演跳舞。

讓我們看看L‧S‧斯塔夫裏阿諾斯(L‧S‧Stavrianos)全球通史裏的一段描述:

英國偉大的工業中心伯明翰之所以變得重要,就因為它為殖民地提供了種種產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戰斧;銷往古巴和巴西、適用於貧窮奴隸的枷鎖、手銬和鐵頸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裏,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樹木;在澳大利亞放牛的牧場上,迴響著伯明翰的鈴鐺聲;在東印度和西印度,人們用伯明翰的鋤頭照料甘蔗田。

這個時期新的需求分為兩種,一種是為殖民需要的,比如殺人用的船、火砲、黑色火藥、硝石等,以及殖民釘子(美洲蓋房子用木頭)等金屬製品,另一類是加工奴隸勞動的成果:熬蔗糖用的煤炭開採、紡織工業等。這些需求是巨大的,因為海外搶劫和殖民活動發生的很迅速。僅僅北美因為蓋房子需要釘子,就產生原來生產方式無法滿足的需求。

它還發展起一種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生產釘子的鐵器商即鐵工廠老闆將針條分發給制釘工人,由他們在家裏加工,然後再運回去銷售。到1775年,釘子製造業每年用去一萬噸鐵,僱用約一萬名工人。任何一种經濟狀態,如果沒有外來突發性的經濟因素衝擊,一般不會產生巨大的內部變革,而會持續原本的狀態。沒有“強盜-殖民經濟”,不會產生歐洲內部新的、強烈的生產力變革需求。歐洲會持續已經延續了500年的中世紀生產力水準和經濟結構。

西方國家的“強盜-殖民經濟”引發了工業革命,這是個什麼樣的經濟體系?

英國人等從非洲捕獲和販賣黑人到美洲,在美洲和印度用奴隸勞動生產大量的糧食、棉花、甘蔗、煙草、咖啡等產品運回本國(鴉片當然運往別國)。這就形成了三角貿易:非洲--美洲--歐洲。另外一個三角貿易是用在殖民經濟中賺來的錢與中國人做生意。新產品、新路徑、新方法成就了大英帝國。到18世紀末,工業化革命前,英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在墨西哥和秘魯,西班牙人利用土著勞動力挖掘出許許多多的銀子。德累克在對西班牙人的一次私掠巡航中,獲得了等於其遠航投資額的4700%的利潤。伊麗莎白女王為他提供了幾條船,也分得一些股份,淨賺250000英鎊。她將其中一部分投資於黎凡特公司,該公司的利潤後又用於創辦為英國贏得印度帝國的東印度公司。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說:“德雷克用‘金鹿號’帶回來的掠奪物完全可以看作是英國對外投資的源泉和起源。”非洲也以幾十萬奴隸被掠去充當美洲種植園的勞動力的形式為歐洲冒險家提供了巨大利潤。比奴隸貿易本身更有利可圖的是由奴隸勞動力經營的甘蔗種植園。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園主是當時的巨頭,只有以往在印度發了財的“大富翁”能與他們相比。這些人揮霍無度、開銷驚人,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來,更值得注意的是幾個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公司如莫斯科公司、哈得孫灣公司以及南北美洲的種種陸上殖民地公司的生利的收益。

實際上,布裏斯托更因為成為奴隸貿易和蔗糖貿易的中心而成為英國的二等城市。當地有位作者寫道:“沒有一塊磚不是用奴隸的血凝成的。豪華的宅第、奢侈的生活、穿特殊制服的僕人都是財富的產物,而這種財富是用被布裏斯托商人們買賣的奴隸的苦難和呻吟製成的。”

工業革命不會憑空發生,變革生產力需要大量資本,上面的歷史事實解釋了英國資本累積的史實過程。除此之外它還需要兩個基礎:

第一要限制封建制度在經濟上的決定性影響力,必要時廢除。封建制度下,“你的是你的,你卻是我的”,限制封建制度的最大理由在於保證個人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否則無法提高生產的積極性。我的命如果是你的,那麼我再怎麼努力工作還是會被你拿走。只要政治經濟上保持奴隸制就無法完成工業化,例如印度和西藏。完全廢止奴隸制的國家才有工業革命的條件,如日本。

第二要強力壓縮大地主在農業上的比重,方法是土地改革。這和第一個條件是一體兩面。確保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才能提高農業生產量,農業剩餘才有可能成為市場發展的基礎。農民多收穫50公斤稻米賣到市場上,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才有心思去改善農業技術。連吃穿都顧不上了,能指望他們搞實驗提高產量嗎?指望開明的大地主提升農業技術更是緣木求魚。壓縮大地主的農業角色後,也才能順勢引導他們把資本投入工業生產。沒有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區都無法產生工業革命,例如東南亞和南美。

上述兩要件對西歐不起作用,因為當地貴族勢力總保持著經濟、政治和軍事獨立。早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活動是皇室獨資,利潤八成以上歸皇室。見錢眼開的情勢下,合作經濟很快出現,因此每次海外冒險都可借籌資完成。出資人可以是任何人,封建制度這時就剩形式。荷蘭人青出於藍,用全民參股“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方式更好的實現平等。

“東印度公司”首先發行股票,股票可以買賣,增加了風險規避的條件。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外國人都可以買這裏的股票,只要你願賭服輸。女僕、小販、漁民、鐵匠、貴族、平民、將軍、士兵、王室、商人…幾乎歐洲大陸的每個人都能在這場對全世界的搶劫和奴役中獲取好處,只要你買了股票!這種以契約為基礎的經濟分配基本規則就是“按股分紅”。假如同樣持有10荷蘭盾1股的王室一年分5盾,貴族分3盾,鐵匠分1盾,女僕分10分,這個公司最後只會剩下王室獨資。因此按股份分紅,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非常普遍。有這種好康的發財機會,西歐不需要解決東亞國家的土地集中問題,去東方才重要。

英國人照章畫葫蘆,結果英國發現了更好的生財之道:販賣黑人+農業生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從非洲抓滿整船的黑人再說,然後賣到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和北美的英國殖民地。這些“移民”開拓了面積遠大於整個歐洲的莊園,加上在印度奴役印度人種植棉花和鴉片,英國人建立起一個新的經濟體系。這個經濟活動方式成為17世紀到18世紀末“最先進的生產方式”,自然也帶來最“豐厚”的利潤,最後引發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隨之而來的流動人口會升高社會對立,就業壓力會轉變為勞資對立和爭取參政權,而產業資本也需要面對原料短缺和市場擴張的問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料短缺使英國向海外“尋求”充足供應的棉花和市場。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電氣化”讓產業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更是殷切,這個時候“鋼鐵”成為解決問題的良方,生產線上源源不絕的鋼鐵不但是產業基石,更是軍事工業的基礎,“對外擴張”成為一石數鳥的妙招。

工業革命先行國家例如英美法可以用殖民地來解決原料和市場問題,順便引導人口流向殖民地就業,今天的印度、澳大利亞、南非和香港就是英國皇冠上的明珠。法國有西非,美國則有西部大荒野等著移民去開發。原理換湯不換藥,無非“槍杆子在手,本爺永遠正確”。

“仗劍經商”讓英法兩國國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活水準和世界地位,更重要的是產生一種“良性循環”,對他們而言是福利,對殖民地人民來說卻是災難。殖民地的年輕人只有兩種選擇,要不孤注一擲的前往“宗主國”發奮求學,回家鄉後成為統治者的“代理人”,例如李光耀和岩里正男之流;要不一輩子奔波勞碌,當個平庸的小老百姓,有口飯勉強溫飽就謝天謝地,例如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

殖民地的好處是一言難盡的,首先是充沛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英法在各自的殖民地內用關稅和行政手段排擠其他國家生產的工業產品,並且用高昂的價格加速其本國的資本累積。而本國國民在殖民地不但享有優厚的就業條件和待遇,更佔有司法審判上優勢。有了充沛的資本累積,更為了應付潛在軍事衝突,技術改良必不可少,確保軍事優勢成為重中之重,兩國也因為軍事優勢演變為帝國。

這一切讓英法兩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軍事和工業相輔相成,工業和商業同心協力,軍事和商業缺一不可。基督教教義中的“三位一體”在帝國主義時代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內涵,信奉了一千年的上帝終於讓英法子民生活在奶酒之鄉,“我們要領導落後地區人民開化”成為當仁不讓的使命,讓全世界沐浴在“帝國的光輝之下”成為終極目標,不管宗教或政治皆然。

好日子總有盡頭。工業革命後進國家如德國日本也想過上好日子,但無法比照辦理,殖民地已被英法等國瓜分,為了解決原料和市場問題,甚至為了打破封鎖,唯一手段只能訴諸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就是這麼開始的,第二次大戰尤為明顯,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德國的“雅利安人生存空間”都是形而上學的鬼話,本質還是“強盜-殖民經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oyager_ho&aid=2543529

 回應文章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2 23:36

槍杆子在手,本爺永遠正確-這才是真正唯一的普世價值!